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内容涵盖落户、住房、创业、就业等多个方面,上演了新一轮的“抢人大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发布人才新政的城市多达50多个,其中仅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就已经超过16个。
如常州印发《常州市户籍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放宽高校毕业生、高级技师、技师的落户条件,取消其社保限制,落户对象由本人放宽至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西安印发《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通知》,涉及学历落户、在校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投资创业落户、投靠直系亲属落户以及安居落户六大方面。南京市公布修订后的《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降低了落户的社保缴纳门槛。
人才政策竞争激烈,也是各地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的集中体现,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爱才引才的精神也值得肯定。但不应忽视的是,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为了比拼政策而出政策的现象,步入了急功近利和违背规律的误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公平性问题。公共资源倾斜少部分人合适么?
大多数地方出台的人才政策都涉及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服务内容,从本质上讲,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是公共服务资源,其追求的应该是尽可能地公平和平衡。但从政策支持范围看,基本都限定于各类高端人才以及经认定的各类人才,如诺奖获得者、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申报门槛极高,只有极少数人能适用。以大众的公共资源去服务少数的“人才群体”,其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对社会公平造成巨大的损害。
第二,导向性问题。只引不育是长久之计?
一般来讲,人才工作主要包括育才、引才、用才三项内容。其中引才解决的是地区间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育才解决的是地区长期发展的人才基础支撑问题,用才解决的是人才活力如何充分释放的问题。从国际以及国内实践看,只有这三项工作相互衔接配合,才能打造完整的人才链条。但从目前各地人才政策重心看,基本都集中在如何引才,鲜有关注育才和用才的。各地人才政策短视倾向明显,都考虑怎么抢人,不考虑怎么培养人,也不考虑怎么给人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玩的是你争我夺的零和游戏,而不是人才协同的双赢合作。长此以往,各地“抢人大战”只会愈演愈烈,人才的基础短板却得不到任何改善,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第三,适配性问题。锦上添花的人才政策有用么?
人才政策的核心功能是服务人才发展,而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这就意味着政策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推出差异化的支持举措。但从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政策看,却存在十分显著的适配性问题。如对于刚毕业的学生,首要问题是生存,需要宿舍或者启动资金;对于工作3-5年以后的人群,首要问题是“留下来”,需要在公租房、学校配套等方面获得支持;对于高层次人才,首要问题则是发展,需要的更多是事业层面的支持。现有的人才政策却往往给高层次人才钱和公租房,给年轻人创业机会,只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政策效用十分有限。
最后,可操作性问题。诺奖得主需要租房补贴么?
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要考虑中远期人才工作目标,但更要考虑现实状况。很多人才政策要么是飘在天上,要么是闭门造车,与现实相差甚远。如基本每个地方出台的人才政策都提到了要吸引诺奖人才落地,但目前全球在世的诺奖获得者也不过百人左右,全国则仅有两人。在这种情况,吸引诺奖得主落地无异于天方夜谭,政策只能是僵尸条款,难以执行。
总的来说,制定人才政策要充分考虑公平性、导向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要以增加优质公共服务总量为核心,同步考虑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推进,通过完善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提高人才粘性,才能构筑真正的人才竞争力。
(本文作者 创头条特约撰稿人任闯)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