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会展业合作圆桌会上,欧方代表正在发言。
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聚焦中欧双方在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与机遇。
随着中国对欧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合作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当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绿色”这一新发展理念,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绿色经济自然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大动力源泉。
作为第十三届欧洽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传递出了中欧双方在绿色经济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最强音。论坛聚焦中欧在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研发、集群发展、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成果与机遇,邀请到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荷兰等国在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机构、创新集群、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共同探讨中欧在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发展。
从前沿新概念到环保“黑科技”
中欧企业高新“论剑”
在经济快速腾飞的中国,“可持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更加长远的目标。绿色经济由此跃升朝阳产业之列,其国际合作的潜力也极为巨大。在本次中欧绿色经济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国和欧洲双边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们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环保解决方案和处理技术。一项项“黑科技”让人感受到,环保事业的发展脉络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学问。
现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的一项新潮流,成都高新区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而这次论坛,将“被动式房屋”这一崭新的概念带入大家的视野。西班牙被动式房屋建造委员会荣誉创始人米歇尔·沃索夫以“欧洲的绿色建筑-被动式房屋标准”作为实践范例,来探讨绿色建筑的可能性与实践性。
“被动式房屋这一理念是由德国最早提出的,现在在墨西哥、地中海等区域都有项目在建和投用。”米歇尔·沃索夫介绍,被动式房屋的理念是将建筑的能耗降低至最小的一种方案,通过减少太阳直射、安装新风系统以及机械暖通、科学实施密闭措施等,让房屋不用消耗过多能源,就让温度、湿度、音量等方面都极具舒适度。只要因地制宜,加上科学的设计,甚至能实现夏天不用开空调就能十分凉爽。“我们测算过,被动式房屋的建设成本比一般建筑高15%,但这比起后期节省的能耗运营成本却是冰山一角。” 米歇尔·沃索夫说,他十分期待成都也能建设起这样的节能建筑。
“一个矿泉水塑料瓶,在很多国家可能就是一次性的,或者回收作为打火机等物品的原料。但在德国,这样一个塑料瓶可以回收加工再次作为塑料瓶使用,并且可回收12次。”德国陶朗分选亚洲区循环经济业务发展副总裁常新杰带来了德国最为先进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与解决方案。
根据该公司的方案,企业通过不同技术的灵活结合,设计了具有80多项专利的垃圾分选系统。通过电磁传感器、LED扫描、红外线投射、激光等传感技术可以精确分选垃圾,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同时,常新杰还为大家分享了德国在生活垃圾回收上的创新制度——押金制,为塑料瓶收取押金来鼓励大家主动回收塑料瓶,再加上智能回收系统,大大提升回收效率。
共同寻求合作新机遇
中欧携手发展绿色经济
论坛上,来自中欧双方的企业机构们的共同心声,就是要加强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共赢。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领先的国家,德国与中国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付安仕告诉记者,现在中德在绿色经济领域的一大重点合作项目——SINOWATER就落地在成都高新区,并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循环处理方面的项目,成效斐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在成都落地,激发绿色经济领域发展的更多活力。”付安仕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欧洽会,今年的欧洽会比去年规模更大,参会企业更多,聚焦的合作领域也更广泛:“这里已经成为了中欧合作信息最密集的平台之一,一定会为中欧双方带来无限机遇。”
作为企业代表,常新杰认为参加欧洽会也是一次寻求合作的机遇。“政府搭台来给企业展示自己,还让企业一对一对接,这能够让我们与本地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商业探讨。”常新杰表示,中国现在也大力倡导垃圾分类,这与他们的业务十分契合,有很多的合作机遇:“我们也希望通过欧洽会这个平台,与更多成都企业以及政府方面进行对接,将德国的优秀制度和技术引入成都,共同探索适合成都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论坛上,不少发言嘉宾也大力推介了自己国家的优秀环保解决方案或者自家公司的先进环保处理技术。作为中方的企业代表,成都本土企业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装备技术研究院主任林轲也带来了中国的水环境处理技术,让欧方嘉宾称赞不已。“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向欧洲先进企业学习的地方。欧洽会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技术交流探讨的平台,让我们对未来中欧绿色能源合作更有信心。”林轲说。
据了解,此论坛还将联合中国-欧盟水务平台、德国莱法州环保部、丹麦农业产业园、德国生态联盟等欧洲顶级环保技术团队,围绕绿色经济、绿色材料、绿色资源、绿色交通、智能水务、城市生态等应用领域,与中方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技术中心、实验室、集群和顶尖团队通过项目推介、交流互动等形式共同促成欧方高新技术项目的落地。
中欧业界对话会展业发展:
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人才”是关键
欧洲是近代会展业的起源,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会展业重心正逐步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对于近年来正在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成都,该如何在这一趋势下把握住机遇?9月19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的特色活动之一——中欧国际会展业合作圆桌会上,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会展业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对话中,“专业人才”成为与会成员讨论的热词。
成都会展旅游集团总经理左霖重点提及了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从业者都不是科班出身,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上,容易遇到瓶颈。”左霖说,希望中欧企业间加强合作,帮助成都的会展从业人员提升专业化的展会策划水平。
对于左霖的看法,科隆(北京)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瑞萍也有此感受。“我们2002年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招聘员工时,项目经理、招商人员等岗位的人才非常匮乏。”梁瑞萍认为,除了从欧洲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吸取经验以外,国内的院校也应该加大投入,着力培养企业和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专业级人才来源于培养,成长于交流和实践。“人才是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动力,所有的从业者都应本着开放的精神去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之间的交流。”意大利展览集团国际业务总监伊曼纽尔·吉多说,不久前的8月29日,意大利展览集团宣布进驻成都,将在明年3月与新中联展览公司合作举办中国成都环保产业博览会。“这次展会将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会展人才的一次交流契机。除此之外,意大利的汽车产业非常发达,成都的国际车展也享有盛名,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切入点。”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每一场会议都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除了会前招引、会中协调,会后的跟进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每一个人才都需要有‘三头六臂’才能胜任。”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正在与成都贸促会共同构建会展业人才的相关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成都的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