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文化中心效果图,将集文化馆、图书馆等为一体。
中国文化馆年会召开,市民参观“文化天府”云平台介绍。
天府新谷的职员下班后在园区练习普拉提。
市民在文轩社区书屋府城店阅读。
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成都不仅大力培养城市文化品牌,用天府文化连接世界,更是从民生细处着手,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突破营造极具文化味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生态,形成一批“成都经验”。
9月27日、28日,又一全国性文化盛会——中国文化馆年会在成都高新区举办。这是由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我国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文化馆行业盛会,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馆业界、学界和相关行业代表齐聚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共襄盛会。论坛上,成都高新区就新型文化馆总分馆制下开展的社会化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交流,赢得了参会嘉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专家的一致赞赏。
举办6大论坛 论道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势
据悉,中国文化馆年会从2014年至今已举办5届。今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以“增强基层文化馆(站)活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主题,来自全国文化馆业界、学界代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的难点和热点,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与往届相比,第五届中国文化馆年会聚焦近年来公共文化重点改革任务以及行业发展的基础业务和关键环节,更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举行的6大论坛分别为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建设工作论坛、2018年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论坛、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与文旅融合、“欢跃四季”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优秀案例交流、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
记者在年会现场看到,成都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两个试点平台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吸引了许多参会嘉宾的关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展示、新媒体互动等形式,“文化天府——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和“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文化e管家”展示了成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创新和突破。
整合社会资源 “高新经验”获专家好评
在“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主题论坛上,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以“纵横多元 合作共建”为主题,介绍了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如今,成都高新区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政策驱动,在新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领域的社会化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突破点,引入社会组织机构全面参与运作,吸引国有文化企业出资运营,动员社会民营企业投入公益事业……成都高新区以促创新、优服务、降成本、补短板为宗旨,打破行政体制界限,大胆探索跨界合作,打造了西园街道、凤凰城和天府新谷3个特色文化分馆,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结构最优化和供给内容具象化。
成都高新区的文化馆建设经验获得了现场参会嘉宾和专家们的好评。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金武刚表示,成都高新区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鼓励企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不仅符合高新区的创新特色,更有利于为各类人才提供专业化、分众化的精准服务,提升服务品质,“这也创造了一种适合高新区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金武刚也提出了建议:“将社会化资源运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更应该加强监管,科学建立退出机制,以保障服务质量。”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在引导、监督、考核、激励和绩效评估等环节上继续加以完善,注重评价和满意度,积极构建“管办分离、多元共建、供给精准、协力发展、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新”型文化馆 “耍”出文化味
如今,文化馆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主要阵地,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刚刚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等专家认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具首创精神,并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街道文化活动室到社区书店,从孩子们寒暑假的免费文化培训到创业者下班后的文化“点单”培训,从线下的文化服务活动到线上的文化资源整合……在文化馆建设上,成都高新区一直不断创新,从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到办馆模式的引入,始终聚力社会化发展、调动社会资源,将公共文化产品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社会化的“大循环”。
对成都高新区而言,新型文化馆建设是打造新的运营模式,激发新的运作动能,提供新的产品服务,让老百姓在文化馆中获得丰富的文化生活。记者探访了部分成都高新区的文化馆,看看这些特色文化馆是如何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活”起来。
西园街道文化分馆 专业机构融入 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西园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配套,也是群众的重要休闲文化场所。
2013年,西园街道文化分馆诞生。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文化馆由街道引入第三方“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参与运作,是成都市首个由社会组织全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的成功案例。
“社会专业机构的融入,确保了场馆提供服务的专业性,为进城务工人员、辖区居民和社团组织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服务。”该负责人说,这种模式让政府回归到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形成了“政府提供平台、专业团队运作、组织发展培育、辖区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截至目前,西园街道文化分馆已组建兴趣社团60余个,孵化志愿者队伍7支。这里实行全年365天每天12小时免费开放,每年累计服务20万-30万人次。
凤凰城文化分馆 引入企业力量 “馆店一体”丰富服务内涵
在天府二街凤凰城小区一侧,一座外形大气、内涵丰富的文化分馆为周边居民带来了许多欢乐。读读书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些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一系列公益文化服务。
2016年,成都高新区与新华文轩集团联合打造凤凰城文化分馆,引入了众多文创类企业。企业在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可以从事一些商品经营活动来获取合理的收益,来维持场馆基本运营。“馆店一体”的服务方式让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享受新书免费借阅、文化培训等服务,还可以优享市场资源提供的各类文化产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样的模式促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是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品牌不断“渗透”,实现了政企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天府新谷文化分馆 盘活园区资源 提供“点单式”文化服务
免费学英语、学瑜伽、学剪纸……不用走出单位大楼就能享受文化服务,这样的福利在天府新谷的“文化连锁店”就能实现。
据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与成都市文化馆、天府新谷集团合力打造天府新谷文化分馆。该项目采取三方合作模式,由天府新谷集团出资投入场馆,成都高新区出资保障运行管理,市文化馆提供师资资源和文化服务。阵地集成六大功能,满足了天府新谷孵化器聚集的一大批青年创业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天府新谷文化分馆已经逐渐建立需求导向,服务内容以“点菜”为主,通过需求征集,优化课程配置,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