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成都高新繁华璀璨。她从厚重历史中走来,立足当下,通向辽远的未来。(资料图)
9月7日,2018-2019音乐季在天府音乐厅首演。(资料图)
百度百科关于本土文化的解释是: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今天,当我们从本土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一个高科技园区30年的成长基因时,我们甚至可以把镜头延伸到更深更远处,从世界高科技园区的源头美国硅谷说起。
学界关于硅谷文化,有五个比较一致的本质特征:求异求新的创新文化,豁达的移民文化,尊重个性的自由文化,崇尚科学的学术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的本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吸引人才、气质养成等方面,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唐朝诗人李白的笔下,一个“开”字,大气磅礴,写活了成都的盛景,也道出了成都创新创造的气质。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千百年后,成都继往开来、革故鼎新,更具人文风情。天府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厚积千年的文化底蕴,让人文成都享誉世界,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丰富而温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信心满怀、一往无前。
而在成都高新区这片创新创造高地,高新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本土文化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在保护、发扬与创新中,吟诗、唱和、泼墨、高歌,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传承川西大地历史文脉,演绎出“蜀风雅韵”的摇曳灵动。
“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诗赋文化、民俗文化,丰富拓展了璀璨辉煌的古蜀文明、成就了‘扬一益二’的城市美名。”在成都高新区,古蜀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以三国文化、诗赋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从厚重历史中走来,立足当下,并通向辽远的未来。
本土文化是成都高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民生工程、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相结合,不仅意味着传承与坚守,更代表着融合与创新,烙印出鲜明的“高新印记”,呼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色鲜明、滋养人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建构出高新人的精神世界。
深厚历史
“青山依旧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试问,谁人不是念着这首诗,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始,走进了那个让人痴迷的三国世界?
有学者指出,在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有活力,最具雅俗共赏特色的“亚文化”之一;而在丰富多彩的成都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又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三国文化与成都的关系极为密切。
青山依旧在,静候故人来。寻访三国文化,不可错过成都高新区。在高新东区丹景乡境内,有一座丹景山,海拔近千米,自古为成都屏障,有“蜀都东来第一峰”的美誉。山上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汉朝以来就是蜀中胜地,留下了文人足迹、动人传说,其中就有许多与三国有关。
相传,山上有一座读书台,专供刘备太子阿斗读书之用。刘禅读书不用心,老师常以当地黄荆条教育,以至于刘禅诅咒“黄荆绝种”:“黄荆黄荆,死苗烂根,千年不准长,万年不许生”。后来,阿斗刘禅与黄荆的故事广为流传,更有好事者以到丹景乡寻找黄荆为乐。
此外,丹景山上还有“张飞营”,相传为张飞安营扎寨的地方,只是至今难觅踪迹,以至于人们将不远处的一尊石佛,视为张飞的头像。山上古木参天,有千年银杏,还有“一树三身”的“忠烈柏”,听说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拒不从命,不甘受辱,于是杀妻弑子,之后自刎而亡。后人将他儿子的头颅入土,遂长出了代表“忠肝义胆”的“忠烈柏”。
传说供人寻味,三国文化余韵悠然,让高新东区这片土地显得神奇,愈发惹人向往。
节假日或赶场时,高新东区各乡镇会搭起戏台,请来专业演员表演川剧、评书、清音、竹琴、金钱板等传统曲艺。演员抖袖叩首,体态优美、唱腔婉转,台下观众看得起劲,爆发出阵阵掌声。其中,就有许多曲目源于三国题材,有一些情节来自《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还有一些源于当地民间传说,或是艺人们的想象,如《三闯辕门》《滚鼓山》《探营哭师》等,三国故事如此受欢迎,与当地浓郁的三国文化不无关系。
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我们从小就是听这些故事长大的,大家都喜欢看三国、说三国。”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激发了人们的文艺创作,也维系着他们的乡愁。深入回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源流,人们以传统的方式致敬经典,捍卫本土文化。
如今,成都高新人深挖三国文化,将之做成游戏、动漫、音乐专辑等文化产品,借助现代时尚形式,将三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天象互动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是成都高新区企业,推出过《花千骨》等古典题材手机游戏,其中《三国威力加强版》堪称“国民级”三国卡牌手游,游戏以华丽的漫画风格、创新的战斗体验、趣味的情节设置,吸引众多玩家,长期占据各大手游平台排行榜前十,成为“现象级手游”。
众多天府文化IP精品,源于成都高新区本土文化,并走向全球。三国文化所代表的,是成都高新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这里,为历史文化做备注的不仅是人,还有山川草木、古物建筑,也许一砖一瓦、一石一桥都会“开口讲话”,为人们讲述动人的传说和古老的故事。
正因如此,草池镇的广济桥,玉成乡的玉成桥,坛罐乡的五福桥、大林桥、无功桥、擦耳岩桥等古迹,才显得格外珍贵,这些古桥多修建于明清,精致的造型、古朴的身姿,横卧于江水之上,在今天尤显迷人。它们就像不朽的三国故事一样,于无声处述说一段历史,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
丹景山下,是有“天府明珠”之称的三岔湖。山光水色,群岛密布,蔚为壮观。在成都高新区,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相得益彰,共生出最美的风景。依托深厚文化资源和秀丽景致,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让人期待——这里将建设龙泉山森林公园、三岔湖特色景区、绛溪河公园等,高标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体育、养老保健等生态产业。立足这片灵秀之地,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将形成“一环一廊一带”的产业空间结构,即产业发展环、产业综合廊和生态产业带。
今日高新
“锦江春色来天地”
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千百年来诗人辈出、唱和不断,吟诵成都的名篇不胜枚举,塑造出生机盎然的诗意天府。
10月12日晚8时,“诗歌的成都,世界的天府——2018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开幕式在成都大学体育馆隆重举办。百余位中外杰出诗人齐聚在此,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成都与巴黎,两座“诗意流动”的城市,因为诗歌而走到一起。
去年,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际,成都举行首届国际诗歌周,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等近30个国家共30多位世界级诗人,与国内各地近百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翻译家齐聚一堂,书写天府诗韵。
从此蓉城与世界相约,在每个秋天邀天下诗人,用诗意文字描绘出一幅“蜀川胜概图”。
“天下诗人皆入蜀。”天府之国何以成为“诗的国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盛赞成都的诗意传承:“成都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具有深厚诗歌传统的城市,同时这里也是生长和养育一批批杰出诗人的宝地。毫无疑问,成都以她无可比拟的诗歌地位一直屹立于华夏诗坛的高地。也可以说,当我们从诗歌的维度去关照成都时,这座古老的城市便像梦一样浮动起来。”
这种梦幻感,早已被唐朝诗人杜甫概括:“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时空交错,映照出成都的万千气象。这种气象,在成都高新区尤其突出,变幻无穷、活力十足,激发了诗人们澎湃的创作热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佳作,成就了成都高新区浓郁的诗赋文化。
成都高新区也涌现出了很多本土诗人,李永才、山鸿、红狼、熊游坤、木斧、林兰英等,他们作品的风格、立意各有不同,却有一个共性:作品多以高新景物入诗,书写时代变迁和人生感悟,记录诗意流淌的高新生活。
李永才笔下的“云端剧场”让人着迷:“在高新,每一个明亮的角落,都是一个剧场。”木斧笔下的锦城湖如梦境:“我赞美锦城湖——你是我锦绣的天外天;我歌唱锦城湖——你是我梦里的湖外湖。”红狼笔下的桂溪生态公园像大观园:“一个人游园,可以胡思乱想。此时,我就好像怡红院的贾宝玉,独自在大观园,欣赏眼前的亭台楼阁和奇花异草。”
在诗歌创作中,艺术直觉往往是点燃诗人诗情的导火索,从而激发灵感,成就诗篇。高新诗人们的艺术直觉源于何处?他们的回答很一致:源于对成都高新的观察,源于对这片沃土的热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都高新区30年巨变,诗人们是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生活、工作于此,他们将家园之情、街景之美、生活之思尽情传达,表达不尽便诉诸于诗。可以说,这样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自然流露出来的。
诗歌只是记录的方式,文字的背后,呈现的是成都高新区的文化发展和诗意生活,这让每一个高新人都乐在其中、感同身受。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全面加强天府文化建设,并突显国际化特色,陆续建设一批国际化文化交流新地标,将文化、体育、旅游、科技、时尚等元素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赛事国际服务能力,持续构建具有国际范儿、科技范儿的文化创意聚集区。
锦江之滨,“中国-欧洲中心”高耸入云。天府音乐厅竣工至今,吸引无数中外知名音乐家、指挥家来此演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出了一批知名音乐品牌节目,让铿锵音符响彻“云端”,绵延于锦江两岸。
如今,在成都高新区,一批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正在加快建设。从新落成的文艺演出新地标“大魔方”成都演艺中心,到正在建设的省文化中心、高新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愈加完善。此外,各类主题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地标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增添了区域内文化内涵。绿道、公园、慢行系统的建立,让高新人的文体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载体。
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诗人的灵感是源于每一处高新风景了。他们所写即所见、所感、所思,于是艺术笔触肆意延伸,勾画出成都高新区每一处“生活美学”。
锦江春色,蜿蜒流淌滋润了河道两岸。这里时尚与传统交融,风雅与诗情交织,多元的文化载体,孕育出诗意高新,涵养着天府文化。
通向未来
“万国同风共一时”
“这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这是吉隆坡双子塔!”“那是埃及金字塔!”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艺人坊里,篆刻艺人刘廷荣制作的印章作品“一带一路”挂在墙上做展示,一群小朋友围在作品前,猜测着各国地标。
“希望中国的民俗文化走得更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刘廷荣介绍,自己的作品在东南亚国家展出时,就很受当地群众欢迎,说明他们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万国同风”,刮过的是“中国风”。成都高新区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组织民间艺人走出去,将中国的民俗文化带到全世界。立足高新、面向世界,站在高新看全球,站在全球看高新,成都高新区的文化特质、开创精神和国际视野更加明晰。
墙上展示的,还有其他艺人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福寿图”“燕子报春”等,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耳旁传来阵阵“清音”,那是曲艺爱好者们在排练,他们在为重阳节准备节目。一阵琴声,几段吟唱,婉转悦耳。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让辖区群众自己“掌勺”,烹饪文化艺术“大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最受大家欢迎,每逢节假日,锣鼓敲起来,曲子唱起来,精彩节目为节日助兴。
前段时间的中秋节,石羊街道组织中外小朋友一起做月饼、灯笼,体验民俗文化,欢度中国佳节。此外,石羊街道还会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为辖区小朋友讲解各种民俗技艺,踩高跷、舞“黑牛”、划莲船、打莲箫、抖空竹,精彩的表演逗乐了小观众,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成都高新区学校还将车灯、竹编、四川曲艺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艺人们同样为传承民俗文化不遗余力:剪纸艺人郑崇智为剪纸成立研究社,广纳学徒;“舌画”传承人汪一德数十年居于草池小镇,心系故土,以画育人;清音爱好者汪万泉带领曲艺队日夜排练,誓将四川清音发扬光大……
高新人将热爱转化为行动,为民俗文化培土、浇水、施肥,守护它长成参天大树。
交流与传承,固然是守护本土文化的方式;而融合与创新,更是成都高新区的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科技与人文、民族与世界跨界共融,激发文化创造力,成都高新区企业已经先人一步。
今年,全国双创周主会场设在成都高新区。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中,很多人被一个两分半钟的暖场视频《胖娃上成都》深深吸引,由新媒体试验室孵化的文化企业——成都高新区企业千幻星空团队,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动漫视频,以憨态可掬、形象生动的国宝熊猫“胖娃”为线,巧妙融入了一百多个天府文化元素,让天府符号萌翻全球,一上线就成为红极一时的爆款,成为网上浏览量上亿的现象级产品,成功打造出属于成都高新的国产大IP。“跳出高新宣传高新,站在全国全省解读高新”,这是高新人的担当,也是高新人的情怀。
此外,成都高新企业“蜀菁文化”推出锦绣结合《南方丝路图》,问鼎国内版权界最高奖项金慧奖,“锦绣结合”和“彩经渐变”两项专利技术让业界沸腾,传统蜀绣“重获新生”;知名游戏音乐制作人罗晓英为作品注入鲜明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川西民乐,让四川音符响彻世界,他所带领的浣纱文化团队成功打造舞台剧《剑网3·曲云传》,誓将中华侠义精神、武侠文化推向海外,成就全球华人的“侠客梦”……
产业发展、人文荟萃,成都高新区这片文化繁荣之地,民俗文化、本土艺术已然成为重要的文创资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成都高新区立足本土、面向未来,以创新精神助推天府文化走向世界,静候“万国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