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是一条紧勒咽喉的绳,是一把布满鲜花的凶刃。为了还社会一片无毒的朗朗晴空,有一群人行走在刀锋上、置身于危险中,奉献着无悔的青春,用生命将黑暗挡在身后,用壮志和热血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禁毒民警。
34岁的杨扬,是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刑侦署禁毒大队三级警长,“扫毒”近10年,杨扬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五次,被成都市禁毒委员会授予“成都市禁毒人民战争突出贡献个人奖”。今年11月20日,四川省公安厅开展的首次“四川公安荣誉授予日”活动中,杨扬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人民警察”。
缉毒抓捕是否如同电影中那样惊险刺激?在不为人知的黑暗中,禁毒警察又在用怎样的方式守卫着光明?近日,记者走进高新区公安分局刑侦署禁毒大队,探访禁毒民警杨扬和他战友的禁毒故事。
禁毒行动不是“拍电影” 每一件案件都要提前谋划
近年来,许多以缉毒、禁毒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登上荧幕,禁毒警察这个职业也一点一点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在杨扬看来,真实的禁毒工作和影视作品有着天渊之别。缉毒抓捕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都在进行着前期的取证调查。虽然这个过程繁琐而枯燥,但是杨扬却很享受这种抽丝剥茧的乐趣。
禁毒行动不像“拍电影”,一个场景、一个镜头没拍好,可以重复多次,直到导演满意为止。杨扬说,在真实的禁毒案件办理中,从前期侦查到证据收集,从实施抓捕到判决处罚,整个禁毒行动过程只要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和差池,就可能导致行动的失败,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因此案侦工作的每一步都要提前谋划,怎样收集涉毒线索、何时抓捕收网、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审问等等都有精确缜密的行动和安排。
对杨扬来说,在日常工作中,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2017年9月中旬,在一次收集固定涉毒线索的工作中,面对大量的监控、多达两千多页的涉案材料,他连续5天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查证现场。不仅如此,每一次抓捕行动都有可能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行动的时间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做不到充分准备、果断处置,错失一次机会,之后抓捕难度会更大。
从事禁毒工作以来,杨扬记不清自己跑过多少地方,也记不清面对过多少次危险,在一次次“扫毒”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让杨扬和同事们连续破获数起大案要案,为区域安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伴随工作自我“充电” 高新民警力斩“绝命毒师”
凡看过美剧《绝命毒师》的人,都会对剧中制毒的化学老师印象深刻。杨扬和战友们在工作中就遭遇了一位现实版的“绝命毒师”。
2014年底,高新区公安分局刑侦署禁毒大队根据线索在某小区查获一处制造新型毒品的制毒窝点。让办案民警惊讶的是,犯罪嫌疑人黎某曾是某高校老师。在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黎某反复利用专业知识与办案民警绕圈子,杨扬和同事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
为了攻破黎某的心理防线,杨扬从基础化学学起,反复查阅资料、文献,并多次请教有关专家教授。医学院的教授们看到杨扬这样的“门外汉”如此刻苦钻研、刨根问底,连涉案的每一个化学分子、每一种化学反应、每一种实验方法都不放过,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学,当杨扬再次面对黎某时已是胸有成竹,审讯时表现出的专业素质让黎某大吃一惊。最终,黎某对化学合成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毒品种类繁多,制毒过程非常复杂,贩毒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不断‘充电’。”杨扬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他不仅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还在空余时间努力学习毒品相关知识,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想要做好禁毒工作,自己就得成为毒品专家,从制造到贩卖再到吸毒人员,每一个环节都要了如指掌。“哪种类型的毒品,闻一下就能知道,我和我的同事都被戏称为‘人肉缉毒犬’。”
禁毒社会化工作比缉毒更重要 10年助力百余名吸毒人员远离毒品
在杨扬办理的涉毒案件中,有的人为了吸毒最终家破人亡,有的人为了筹集毒资不惜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让杨扬意识到,在依法严惩违法犯罪的同时,宣传禁毒和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对于禁毒工作意义更为重要。
工作中,杨扬和同事们经常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开展禁毒知识宣传讲解,同时,还不定期深入社区走访涉毒重点人员,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对戒毒康复工作的意见建议,并积极依托社区戒毒康复机制,联合街道、社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从事禁毒工作近10年来,杨扬和同事们参与各类禁毒宣传教育培训50余次,受众近万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先后已有百余名吸毒人员逐渐脱离毒品的魔爪,鼓起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勇气。
“禁毒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较量,对于我们禁毒民警来说,不仅要打击犯罪更要加强社会化管理和宣传,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杨扬说,打击毒品犯罪确实能够减少毒品带来的危害,但要想从根源上斩断毒瘤,还得做好禁毒社会化工作,将禁毒融入社会发展治理,让每个居民都树立禁毒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