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莹皓(上海)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提供
2016年11月6日,邹市明击败泰国拳手帕波姆,获得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1981年出生的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拳王。
邹市明在体制内时,夺得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拳击项目奥运金牌得主,载入中国体育史册。
转型职业拳手之后,走出一条堪比李娜、姚明的“体育明星”之路。参加《爸爸去哪儿》节目,“轩轩爸爸”的昵称吸引无数女性粉丝关注。
更牛逼的是,他和妻子冉莹颖共同创办了三家公司。除了三年前的贵州明冉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又成立了莹皓(上海)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邹轩(上海)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莹皓将致力于拳击事业各方面的推广,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完成他们的拳击梦,而邹轩将在IP的孵化和项目的融资上帮助莹皓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个来自贵州遵义市的“小个子”轻量级拳手,正在用自己不可思议的能量,凭借一己之力“生造”中国的拳击产业。
1月11日,在懒熊体育举办的“赶路的人”中国体育产业嘉年华上,邦哥专访了世界拳王邹市明,简短但深入地聊了聊“职业拳手”以及“创业者邹总”的多重身份。
1999年11月:入选国家队,成为体制内的运动员。
2004年-2012年:三届奥运会每次都有收获,并且在这八年间拿过48公斤级20个全国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金牌
2013年:以31岁“高龄”进军职业拳坛。
2014年7月19日:WBO蝇量级(112磅)的国际特设金腰带。
2014年11月23日:WBO蝇量级世界金腰带强制挑战权。
2014年12月16日:WBO泛太平洋洲际组织颁发的“国际杰出拳手奖”。
2016年1月30日:击败南美洲冠军纳坦-桑塔纳获得WBO国际蝇量级特设金腰带;
2016年6月12日:击败匈牙利拳手阿伊塔伊,卫冕WBO国际蝇量级拳王金腰带;
2016年11月6日:以120比107击败泰国拳手帕波姆,21年执业生涯首次获得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对话邹市明
邦哥:三年前,您创办过明冉体育,今年又创办了两家新公司,这是否意味着2年来您对行业有了新的思考?
邹市明:当然,拳击不光在台上比试。在台下,我们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今年我创办了莹皓和邹轩,听这两个名字就知道,都跟家庭有关。莹皓会落到实处做赛事,做拳手,而邹轩更多是IP孵化,以及融资等后方努力,帮我们把台上和台下的资源紧紧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拳击产业应该在台下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我自己通过奥运会舞台走上职业的这三年,学到很多东西,也接触了很多资源。他们都有各自成功的商业模式,我要把这些资源归纳到一起,并在我们自己的国家落地。
邦哥:您在打造世界拳王的个人IP过程中,学到哪些IP推广和赛事推广的经验?
邹市明:奥运比赛的核心是竞技体育,但职业拳击的本质是商业模式和商业推广,更多是面向市场的,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这三年里,我看到很多成熟的商业团队,包括推广团队、教练团队、赛事团队。国外的职业拳击产业,每一个步骤都很成熟的,同时结合在一起才呈现出一场比赛。
我们一开始去的时候,都是自己找房子、找车子、找教练,到后来才有专人为我们打理每一场比赛,有人来推广,背后是商业模式在支撑你。
所以说,电视上看到的一场比赛能够顺利地打完,背后有很多人的心血。当然也有资本在推动。
邦哥:中国的拳击产业和美国职业拳击相比,最缺什么?赛事、拳手、或者运营?
邹市明:所有方面都缺。之前中国一直关注的是奥运会成绩,当然成绩很重要,但是职业比赛也是市场需要的,这点国外已经证明了。
既然需要市场化,就要牵动很多因素。比如说宣传、赛事承办、资本支持。随随便便的一场比赛,能够承办下来都不容易。这个比赛应该如何呈现给观众,是赛事方在权衡自身利益后需要思考的。
所以说,跟奥运会相比,可能职业拳击更看重后方的推动者。
邦哥:从单纯的拳手,到现在的多种身份,支撑您个人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邹市明:我作为运动员时,可能光想着奥运会,十几年的拳击生活多多少少有一些封闭的感觉。但现在,我身处于一个新兴的体育产业,拥有更多的身份。特别这个年纪,同时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在社会中角色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身份还是职业运动员。
以前,我要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现在依然为国争光,但需要换一种模式。什么模式?就是要打造一个新兴的产业,以及一个良好的IP形象。
我在每一个场合,对着每一个镜头,都在讨论着拳击。不管邹市明去哪了,始终是一名中国拳击运动员。我代表着中国人站在世界的运动赛场上。
但是接下来,我需要思考,如何推动自己公司的拳击项目。尤其是,拳击市场现在还很小众,需要有更多人来了解拳击人在做什么。同时把这个产业,以及背后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推广出去。这是我现在的责任,也是动力。
超级IP“邹市明”是如何诞生的
实际上,任何成功的个人IP都不可能自然形成。抛开邹市明巨大的个人成就和人格魅力,他背后的经济公司、推广团队、赞助商等等同样功不可没,打造一个超级IP是各方力量的整合。
推广团队:2013年,刚刚决定进军职业拳坛的邹市明和大多数的奥运冠军差不多,拥有体育领域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缺乏在商业上的号召力。
邹市明团队在包装和推广过程中,和拳击组织、知名教练等多方资源建立了密切合作,打通拳击这条产业链。
此次成立的新公司,也是为了之后更好进行行业深度布局所做的准备。
《爸爸去哪儿》:在参加娱乐节目之前,邹市明的粉丝主要还是集中在专业的拳击领域,但是通过《爸爸去哪儿》,他获得了“轩轩爸爸”的称号。
回想参加节目之初,邹市明妻子冉莹颖说:“当节目组邀请我们去参加的时候,正好有一场比赛要打,当时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为了参加录制,当时他还推迟了一场比赛。不过,轩轩在节目里的出色表现很给邹爸爸“吸粉”。
关于这事有个小插曲。当时的经纪公司认为参加娱乐节目会让邹志明训练分心,但是冉莹颖却十分坚持,她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吸纳更多的受众群。
邹市明在接受懒熊体育采访时曾表示:“过去,我一直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拳击运动员,被一部分固定的拳击粉丝关注,以后我想通过各方面的跨界,让不同的人群来关注,哪怕他只是关注轩轩的爸爸,但是只要关注了,就会对中国拳击有帮助。”
国外搏击赛事、职业拳击和金钱、政治、权利和荣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像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体育的产业化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法规制度、医疗监督等已相当成熟,各方利益均能得到保障。
中国的商业搏击赛事特色不够鲜明,导致爱好者对各类对抗赛的关注度高于国内顶级的散打商业赛事的关注度。当前,国内搏击行业仍面临三块短板:包括营销推广、盈利渠道和人才短板。
抛开前两项还不明朗的商业前景,邦哥认为:“人才”加“政策扶持”或许会是中国职业拳击发展的推动力。
某个前拳击运动员,同时也是赛事IP创始人对邦哥说,退役运动员或许是之后职业赛事最大的人才来源。
很多时候,运动员在23-25岁的时候,生活和心理的压力都很大。因为按照过去的模式,两年后他们就要退役接触社会了,他们对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举国体制让收入无法得到保障,最后都想出来再就业,而职业赛事建立之后,他们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再加上国家已经逐步放开了赛事审批,并且加大了资金扶持,未来这个新兴市场一定会拥有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