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小程序”的上线就像是一次盛大的烟花,不到一周时间,公众的热度就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开发者们热情不再,用户们默默的把之前删掉的App装了回来,那些微信想要连接的线下企业,则可能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小程序的数据应该也不会太差。毕竟,腾讯和微信的影响力,以及此前公众号的成功,都会吸引一大批渴望流量的创业者。
百度指数显示,“微信小程序”这一关键词当日搜索指数达到276,257,虽然相较iPhone7在2016年9月8日上市之日搜索指数2,442,074,华为mate9在2016年11月15日的上海发布会创下的5,100,997差距较大。但已是微信四大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应用号(小程序)诞生以来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
在小程序上线一周之后,罗辑思维等一些企业宣布停止开发小程序。罗振宇说,“我们决定不做了。我们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说。”
在一些企业宣布停止开发小程序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微博上表示,关于小程序适合什么类型的企业,不是什么稀奇事。一开始就提醒不要当流量入口,线下是重点。基于这个认知,有人进,有人出,再正常没有。
从表面上看,和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微信小程序提升了基于HTML5的除应用号(小程序)外其他三大号的用户体验,至少有一部分的HTML5的开发会转为小程序,也会对拉新成本与开发成本较高的原生App产生一定冲击。
很多人都知道,微信小程序最早就是叫应用号,和其他三个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其实是一种并行的体系。
2016年9月22日凌晨,张小龙在朋友圈发文介绍微信“小程序”,而马化腾则留言解释了“应用号”更名“小程序”的原因——“苹果不让叫应用号,也许反而是好事。”
这句话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倾向于认为,因为微信是腾讯最大的手机入口,所以,马化腾希望微信能够去打通与线下的连接关系,具体怎样做并不重要。所以,可以把小程序视为马化腾再次争取连接线下的一次尝试。因为各种条件尚不具备,这次连接可以称为“硬连接”。
为什么说硬呢?在线想做微信流量导入的小伙伴发现小程序无法实现导流,自己努力宣传只是在给小程序站台和导流;而线下的小伙伴们对此根本没有任何认知,也没有能力入驻小程序,小程序的基本需求根本没有挖掘出来、基本生态也完全没有建立,更多像“试应手”的意思,先培养用户意识,然后慢慢布局;要是没做成或者方向不对也没关系。
从去年1月9日张小龙特意留下的照片来看,这应该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尝试。其基本的理念还是要想连接一切,包括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胜任这个要求?
在创头条记者的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是,微信小程序未来有条件也有能力取代手机大多数App,但不能取代重量级的应用。
由于没有广告和推送、也不能分享朋友圈、没有订阅关系,微信不会把任何流量导入小程序。恰恰相反,小程序希望开发小程序的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服务、品牌为消费者建立起连接的渠道。
那么,小程序的目的是什么?目前来看是取代部分刚需低频的App,尤其是线下服务多为此类。但长期来看,是在为未来的智能互联网铺路。试想,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那个时代的操作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举个例子:在增强现实的智能眼镜时代下,谁会在使用中摘下眼镜用USB线接入电脑打开应用商店进行安装?也许看到眼前的二维码就自动打开程序,用完转身就走不留下任何负载,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但微信小程序的目标仅此而已吗?
在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看来,微信小程序在更名后,隐隐有为智能眼镜时代爆发前探路的味道,也即试图培育和建立起线下足够大的使用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从大趋势来看,不止是苹果、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国内大公司同样对未来的智能互联网超级关注。其中,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AR/VR等等都在企业的广泛布局之列。例如,Google Glass早已经被定义为失败的作品了,但是谷歌董事局主席埃里克·施密特扔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坚持研发饱受争议的谷歌眼镜,因为这种技术太重要了,所以不能放弃。
腾讯在这些领域也在广泛布局。而且在小程序公开课上,张小龙还专门提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展望未来网络服务使用方式时,他认为“智能手机之后,有可能是眼镜这样的设备,未来眼镜会非常智能,可以将电脑‘藏’进其中。”
早在2013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就曾表示,关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机会,包括手表、手镯、眼镜,未必是直接去做,但是会关注其怎么与腾讯的服务相结合。
马化腾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腾讯连接一切的使命。那么,可以想象的是,当小程序的生态足够庞大,未来所有的实物东西能够以二维码方式连接起来、无处不在时,智能眼镜就能够成为取代手机成为信息所见即所得的最佳应用工具。也就成为张小龙所期盼的那样——在未来智能互联网里面,不应该有安装程序的过程,而是应该目光看到哪里,应用程序就在哪里。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小程序的一个潜在任务,就是在智能互联网到来之前,提前布局和建立起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态系统。
当然,VR也好AR也罢,那还是太遥远的未来,微信现在重点还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舆论上的小程序就从舆论高峰到低谷,然后悄无声息。如果说罗辑思维因为说的早还留了声音,其他的小程序大都安安静静的就停下来了。
蓄势一年,转眼就被淡忘。小程序没能取得互联网创业者的青睐,因为他们发现,这并非基于微信的流量变现,实际上因为扫码才能进入,这不仅没有流量,而且反而需要“小程序”的开发者们为小程序的世界导入流量。在线的大V发现上当,纷纷撤退。
这时候再回头看张小龙1月9日的公开课就有点意思了。此前在张小龙的演讲中,所举例的小程序应用场景都是线下。
张小龙的很多做法,比如只能扫码进入,而不能通过识别二维码进入等等,都是防止小程序成为营销的手段。去年还在强调社交的张小龙,今年转身称微信是工具,而且好工具是用完即走——当然,前提是一直留在微信里。
在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看来,所有这些都证明,微信这次做法并非出于微信发展的本意,但这一次绝佳的挑战点被腾讯抓到了,没有理由不尝试一下。
这一切基于一个世界观的基本判断:未来不再有线上和线下的分野,连接一切的那个人能得到最大的财富。
O2O泡沫破灭之后,大家开始想线上和线下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进行全新的连接。既然网络是改善和优化信息服务的,那么如果能够帮助线下的零售商们更好的利用网络,就会出现真正的多赢,而且也会奠定未来服务平台的基础——就像马化腾说微信支付超越了支付宝一样,这个全新的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的服务平台,将会有力的挑战支付宝的地位。
看一下京东和阿里的发展就知道了。电商通过规模经济、优化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改造完成了可以优化的部分以后,未来的发展一定是重回线下。亚马逊已经开始,京东没有理由不跟进。仓储和分发点将会变成全新设计过的商店,人们最终依然是线下的动物,线上和线下将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做的不是电商,而是一个服务工具。虽然现在热度下降,但是受困于线下的各种服务机构,将会很乐于为自己的小店增加一个二维码——如果有创业公司免费提供服务的话。
科技圈的热闹与退潮,对外界都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从基础条件来看,有资格做小程序这类尝试的企业,在国内只有BAT有这个能力,但从生态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没有准备好。
由于小程序自身的限定,等于所有的科技企业如果参与其中,只会为微信导流、培养用户习惯,自身却很难从中渔利。这样小程序的热点就会在科技圈消退。
但在线下,那些没有技术人员,也不想为技术开发付费的线下店,对于看不见收益的新投入毫无动力——至少目前没有任何方案能够暗示他们,通过小程序可以更好提高效率或者增加收入——二维码肯定不能像牛皮癣广告一样张贴到外面去,就意味着对于获客没啥帮助——虽然后续可以通过维护来和用户保持联系,但是自身拿不到用户数据,还不如发张会员卡。
虽然总不乏掘金者会继续跟进小程序,也有腾讯和微信自己的号召力,但是作为一个需要深耕线下、说服所有参与者都能创建共赢的庞大生态,如果没有全局性的投入与布置,小程序的下场不会比“服务号”更好——服务号仍然是在线服务用户的概念,而小程序则完全根据场景才能使用,一旦场景缺乏维护,后续就没有后续了。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只有简单且免费的方式,才能说服线下机构入驻。而且需要有专门的小程序开发服务机构,帮助完成相应的拓展。从事后的后续动作来看,这件事仍处于早期的试探阶段,还在摸索,腾讯还没有开始发力。如果要形成很好的生态闭环,腾讯下一步一定要培育和投资一大批小程序的技术开发机构和销售机构,提供最好的方案,免费帮助线下店入驻小程序。腾讯对这些技术创业公司的扶持,才有可能推动线下小程序的普及,否则,依靠线上推广,小程序找不到多方共赢的推动力,就会一直停滞在当下状态。
但是……这恐怕是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作者:覃羽,关注创业服务领域,欢迎和我探讨相关问题,邮箱:qinyu@ctoutiao.com。
思达派系创头条(Ctoutiao.com)旗下智库,专注成为创业者(Startup)的成长合伙人(Partner)。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