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众创空间元年一路走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不减,创业市场和资本方日趋理性的时代背景下,众创空间也走入了发展的“深水区”。今年,中央和地方层面促进众创空间良性发展的文件不断出台,多方统计虽然口径不一,但综合来看,全国已有数千家众创空间,其中,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双创”平台就包括5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743家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产业园区,共同组成了持续有序的创业生态。从市场来看,伴随着部分创客空间在年初陷入倒闭或被合并的风潮,资源、资金雄厚、核心竞争力更为突出的众创空间开始甩开同类竞争者,在盈利模式上也更趋清晰精准。
本盘点分为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本篇为市场篇。
2016年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自我评估(数据来源:艾媒咨询制图:张海宁)
众创空间孵化了很多高科技和创新项目,但自身运营却略显“传统”,如何通过“互联网+”来提升行业运营的效率,如何与产业结合以打开在孵团队的发展通道,做好“加减法”,是众创空间构建竞争壁垒、做大自身价值以及打开想象空间的重要途径。
2015年至2016年,众创空间热度持续高涨,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然而,在疯长的数据下面,掩饰不住的瓶颈期悄然浮出水面。
2016年2月,深圳创客空间“地库”宣布倒闭,创立4个月,烧钱100多万元,最后人去茶凉;2月27日,青年联合办公空间北京绿客屋因与房东产生纠纷被砸毁;4月,位于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的众创空间“孔雀机构”因拖欠物管连续3个月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等相关费用遭遇强拆。
在一哄而上的众创空间领域,盲目跟风、复制一家又一家办公空间,并不去深究众创空间背后的深意,行业洗牌加速的现实已难以回避。而大吃小、实现并购得以生存下来,对众多难以为继的众创空间来讲的确是一个好的归宿。异地复制形成规模也成为一种有效路径,例如,由毛大庆发起的优客工场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已布局全国16个城市36个场地,入驻企业用户近千家,合计办公人数超过2万人,初步形成完整的联合办公社群生态链。
由海外兴起、国内呈几何数量级增长的众创空间,也吸引了海外众创空间“元老”的目光。美国联合办公初始公司WeWork最近一轮融资中也出现了中企的身影,中资的加入也促使其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继今年初入驻上海,开设延平路店、威海路店后,北京光华路店、慈云寺店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开业。记者了解到,WeWork进驻中国采取与中国远洋集团战略合作的方式,这也是其首次采取合作方式推动发展。
目前看来,在洗牌之后,可以存活下来的首先是资源资金雄厚的众创空间;其次是更为突出核心竞争力的众创空间,在地理位置、楼宇配套以及设计装修上等没有明显短板,而在运营服务等软性服务上有着超越一般空间的优势,这类众创空间在甩开同类竞争者的同时,在客群上也更清晰精准,在社群的打造上后期会更具商业价值。如果规模和资金资源上短期内很难达到的话,不如做一个有特长、有个性的众创空间。
由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研发、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完成的《2016众创空间发展报告》指出,全国共有创客空间3000多家,享受政策优惠的众创空间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家,占全国众创空间数量的42.4%。其中,创新工场、腾讯众创空间、百度创业中心摘得全国综合实力前3名。
该报告指出,当前众创空间发展具有4个特征:众创空间呈现加速发展;众创空间区域分布不均衡;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多元化,逐渐向创造开放式全方位创业服务的方向上发展;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多样化,包括投资驱动型、创业培训型、活动聚合型、媒体推广型、地产思维型、综合生态体系型。其中创业培训型最为常见,其次是地产思维型和投资驱动型。
从业态来看,时下市场上的众创空间包括联合办公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两大主要业态。2015年中国众创空间曾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但受“资本寒冬”影响,创业逐渐回归理性,以及空间自身运营面临一定的挑战,商业模式相对清晰的联合办公的增速要远高于孵化器。
模式更为简单清晰的联合办公,商业化道路上已实现了较大跨越,多家优秀运营商先后获得亿元级融资,资本助力使得资源加速聚集,连锁化运营的态势更加明显,头部效应已经基本呈现。而孵化器领域,无论从获得融资企业数量、融资规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业发展至今,大多数的众创空间还停留在“提供办公空间”的层面,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而整合服务相对较浅,缺少垂直和专业深度,未能更好地为创客赋能。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8.4%的孵化器为政府主导型,资金来源为混合型的孵化器占比为31.1%。大部分的众创空间是靠租金和物业收入获利,甚至是举着众创空间的旗帜,只为获得国家的政策补贴。如果众创空间还停留在仅提供办公物业,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去培育、引导创业者们如何创业,它只会成为一个空壳,空置率也会加大,导致最基本的租金和物业收入都不能收满,何谈盈利?
大家对众创空间期待是——它能够孵化出更多的优秀创业公司和团队,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已构成众创空间的现实挑战。因此,很多众创空间绞尽脑汁去多维度地实现盈利,打破“收租婆”的禁锢,但目前实际效果还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