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他决心要做大数据服务,在寻求种子资金时,又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搞定了一家投资机构,在签协议的前一晚变卦了。但投资变卦的第二天,他意外陆续收到北大师兄师姐的380万种子融资。 这成为其创业的转折点。三天后,他完善了自己的业务模型,知道了怎么获得数据源。他从家里一堆名片中,联系上了公安部一位相关部委,沟通完毕后,他成功接入身份证信息验证。此后,张力铭先后又接入工商注册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及历史档案信息验等。年底,他还将接入社保、医保数据源。
张力铭首先切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为P2P平台提供数据模型,可以做到贷前风控、贷中预警、贷后追踪。 8月底,该项目完成了1456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其中,开元资本领投1000万元,北大1898创投基金跟投456万元,“族谱科技”估值1.52亿。
目前,“族谱科技”已有155个合作客户,行业涉猎金融、保险、旅游。利用数据,张为它们提供风控(预警)、精准营销等服务。 两战两败 2011年12月,张力铭跟人合伙做了一个P2P平台。2个月前,35岁的张力铭从神州数码离职,过去14年,他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后,先后就职北大方正、清华同方、IBM等公司。
12年年初,P2P行业刚起步,做了一段时间,张觉得吃力。“我发现,P2P平台搭得特别漂亮但没用,核心问题是风控。底层结构上,没有数据支撑是很可怕的。” 半年后,团队因融资问题而解散。
年底,张力铭遇到了第二位合伙人,二人合计做了一个征信平台。他们规划了三个业务模型:职业征信、个人行为征信、消费行为征信。“征信需要大量的数据维系,像人的血液,循环起来才能生存。中国八家征信机构都面临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数据量。那时P2P还没火起来,也不知道征信到底给谁用。”半年后,又因团队问题,张选择退出。 “我想起我妈常说的一句话,靠人不如靠己。” 整个去年,张力铭一边在社会上漂着,讲课、做顾问,一边在梳理自己想做的事儿。偶然的机会,张被赵国栋(中国大数据之父,二人曾是同事)拉进中国大数据联盟,二者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张力铭感觉从征信切入是对的。 “传统IT行业干久了,你会发现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信息化系统建设,实际是在为数据陈列做准备。有了前两次创业的沉淀,我想真正打通前三个业务模型(职业征信、个人行为征信、消费行为征信)。”
15年上半年,张力铭在种子融资上屡栽跟头。“首先,跟投资人讲清大数据到底是什么有难度。其次,人家问‘你说得这么好,你的数据从哪儿来’”。张回忆说,“那时候,我确实不知道数据怎么来,比如个人行为数据。首先你要定位这个人的纬度数据,谁会让你去定位。个人消费数据,谁会刷卡后告诉你我刷卡了。这三个逻辑要怎么实现,没有仔细地考量过。” 6月份,张花费很大精力搞定了一家投资机构。11日,他成立“族谱科技”,组建了基本的团队,部分成员来自前两次创业。 17日晚,张力铭接到消息,投资方变卦了。“第二天说好要签协议的。” 打仗前夕,军队都有了,粮草没了。张很郁闷,独自一人找了个地方喝闷酒。“不知道怎么给团队发工资。”他开始给北大的师弟阙登峰(决胜网创始人)打电话诉苦,“不行,我就把亚运村的房子卖了。”
第二天,张力铭没想到, 阙登峰给他打了一百万,陆陆续续还有其他师兄师姐给他打钱,总计380万元。“骊红师姐做留学的、韩若冰师兄是做房地产的,张冬柏师兄是做传统食品添加剂的,都跟大数据不沾边。” 张力铭笑称,“他们的支持是种动力,三天后,我的模型完整了,我知道数据源该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