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最近200年社会发生的变革程度似乎超过往上数千年。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强大推动力。而驱动产业不断向前的,就是一个个公司这样的组织。
所以,对待公司的发展,笔者一直秉持这样的一个观点,只要不作恶,任何公司的存在哪怕是推动本行业前进一点点,它都是有价值的。
在A股中,因为上市制度的历史原因,一直以来前沿性产业的公司较为稀缺,但凡稍带概念的公司上市,必会被媒体、市场、投资者聚焦。而后,或毁或誉裹挟其中,它们有的被这种光环所累,一坠千里,极少数的能够做到名副其实,基业长青。
最近正是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年报的时候,华大基因的年报让笔者格外关注,因为它正符合前述公司的特征。华大基因在上市初即被冠以前沿产业明珠、人类生命科技未来风口,但不可否认,上市两年来华大基因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
这些质疑,坦白来说,有的客观、有的偏颇,如果从理性、建设性的角度看,这家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公司,究竟该往何处去?华大基因能够正视这些质疑从而让自己更强大吗?
在资本市场和外界质疑的双重压力下,华大基因交出了2018年的业绩成绩单。
如果单以利润论英雄,华大基因的表现算不上惊艳。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25.36亿元,同比增长21.04%,表现尚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亿元,同比下降2.88%。
营收和净利润只是一个表面数字,要探究华大基因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需要将数字抽丝剥茧。
构成华大基因2018年营收的主要有四块业务,分别是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华大基因在上述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主要为检测报告、项目结题报告、相关测序分析数据、试剂产品等。
生育健康板块依旧是华大基因营收的基本盘,2018年生育健康板块实现收入13.76亿元,约占总营收的54%。
生育健康板块的业务简而言之是公司开展与生育健康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于高通量测序仪等自主检测平台,从出生缺陷三级防控角度出发,检测业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进行出生缺陷防控,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据估算,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众所周知,出生缺陷带给一个家庭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往往是巨大的。此项业务,可以说有其社会意义。2018年,生育健康板块业务同比增长了20.86%。
除了占总营收比重54%的生育健康板块,华大基因去年的第二大业务是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该业务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企业提供基因测序、质谱、生物数据库、云计算等标准化技术服务和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该业务实现营收7.0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生育健康板块和多组学大数据服务和合成业务板块,肿瘤防控和病原感染这两个业务板块虽然营收占比不高,但其业务增速是2018年的亮点之一,这两个板块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5.54%和49.44%。券商分析师认为,这两个板块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增长动力。
进一步分析华大基因2018年年报,其营收的增速和净利润的增速并不匹配,前者同比增长21.04%,后者则同比下降2.88%。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即是华大基因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
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2.61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10.44%,同比大幅增长49.68%,今年一季度,研发投入更是同比增长71.87%。
业内人士评价说,作为前沿性产业,研发的投入是必经路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而牺牲部分眼前的利润,说明了华大基因知道自己的定位和未来要干的事情。
事实上,通过梳理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你会发现,其从事的业务均和人类健康有关。毋庸置疑,在“百岁人生”成为社会共识后,生命科技将会在全球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另一个层面,在生命健康这个领域,华大基因也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最近一个财年研发的持续高投入也许正是为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而准备。
自华大基因上市之始,针对华大基因的质疑就没有停歇,大部分的疑问在于其业务模式。被冠以高科技明珠,甚至媲美同在深圳的腾讯、华为的华大基因,究竟是一家擅长销售的医疗器械公司还是一家生命健康大数据公司?它的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通过2018年年报,华大基因“露”出了它的真实业务模式。
上文中所说华大基因现在的主要四个业务板块分别为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多组学大数据及和合成业务。其中,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三个板块为临床板块;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是科研板块。
其业务逻辑为:通过科研服务跟医疗机构合作,在此过程中,形成相关临床科研积累,最终产生临床相关可以应用的产品,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FTY。
而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在2018年实现营收7.03亿元,保持了比较大的体量,通过科研数积累和技术上的探索以及数据库的积累,从而开发新的产品,即依靠科研板块的样本数据积累来带动临床板块的增长。
从专业的投资角度看,华大基因在科研板块和临床板块双驱动下,考量的角度有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板块的大数据护城河,二是临床板块的科技竞争力。
先说科研板块,熟悉医学的都知道,准确而丰富的数据是科研的重要前提之一。
而基于受检者知情同意获取的大量检测数据正是华大基因的强项,如截至2018年末,华大基因生育产品临床检测累计服务近745万人次,已完成超过43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超过217万名新生儿和成人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检测服务。再如,截至2018年12月31日,华大基因宫颈癌筛查业务已覆盖全国21省50个市或地区,累计完成超过360万例HPV检测。
因此,正是因为华大基因积累的自研数据,形成了其科研板块的护城河。
在临床板块的业务开展中,华大基因发力自主测序平台,一份券商的研究报告说,目前华大基因已完成主要产线自主测序平台的更换,生育健康、肿瘤、感染业务已逐步更迭至自有测序平台,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2018年10月25日,华大集团子公司华大智造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MGISEQ-T7,该台测序仪可一天完成60例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日产出数据达6Tb,是目前全球日生产能力最强的基因测序仪,进一步巩固了华大集团在基因测序全产业链上的布局。
梳理下来发现,华大基因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临床板块与科研板块闭合的产业链条,其异于行业常见的业务模式。如果华大基因能够正视业界的模式之辨,夯实临床板块和科研板块业务,深耕细作下,将会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回顾公司史上行业龙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龙头在壮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并购的产生,它们的目的无外乎三个,一是横向扩大业务范围,即全球化;二是纵向扩张,即构建全产业链;三是提前布局,站住新兴风口。
华大基因也是如此,在投资并购上,其内部将其战略方针称为“全球化”、“全产业链”、“前瞻性”。
据了解,在全球化布局上,华大基因业务已经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境内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3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以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增强海外竞争力。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全产业链生态圈及前瞻性战略布局,华大基因分别在生育健康、肿瘤基因检测、合成生物学、消费级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眼科诊疗、宏基因组等细分领域均有不同的投资。
截至2018年,公司已完成投资的代表性公司有英国Congenica(生物信息分析)、吉因加科技(肿瘤基因检测)、青兰生物(合成生物学)、泓迅生物(合成生物学)、早知道科技(即微基因,消费级基因检测)、聚道科技(精准医疗数据平台)、何氏眼科(眼科精准诊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大基因的投资并购中,有的是从研发的角度出发,通过投资并购将外部公司的优质人才与创新技术输入公司。
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后,一位研究人士分析说,未来随着基因组学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其市场规模的加速扩张,公司作为具备渠道优势和完善产业链优势的龙头企业,业绩增速有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