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马云和他阿里帝国

8262
何加盐 2019-09-09 15:23 1人在评论

文丨何加盐

1
1964年,无锡县评弹团来了一位漂亮的新演员,名叫崔文彩。
 
崔文彩原是杭州一家工厂的工人,因为热爱评弹,所以放弃了工人职业,离乡背井来到无锡追求梦想。
 
来的时候,她已经怀有身孕,几个月之后,她就又回杭州生小孩去了。
 
崔文彩的丈夫名叫马来法,是杭州摄影图片社的摄影师,也很喜欢曲艺,后来他也转行进入了曲艺行业,若干年后,他成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马来法仪表堂堂,和当时电影里的英雄一样英俊。

他们的孩子在秋天出生,爷爷给小家伙起了名字,叫马云。
 
小马云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但是长相却完美避开了父母的优点,而且越长越奇特,后来有个外号叫“ET”,也就是“外星人”。
 
由于爷爷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保长,在文革期间长大的马云,没少为这个吃苦。
 
但尽管身材瘦小,马云却从来都不甘心被欺负,他会捏紧拳头来保护自己,成了学校的“打架大王”,曾经因为打破头被缝了13针。
 
马来法常常为马云打架而犯愁,他效仿孟母,给马云转了三次学。
 
1976年,马云读到了6年级,班上来了一位漂亮的地理老师,她的一举一动都让马云着迷。
 
有一次,这位老师讲述了自己在西湖边遇到一群外国人,用英语和他们对话的故事。马云听了后,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他就开始自学英语。
 
马云买了一台袖珍收音机,偷偷地“收听敌台”,跟着英文广播学英语,并且每天跑到西湖边去找老外搭讪。
 
1980年的一个夏夜,马云在孤山公园遇到一位名叫戴维·莫利的澳大利亚小孩,开启一段日后被广为传颂的异国奇缘。
 
经过几次接触,马云和莫利一家都成了好朋友,他们长期通信。马云称戴维的爸爸肯·莫利为“父亲”(father),肯每两年来中国一次见马云。

在马云读大学时,莫利一家每周帮马云存5-10澳元,半年给马云寄一次支票,以负担马云的大学生活费。总共资助了大约200澳元。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给了马云很大帮助。
 
1985年,莫利一家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游玩。那时,中国人个人因私出国旅游还极其罕见,马云历尽艰辛,被拒签了7次,后来签证官被他和莫利家族的友情所感动,才最终给马云盖了章。
 
马云在澳大利亚小城纽卡斯尔待了29天,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据日后他说,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马云结婚时,肯给了他2.2万澳元的资助,帮他买了婚房。
 
后来马云有钱以后,给莫利一家捎去了很多钱和礼物,并在肯去世以后,在肯家乡的纽卡斯尔大学以他俩共同的名义捐款2000万美元,设立了“马-莫利基金会”,这是该校历史上收到过的最大一笔捐款。
 
马云和莫利的友谊是后话,让我们先回到他的年轻时期。
 
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了高考。雄心勃勃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
 
分数出来以后,他数学只考了1分。北大自然是上不了。只好出去找工作。
 
他和表弟一起去应聘保安,表弟被录取了,他被刷下了。
 
马来法动用自己的关系,给马云找了一份工作:给杂志社搬书。于是,瘦弱的马云,每天蹬着三轮车搬运沉重的书本,赚取一块钱的酬劳。
 
有一天,马云在金华火车站偶然发现一本书——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他看完后心潮澎湃,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于是又回到课堂,准备第二次高考。
 
这一次,马云的成绩有了大幅的提高,数学成绩整整提高了18倍,达到了19分。结果自然还是落榜。
 
马云又开始了找工作之路,先后找过11份工作,全部被淘汰。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很多文章和书本写到马云高中毕业曾经去肯德基找工作,这个信息是错误的,因为1983年的时候,杭州还没有肯德基。
 
但马云也确实去肯德基应聘过,只不过是10年以后,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时,带着23个学生去应聘,学生都录取了,只有他被淘汰。
 
没办法,找不到工作的马云,只好又发奋读书。
 
1984年,努力终结硕果,马云的数学成绩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9分。
 
可惜的是,他的总成绩离本科线还差5分,只能上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
 
不过,命运之神眷顾了他,这一年,杭师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没有招满,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几名英语好的学生,于是,马云以专科的成绩上了本科的专业。
 
上了大学以后的马云如鱼得水,不仅凭借常年苦练的英语,成为了优等生,还先后当了校学生会主席和杭州市学联主席。
 
更大的收获是,他得到了一位漂亮女同学的爱情。这位叫张英的同学,没有被马云的外表所误导,而是看中了他的人品和能力,毕业后就和他结了婚,后来又陪着他一起创业,在吃尽了各种苦头以后,终于迎来成功之时,却心甘情愿放弃事业,回家当全职主妇。
 
1988年,马云毕业了,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从此“马老师”这个称呼,将伴随他一生。
2

马云教书的风格与别的老师不同,他讲话比较有趣,同学们都爱听,甚至有逃课来听他的课的,很快,马云就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
 
在学校教课之余,马云还去杭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的夜校兼职教英语。在那里,马云认识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日后成为马云的首批创业伙伴或者客户。
 
1994年,30岁的马云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他成立了杭州海博翻译社。
 
这家翻译社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初始成员除了马云以外,就是马云学校的退休老师和夜校的学生。
 
由于刚开始没有名气,翻译社的收入,连房租都付不起,更别说工资了。马云只好带着夜校学生们去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商品拿回杭州卖。那段时间,马云卖过鲜花、礼品、袜子、内衣,还有医疗器械,勉强维持着翻译社的生计。
 
1995年,马云有了一次去美国的机会。
 
当时,杭州桐庐县政府和一家美国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美方没有按照合同付款,需要一个懂外语的人去交涉。由于马云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桐庐县找到了他,给他安了一个“商务代表”的头衔,委托他去美国谈判。
 
马云到了美国后才发现,那家公司是个骗子公司,不仅不想付款,还想拉着马云继续去骗政府的钱。
 
马云没有同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在各种报道里被无数次地演绎。有的说,马云受到美国黑帮的追杀;有的说,马云被软禁在别墅里,被人持枪威胁;最神奇的一种传说是:马云逃脱以后,浑身上下只剩下25美分,走投无路之下在机场的“老虎机”上玩一美分一把的赌局,在输掉了24美分以后,最后1美分中了600美元的大奖。
 
总而言之,各种讲述都非常离奇。根据马云的多年助理陈伟的表述:
 
马云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终于逃出魔掌……
 
“这帮人太坏了!”马云披着毯子缩在沙发里,很多次重复着这句话。可以感觉到,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恐怕马云永远不想再提起。
 
逃出魔掌后,马云去了西雅图。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过的东西:互联网。
 
马云在杭州有个朋友比尔是美国外教,他的女婿斯图尔特在西雅图VBN公司工作,马云通过比尔找到了他的公司。
 
根据马云日后在央视《人物》栏目的讲述,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斯图尔特向马云介绍说,这就是电脑,这就是internet,你搜什么东西,一搜就出来了,你可以试试。
 
马云说,我不敢碰,这东西太贵了,碰坏了不得了。
 
斯图尔特说,又不是炸弹,不会爆炸的,你尽管碰没事。
 
于是,马云小心翼翼地在雅虎的搜索栏输入了四个字母:BEER(啤酒)。
 
搜索结果出来了,马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但是没有中国的。他输入“中国啤酒”,但是返回的是“No data”(没有数据)。
 
马云问斯图尔特,能不能给我的翻译公司做一个网页放在上面?斯图尔特说没问题。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网页,上面只有一段海博翻译社的简介和一个邮件地址。然后马云就逛街去了。
 
2个多小时候,朋友告诉他,有人发邮件给你了。
 
马云欣喜地回到住地,打开邮箱一看,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5封邮件。其中一封说,这是我在网上发现的第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你们在哪,我想跟你们做一笔生意。
 
这就是马云第一接触互联网的经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几天以后,马云回国,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样最贵重的东西:一台486电脑。

3

回到杭州当天,来不及休息,马云就给自己的朋友和学生打电话,说是有重要事情相商。
 
那天晚上,24个人挤在马云家里,听他讲述“美国奇遇记”和他的互联网启发之旅。
 
他告诉朋友们,自己想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大家一连问了马云5个问题,他一个都答不上来。所有人一起摇头叹息,说这样不行的。马云让大家投票表决,其中23个人投了否决票。只有一个叫宋卫星的人说可以试试,不行再回来呗。
 
见大家都反对,马云也陷入矛盾之中。
 
这一次创业和翻译社完全不同。翻译社还只是兼职做一下,而这次要做的话,必须全力投入,大学老师的工作就得辞掉了。
 
在那个年代,大学老师的工作是含金量非常高的金饭碗,要放弃,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马云纠结了很久,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有一天下班时,马云遇到了买菜回家的系主任。系主任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把菜。他可能也听说了马云想辞职的事情,就叫住马云,语重心长地劝他不要辞职,好好工作。
 
结果,系主任的劝说反而起了反作用。马云看着系主任的样子,突然想到:他现在的样子,不就是我的未来吗?
 
想起以后一辈子要过这样的日子,马云不寒而栗,回头就迅速辞职了。
 
1995年4月,马云夫妇,加上电子工学院的同事何一兵,在杭州文二路租下一间12平米的房子,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公司。
 
他找了斯图尔特合作,斯图尔特说,合作可以,我帮你搞定技术,需要预付20万美元定金。
 
20万美元,对于那时的马云来说,把房子卖掉都出不起。
 
他好说歹说,并且在比尔的担保之下,斯图尔特才同意不用定金就先帮他做网站。
 
1995年7月,中国黄页网站上线了,这是互联网上最早的中国网站之一。
 
当月,他们就接了一个业务,帮浙江省外宣部做“金鸽工程”,宣扬浙江经济文化成就。这个网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有美国参议员专门发信,祝贺中国政府部门首次上网。
 
不过,尽管有“金鸽”的背书,中国黄页网站却没有多少企业进驻。那时的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对他们有什么用。
 
马云印了一张“营销总监”的名片,四处推销,但是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把他当成骗子。
 
最后,马云只好用了一招:“兔子先吃窝边草”,从亲戚朋友下手。
 
他发动自己之前的学生,请大家一定要帮忙。
 
一个叫周岚的夜校学生,在望湖宾馆当大堂经理,帮马云牵线做了一单业务,把望湖宾馆放到中国黄页上。
 
恰好当年在北京举办第4届妇女大会,很多外国与会者顺便到杭州玩,都跑到望湖宾馆来住,因为这是当时网上搜杭州宾馆唯一能搜到的。结果,望湖宾馆3个月的营业额就超过了上一年。
 
顺便说一下,后来周岚成为马云的秘书,一路做到阿里巴巴事务部总监、跨境B2C事业部副总经理、澳大利亚新西兰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
 
就这样,马云通过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又做了律师事务所、电视机厂等业务。
 
此后多年,他都一直信奉“兔子先吃窝边草”的原则。他认为,你做得东西要有价值,才敢推荐给亲戚朋友。如果连亲戚朋友都觉得没有价值,那肯定做不起来。
 
但是,仅靠自己的学生,显然是杯水车薪。马云也想了很多其他办法。
 
后来,马云到北京去找关系,到各个部委去推销他的理念,还四处拜访媒体,希望能够打出知名度,可是却没有多少收获。

他的老乡樊馨蔓做的一期名为《书生马云》的节目,记录下了马云这段时间的艰辛。
 
在片子里,马云去某国家机关联系业务,当时的他看起来还很稚嫩,说话怯生生的,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底气十足。
 
樊馨蔓评价说:“(马云)看起来像是一个坏人,虽然言语滔滔不绝,但是表情却鬼鬼祟祟,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可想而知,马云到处吃闭门羹。片子忠实记录了他被各部门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失落和无奈。
 
晚上回去的公共汽车上,马云头靠在窗玻璃上,看着外面的玻璃,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
 
在几个月的耽搁之下,属于马云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马云发现,北京市场上互联网公司已经风起云涌,不再有中国黄页的生存空间了。
 
而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家乡。
 
1996年,杭州电信也推出了中国黄页,和马云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电信的中国黄页名字为ChinesePages,和马云的ChinaPages非常相像,而对方的注册资本是3个亿,而马云的是2万元,实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为了能活下去,马云只好把中国黄页和杭州电信下属公司合并。电信出资140万元,占股70%,占5个董事会席位;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股30%,占2个董事会席位。
 
很快马云就尝到合作的苦果。他和杭州电信的理念完全不合,凡是他提出的发展建议,全部被董事会否决。
 
不过,马云创立中国黄页,也不是全无所获。
 
1996年初,中国黄页找来了第一个技术人员,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李琪。后来,李琪一手搭建了中国黄页新的网页,使公司从美国外包公司的高成本中解脱出来。
 
1996年4月,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工作的孙彤宇,在马云的忽悠下,从乙方跳槽到甲方,加入了中国黄页,不久还把自己在大学教书的女友也给拉进来了。他的女友,名叫彭蕾。
 
在这段时间加入中国黄页的,还有蒋芳、盛一飞、韩敏、楼文胜、吴咏铭等。
 
多年以后,李琪成为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孙彤宇成为淘宝的创始人和总裁,彭蕾成为蚂蚁金服董事长和阿里资深副总裁,蒋芳成为阿里首席人才官,吴咏铭成为阿里健康董事会主席和一淘网总裁……
 
1997年11月,中国黄页的30多人团队在桐庐红灯笼度假村玩。
 
当晚,马云突然宣布,自己将离开中国黄页,前往北京工作。他问谁愿意跟他去北京。最后,愿意和他同行的有6个人(另一种说法是8个)。
 
马云把自己占有的21%股份半卖半送给留下来的成员,然后带着队伍北上了。
 
马云上京,是在外经贸部一位名叫王建国的朋友牵线之下,受邀担任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下面简称EDI)总经理,负责搭建外经贸部官网和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马云团队在潘家园租了房子,白天上班,晚上还组织大家学英语。整个团队非常拼命,很快就把网站给搭建起来了。马云后来还参与创建了商务部国富通公司并任总经理。
 
在外经贸部期间,马云广结善缘,不仅认识了很多政府部门的人员,还和雅虎的杨致远、搜狐张朝阳等人成为了好友。
 
马云和团队都以为这回总该稳定了。张英和彭蕾甚至把家具都搬到了北京,准备长期扎根。马云和张英的孩子也带到北京上学。
 
但是,马云再次感受到了同样的压抑。
 
在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领导说了算。马云依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提出建网站的方案,领导却提出另一套方案,而马云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
 
同时,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飞速的发展,马云觉得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即将到来,而他在外经贸部却无法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晚上,马云再次召集团队,宣布他想回杭州。

他告诉团队成员,自己已经帮他们铺好了三条路:第一条,是去雅虎工作,只要他推荐,一定没问题。第二条,去搜狐,也一定可以去,工资还不低。第三条,就是跟他回杭州,工资只有500块,在马云家办公,必须在走路5分钟范围内租房子,工作会非常累。
 
马云说,你们不必着急回答,好好考虑一下,三天以后再回复我吧。
 
团队成员心情沉重地走出去,没到三分钟,他们就回来说:我们还是跟你回家吧。所有人都选择了跟马云回杭州。
 
离开北京前,马云和团队去了一次长城,留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微信截图_20190909152051.png
 根据马云日后在杨澜访谈录的回忆,当天的情景和演电影一模一样:
 
在长城上,秋风很烈,天气很冷。有一个人激动地说: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我们一路从杭州打到北京,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好不容易走过来了,又要从头开始?
 
马云也很动情,大声说:我们回去,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建一个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4

1999年大年初五,杭州湖畔花园小区,18个人坐满了一屋子,
 
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全员大会,马云激情澎湃地讲了2个小时,并且专门请了摄影师全程录像。
 
这就是传说中的“18罗汉大会”,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场景之一。
 
在这次会议上,阿里巴巴的愿景和使命已经有了雏形。此后很多年,阿里基本上是按照马云会上讲的路在走。
 
马云确定公司的愿景是活80年(后来改为102年),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公司一开始就要国际化,与美国硅谷竞争。
 
尽管马云讲得手舞足蹈,但听的人一个个都神情肃穆。据蒋芳、彭蕾等人的事后回忆,反正也听不懂他说啥,但是看他讲得这么有激情,又不好意思打断。
 
马云还规定了公司的奋斗文化。他说,如果你想的是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那就不用在这干了……未来3到5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非常惨重的,只有这样惨重的代价,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马云给阿里巴巴设定了一个小目标:2002年上市。
 
大家一起凑了50万,就这样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这群人,全都没有背景,没有家底,也都不是什么名校毕业(唯一一个海归是美国普渡大学硕士毕业的雷文超,但是他很快离开了公司),用马云后来的话说:“都是没有人要的”。
 
但很快,马云迎来了一位超级大牛。
 
5月份,一位名叫蔡崇信的人,来湖畔花园找马云。
 
蔡崇信是来帮朋友谈收购事宜的。当他西装革履地来到湖畔花园时,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楼梯又窄又旧,十来双鞋子就摆在房门前。公寓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我当时还穿着正装。那时正是5月,闷热潮湿。”
 
蔡崇信出生于台湾,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全球知名投资公司工作,当时的年薪7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580万)。来见马云时,他的家庭即将迎来第一个小孩。
 
如此背景的蔡崇信,在和马云谈了一次之后,居然产生了强烈的要加入这个团队的冲动。
 
他回到美国和太太吴明华说了自己的想法。吴明华觉得他疯了,并说,如果我同意的话,那我也疯了。
 
但是蔡崇信铁了心想来。吴明华发现,如果不同意的话,蔡崇信可能会恨她一辈子,只好陪着他专程来杭州考察马云,看看是否值得蔡崇信托付终身。
 
马云带着蔡崇信夫妇游西湖,船到湖中,蔡崇信突然提出,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差点掉进湖里。他说,我只能出得起500块钱一个月。
 
蔡崇信还是很坚定,吴明华也在旁边帮腔。
 
马云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一对搭档就此组成了。
 
此后,他们将亲密无间地合作很多年,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蔡崇信被称为“马云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而他自己,也因为加入阿里,坐拥百亿美元财产,成为加拿大第二大富翁(蔡拿了加拿大国籍)。
 
5

初生的阿里巴巴迅速发展,很快就碰到了所有初创公司最大的难题:资金缺乏。
 
马云和蔡崇信四处找投资,却处处碰壁。他们找了38家公司,全部被拒绝。后来,马云多次讲到这段历程,但他的说法是:我们一连拒绝了38家投资公司.
 
阿里巴巴连员工每个月500块的工资都快发不出了,公司破产在即。
 
1999年8月,蔡崇信找到在高盛工作的老友林夏如。林夏如当时是高盛私募部门亚洲区主管,正好也在寻找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机会。听了蔡崇信的介绍,林夏如很感兴趣,觉得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和蔡崇信一样在湖畔花园闻过满屋子的脚臭味以后,林夏如也是被马云和团队的激情所打动。10月,高盛和阿里达成协议,5家机构共计投资阿里500万美元,占股50%。其中高盛出资额为330万。
 
5年以后,高盛以2200万美元退出,这7倍的收益率,不可谓不高,但却是高盛历史上痛失的最大投资机会,因为这些股权日后将价值千亿美元。
 
而运气就是这么奇妙。当马云不再需要钱的时候,钱却又来找他了。
 
高盛的钱进来才两天,一位朋友介绍马云去见一个投资人。由于马云手里已经握了500万美元,所以他完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不穿西装,也没有商业计划书,就空着手去了。
 
那个头发稀少,个头不高的日本投资人,才听了6分钟,就打断马云,说,我要投资。此人就是软银的孙正义。
 
不久,马云和蔡崇信飞到日本和孙正义谈定了细节:软银投资3000万美元,占股30%(仅仅一个月,阿里的估值就上涨了10倍)。
 
不过,回到杭州和团队一通报,大家都炸了锅,说不行,股权分出去太多了。马云也回过神来觉得不对,于是给孙正义的助理打电话,说要改为2000万美元,助手不同意,很生气地说都谈好了怎么能改呢。
 
马云就给孙正义发邮件说:“如果没有缘分合作,以后还会是好朋友。”孙正义几分钟后就回复了:“谢谢你给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会一起创造奇迹的。”
 
于是,在“十八罗汉会议”仅仅10个月以后,马云手里拥有了2500万美元。
 
有钱以后,马云马上就膨胀起来。他在香港租了很气派的办公楼,把阿里巴巴总部从杭州搬过去,自己也搬到香港办公。还在美国建立服务器基地和技术总部,在英国、韩国、日本、澳洲设立办事处,并且全球招聘精英人才。
 
2000年,马云在全世界各地推广阿里巴巴,他在BBC、哈佛、MIT、沃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商业协会等地方四处演讲,并被《商业周刊》、《经济学人》等国际著名杂志报道,甚至还成为了《福布斯》封面人物。
 
在国内,马云办起了“西湖论剑”,以地主身份邀请金庸和张朝阳、王志东、丁磊等共论互联网未来,俨然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盟主。
 
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一时风头无二。
 
但也正是此时,阿里巴巴已经陷入了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2000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投资人也捂紧了钱袋子。而阿里巴巴虽然用户数增长很快,但是没有找到好的变现模式,迟迟不能盈利。
 
在公司内部,由于摊子铺得太大,成本居高不下,每个月要烧掉一百多万美元。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据马云讲述:“50个聪明人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而那时候,马云从哈佛、斯坦佛、沃顿等学校招了大批精英人才,每次开会吵成一团,马云也不知道听谁的好。
 
职业经理人与创始成员之间、外国雇员与本国雇员之间,矛盾重重,离职潮此起彼伏。
 
“西湖论剑”仅仅10天以后,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紧急状态,他告诉公司员工:未来半年将会非常严峻,要随时做好加班准备。全体准备过冬,跪着也要活下去。
 
到年底,2500万融资已经烧掉了一大半,公司账上只剩700万美元,半年内找不到新的出路,阿里巴巴就要完蛋了。
 
马云终于痛下决心,做了几个决定:一是大量裁撤海外基地,全面回归中国;二是把总部由香港撤回杭州;三是全球大裁员。
 
其中第三个决定是最难的。因为马云天生喜欢人多热闹,也比较重感情,从来都不愿意裁员。但是公司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由不得他感情用事了。
 
马云引入了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到阿里当COO,帮助变革。大量的精英人才被裁掉,马云也从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到一个冷酷无情的企业家的蜕变。
 
经过这些改变,阿里巴巴每个月的运营成本降到了50万美元左右,公司赢得了14个月的生存时间。
 
马云把这段经历比作“长征”。他说,变革完成,等于我们已经爬完雪山,过完草地,到达了延安。接下来,要做三件事:开展整风运动、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南泥湾垦荒。
 
所谓整风运动,就是统一目标、使命和价值观;建立抗大,就是培养得力的干部;南泥湾垦荒,就是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
 
在这三招的帮助下,阿里巴巴渐渐有了起色。到2001年底,在阿里做生意的企业用户超过了百万,公司也实现了盈亏平衡。
 
阿里终于活下来了。

6

2003年4月,入职阿里巴巴不到一年的小女孩叶枫,突然被叫到马云办公室。
 
叶枫进来一看,马云、蔡崇信、关明生、彭蕾等一干大佬都在,吓了一大跳。
 
马云对她说:现在有一个秘密任务交给你,需要你离开这家公司,到另外的地方去做。你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哪怕父母家人、男朋友都不行。你愿不愿意?
 
叶枫说愿意。于是马云交给她一份厚厚的合同,让她签字。
 
合同全是英文的,叶枫看都没看,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签上自己的名字。
 
和她同样经历的,有6个人,领头的是中国黄页时期就追随马云,当时已经当到阿里巴巴投资部总经理的孙彤宇。
 
他们搬出了办公区,回到阿里巴巴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开始夜以继日地做那项秘密任务。
 
5月10日,这个项目成功上线了,叶枫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淘宝”。
 
马云和团队6个人,每人从家里找4件东西上去卖,总共28件物品,互相买,完成了第一批交易。马云翻箱倒柜凑不出4件东西,最后把自己戴的手表都放上去了。
 
淘宝连上互联网的那一刻,马云没有在现场观看,他在自己家里,端着酒杯,向空中遥祝:保佑淘宝一路顺风。
 
6月份,阿里巴巴一位员工在公司内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说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可能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提醒公司高层注意。
 
那篇帖子得到了很多跟帖,每个人看了竞争对手的网站,心情都非常沉重。曾经有很多公司都声称过是阿里的竞争对手,阿里从来没有放在眼里,但是这一次,大家首次感到了害怕。
 
直到一个多月以后,马云才向全员公布,这个名叫“淘宝网”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公司的秘密产品。所有人都欢呼雀跃,长出了一口气。
 
与阿里巴巴做的B2B(商家对商家)不同,淘宝的定位是C2C(个人对个人)。
 
之所以这么神秘,是因为C2C领域有一头巨大的鲨鱼虎视眈眈——美国零售网站巨头eBay,已经占领了中国90%的互联网C2C市场。
 
马云不想让淘宝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就被人知道是阿里的产品。等他看到这种模式可行了,可以站得住了,才公布出来。
 
eBay的总裁惠特曼女士马上注意到了淘宝,但她研究了一番以后,不屑地说:淘宝撑不过18个月。
 
当时,国际通行的购物网站,是要付费上传商品信息的,eBay进入中国,也不例外。
 
马云则公布了“淘宝三年免费”的政策,这样不收费光烧钱,凭淘宝的资金实力,根本撑不住。
 
尽管eBay战略上藐视淘宝,战术上却非常重视,采取了凌厉的招数遏制淘宝。
 
淘宝的免费政策让商家蜂拥而至,但是没有买家,网站还是会死。而初生的网站要引流,就需要大量打广告。
 
惠特曼看准了这一点,直接给eBay中国拨了1亿美元的市场预算,和中国主要门户网站全部签订了排他性的广告协议,并在谷歌和百度把与“淘宝”相关的关键词都买断了。
 
在PC互联网时代,这种封杀,几乎是致命性的。
 
熟谙毛泽东战术的马云,则采用了经典的“农村包围城市”思路应对。
 
一是线上走不通,就走线下,淘宝网在电视、路牌、地铁、电梯到处投放广告;二是大网站走不通,就走小网站,淘宝和几千家小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三是进军娱乐圈,在天下无贼、头文字D、韩城攻略等电影里做植入广告。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举措,最终帮助淘宝奠定了胜局,并在其后孵化出一棵和淘宝同样大的参天大树。
 
有一天,淘宝负责人孙彤宇在看用户反馈时,有了一个想法,他让一个6月份才刚刚加入淘宝的小年轻去落实。
 
这位小年轻名叫倪行军。他是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信息化专业毕业,自学的编程,本来是想进阿里,却被阿里的HR忽悠进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淘宝。
 
倪行军一个人很快写完了程序,叶枫给这个程序起了一个名字,叫“支付宝”。
 
这个很不起眼、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一人就搞定的小小程序,因为提供了担保交易功能,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一个大麻烦,让淘宝网的用户体验大大改善。
 
在这么一套组合拳之下,短短一年的时间,淘宝网的流量已经进入全球前20之列,交易额已经可以和eBay平分秋色。
 
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免费的淘宝,逃脱不了惠特曼的预言,终将死在烧钱上面。
 
由于淘宝不赚钱,其运营经费几乎全部来自阿里。但随着淘宝越做越大,阿里也渐渐承受不起如此体量的烧钱了。
 
两年以后,淘宝虽然越过了惠特曼预言的18个月死线,但是也已经走到了深渊。
 
这次救命的,是马云1997年在北京认识的朋友,雅虎的杨致远。
 
28岁那年,杨致远放弃了斯坦佛大学博士学位,成立了雅虎公司。这家公司迅速成为硅谷巨头。但是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雅虎渐渐在没落,在全球市场,它被谷歌打败,在中国设立的雅虎中国,也被百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2005年,雅虎的资产负债表上只剩下大约30亿美元。但杨致远做了一个惊天决定:用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
 
这笔钱一谈妥,所有人都知道,淘宝得救了,eBay没戏了。eBay当机立断,马上放弃了中国市场,把其两年前收购的易趣卖给了TOM网,完全撤离了中国。
 
至此,淘宝网占据了中国零售电商80%的市场份额,成为绝对的霸主。
 
而雅虎的10亿美元,也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交易。若干年后,雅虎已经全面没落,被迫将核心业务卖给亚马逊,其所持有的阿里股份被注入一家名为Altaba的公司中,这些股份在2019年的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7

早在1999年“十八罗汉大会”时,马云就提出了公司要2002年上市的目标。但是,这些年来,阿里巴巴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这个目标一直没能实现。
 
到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已经拥有了2500万用户,并且有良好的现金流,早就具备了上市条件。而且,据日后陆兆禧透露,马云在2007年就敏锐地注意到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如果阿里不在危机之前上市,又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7月,马云终于公布了启动上市的消息。对那些持有股份的员工而言,这一刻,已经整整推迟了5年。
 
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这次上市,直接造就了将近1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造富奇迹。
 
其中,“18罗汉”人均身价过亿,这些被马云称为“没有人要,才来阿里巴巴”的人,在8年的时间里,由于跟对了老板,上对了平台,也由于自己的努力,一个个成为了亿万富翁。他们高兴得在总部舞狮子庆祝,并把“人人都爱IPO”的海报贴得到处都是。
 
在历史上,当一位枭雄建立新的王朝之后,往往就会清洗功臣。没想到,这一幕在阿里上市之后也上演了。
 
上市后的第二个月,马云突然宣布,4位高管从2008年起调离岗位,送去读商学院。
 
这4人是:
 
1996年就追随马云、立下汗马功劳的、时任淘宝网总裁的孙彤宇;
2000年加入阿里,长期为阿里四大巨头之一的CTO吴炯;
1996年初作为第一位员工加入中国黄页,为阿里打造了蜚声中外的中供铁军的李琪;
2000年加入阿里,与李琪一起打造中供铁军,时任阿里资深副总裁的李旭晖。
 
以这4人资历之深、贡献之大、职位之高,突然遭此变故,令所有人错愕。
 
孙彤宇甚至当场哭出来。据说由于他老婆彭蕾作为主管人事的公司高层,提前知晓此事却未告知自己的丈夫,两人后来爆发了剧烈争吵,还一度为此而离婚(不过后来又复婚)。
 
马云此举,被认为是“杯酒释兵权”、“卸磨杀驴”。
 
马云的公开解释是三条:第一,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第二,公司需要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派这些人出去学习,是让他们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这一远景;第三,他们到哈佛、北大学习,也许三四年以后,又会充满力量、激情回来,成为我们的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孙彤宇、吴炯和李琪出去后都没有再回来。李旭晖曾短暂回来,但又于2011年因“供应商造假”事件而与时任阿里CEO卫哲双双离职。
 
我个人认为,马云说的那些理由都是扯淡,真实的原因是他觉得上市之后,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人已经跟不上,需要被更合适的人代替了。
 
2000年时,马云曾经因为裁员而痛苦不堪,甚至一度问别人“我是不是坏人?”而到了2007年,他清除最早从龙、忠心耿耿的有功大臣,都毫不手软,并公开用“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了”这种可笑的借口为自己来辩护。
 
用最冷酷的理性,来代替最浓烈的情感,这到底是马云的进化还是异化?
 
也许,这就是一个大公司的掌舵者无法逃脱的宿命吧。
 
8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孙彤宇哭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新人中,有一个叫张勇。
 
张勇原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游戏公司盛大的副总裁兼CFO,被蔡崇信看中,挖了过来,担任淘宝CFO。
 
来了才发现,淘宝的CFO不只是管财务,连业务也要管,后来甚至连COO的职位也一并给他承担了。
 
张勇作为COO负责的项目中,有一个烂尾的半吊子工程,原本是一个事业部级别的项目,做了半年多,一直失败,原负责人撂挑子辞职了,事业部解散,团队只剩20多人,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项目。
 
这个垃圾项目,名字叫“淘宝商城”,以后会改名为“天猫”。
 
2009年3月,张勇接手了淘宝商城。这时候,淘宝商城只是淘宝网上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名气,既没什么商家进驻,也没什么消费者关心。
 
为了打响淘宝商城的名气,张勇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收效甚微。
 
后来,张勇和团队商量,要在下半年搞一次大促销,日期要避开国庆节和圣诞节两个购物季,于是就选在中间位置。最后选定了一个最好记的日子:双十一光棍节。
 
经过艰苦的推广,张勇团队终于搞定了一批商家愿意在这一天一起降价促销,全部参与的商家加起来——27个。
 
面对这么惨淡的数字,大家也不抱什么指望了,聊胜于无吧。
 
但是最后的促销效果完全出乎意料,绝大多数商品一大早就给抢光了,店家不得不赶紧补货。一天下来盘点,27家商户,共计卖了5200万,是平时的10倍。
 
这个现象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网民的热议,一下子几乎人人皆知。
 
有了这一波宣传,第二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参与品牌达到了711家,销售额达到了9.36亿。
 
到了2013年,走到第5个年头的双十一节,参与商家达到了几千家,成交额比5年前整整翻了700倍,达到350亿元。
 
而这个节日也早已超出天猫的领域,成为全网狂欢的日子,每年的11月10日晚,千家万户的女生,都会像等待久违的恋人一样等待11日凌晨的到来,疯狂地抢购一切东西。

张勇创造的双十一,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2013年,阿里再次启动了上市流程(此前,阿里巴巴B2B已经于2012年退出香港股市)。
 
由于当时的香港股市不承认“AB股”(即同时发行A、B两类股票,A类股票和B类股票的投票权不同),阿里选择了赴美上市。而且这次上市的不再是单独的B2B业务,而是整个集团。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第二次上市。当日,阿里的股价就狂涨38.07%,一举把马云冲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而阿里巴巴,也以2314亿美元市值,成为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的全球市值第4大公司。
 
9
 
早在2004年,马云曾经讲过一句话:“我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当2013年马云登顶中国首富,阿里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时,这句话可以说恰如其分。
 
但就在此时,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云和阿里巴巴,很快将惊慌失措,手脚大乱。
 
那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奇迹,是一个名叫“微信”的全新产物。
 
微信是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所有人的手机,快速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社交帝国。
 
移动互联网表现出和PC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典型的就是“社交为王”、“流量为王”、“高频打低频”。
 
以支付领域为例:
 
支付宝最初是由淘宝的需求派生出来,但是几年内就长成一棵和淘宝几乎同样巨大的参天大树。
 
在起初几年里,支付宝占据着国内第三方网络支付几乎全部份额,绝对是“拿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
 
但是,对手总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跳出来。
 
2014年春节前3天,微信悄悄推出了“微信红包”,几天之内,上百万用户微信绑定银行卡,500多万个红包被发出,几千万人的微信里有了零钱。
 
一些媒体称之为“微信红包一夜干完了支付宝花了10年干完的事。”
 
年29那天,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社交平台“来往”上发了一条信息:
 
“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体验和产品是如何如何地好……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此前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对手,就这样突然空袭到了眼前。支付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劲敌。
 
而2014年的春节,还只是微信的小试牛刀而已。一年以后,更大的风暴袭来。
 
2015年除夕,微信联合央视春晚推出了“摇一摇”抢红包,晚会4个多小时,2000万用户共计摇了110亿次,发出去10亿个红包,微信绑定银行卡超过1亿。
 
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占,陷入愁云惨淡之中。
 
几年以后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讲述了一个暗室游戏来类比当时的感觉:“手足无措,被巨大焦虑感所包围”。蚂蚁金服支付宝事业群总裁倪行军则说:“那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感和失落感’。”
 
在微信支付的猛烈进攻下,阿里人渐渐开始对两个观念深信不疑:一是“纯支付无价值”,二是“高频打低频”。
 
在他们看来,支付宝就是因为没有社交功能,所以拼不过微信。为了实现更大价值,提升用户使用频率,支付宝也应该做社交。
 
怀着对流量的极度渴望,支付宝开始盲目追求用户停留时长,从工具向社交平台转型。它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去和微信拼对方最擅长的东西。
 
2016年,支付宝发布多个版本,看起来和社交APP没什么两样,完全不像一个支付工具。但是,其市场份额还是一路下滑,而微信支付则高歌猛进。
 
此时的支付宝,完全陷入了魔障:如果产品表现不佳,那一定是因为没有社交;如果做了社交产品还是表现不佳,那一定是社交还做得不够。于是,一切行动,都在挖空心思地增强社交功能。
 
11月,支付宝终于走到了悬崖边。
 
这月,支付宝上线了“圈子”功能,鼓励用户上传照片交友。结果,在“白领日记”和“女生日记”两个栏目,一些用户上传了大尺度照片,并配上了暧昧的文字。
 
这些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暗示招嫖的广告,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支付宝一时被讥讽为“支付鸨”。
 
舆论的狂潮让阿里巴巴上下都开始了反思。时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以内部信的方式,向大众道歉。信的标题是《错了就是错了》。
 
彭蕾说:“过去的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我们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时刻,但从没有任何一件事,如这次一样如此深的刺痛我。”
 
她问道:“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终究去哪里?!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
 
2017年3月,支付宝终于宣布放弃社交,重新回归支付的本业。这个时候,微信支付已经占据了接近4成的市场份额,成了支付宝不可忽视的强大对手。
 
除了支付宝以外,阿里陷在社交迷思里面,全力推广的,还有另一个产品:“来往”。

来往上线于2013年,马云希望这个新产品能对抗微信,找到阿里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基。
 
为了快速推广来往,马云甚至要求全公司员工除了自己必须使用以外,每人还要至少发展100位外部用户。他自己也不惜拉下老脸,邀请企业家和娱乐圈朋友帮忙站台。
 
但是社交与阿里巴巴格格不入。尽管马云大力推销,自己还经常在来往上面发帖子,但是来往完全不是微信的对手,后来渐渐沉寂,再也无人问津,成为阿里做社交失败的一块墓志铭。
 
社交大战以后,“企业基因论”成为一种流行的论调,人们普遍认为,腾讯具有社交的基因,阿里具有电商的基因。如果腾讯要做电商,阿里要做社交,都注定失败。
 
不过,阿里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所作的努力并没有完全失败。
 
2014年,阿里以8000万人民币买入了一家名叫“友盟”的小公司。这家公司本身没什么,但是,随着公司一起卖身而来的,是出生于1985年的公司创始人:蒋凡。
 
如同张小龙是腾讯收购Foxmail最大的收获一样,蒋凡是阿里收购友盟最大的收获。
 
到了阿里后,蒋凡被任命为无线事业部资深总监。张勇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改造手机淘宝。
 
当时,淘宝的主要交易还是在PC端,手机淘宝的体验惨不忍睹。
 
蒋凡是手机重度使用者。他甚至基本不用电脑,几乎所有工作都在手机上完成。抱着对移动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蒋凡带领团队对手机淘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出色地完成了淘宝由PC时代向手机时代的惊天一跃。
 
到了2016年3月,淘宝已有接近80%的流量来自无线,全网接近70%的成交来自无线。2017年双十一,无线端成交率超过90%。
 
而蒋凡,也在2017年成为了淘宝总裁。这一年,他才32岁。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认为,他未来有机会成为阿里CEO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10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庞然大物,阿里可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阿里云的十年一剑、蚂蚁森林的公益创举、收购饿了么、打造大文娱、组建菜鸟联盟、创立盒马鲜生、推出哈罗单车……每一个故事,都足以单独写出一个长篇,本文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但阿里发展过程,绝非只有这些辉煌,它也有着很多争议。
 
(1)淘宝假货事件

淘宝在发展初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假货的代名词。
 
2015年1月23日,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在各电商网站中,淘宝网分布样本数量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51件样品中有32件非正品。
 
淘宝的反应异常激烈,直接在其官方微博上,以一个“淘宝小二”的名义,向工商总局叫板,标题赫然是:《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文章宣称国家工商总局“程序失当、情绪执法”。
 
马云和蔡崇信,也都公开出来硬怼工商总局。这是中国市场上极其罕见的对国家监管机关的公然硬抗。
 
工商总局的回应是,几天后在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涉嫌违法违规经营的五大问题,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告诫阿里巴巴:“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市场主体,阿里系主要高管要有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2)支付宝股权之争

支付宝是淘宝内部孵化出来的产品,从淘宝分家后,也一直是阿里巴巴大家庭的一员。
 
但是,2009年和2010年,阿里巴巴两次转让支付宝股权,剔除了所有外资方,将支付宝纳入马云和谢世煌两人控股的另一家公司。
 
在法律意义上,这等于是把原属于所有股东的一家公司,变成了完全由马云所有的公司。而阿里巴巴的两个最大的股东,是雅虎和软银。
 
杨致远和孙正义对此极度不满。雅虎作为美国上市公司,于2011年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经营业绩详细报告中曝光了这一行为,引起了舆论哗然。
 
马云回应说:杨致远和孙正义都是知情的,讨论过多次,但是没有达成协议。支付宝之所以转移股权,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因为中国政策规定,申请网络支付牌照的公司必须为内资公司。为了尽早拿到牌照,在提交申请期限即将到来之前,马云下了决心,先做了再说。
 
2011年7月,阿里巴巴、雅虎和软银就此事达成最终协议:支付宝上市时,一次性补偿给雅虎和软银占IPO市值37.5%的现金,最低20亿美元,最高60亿美元。在此项补偿完成之前,支付宝将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缴纳公司税前利润的49.9%。
 
这件事情的余波在多年后还在发酵。一些人认为马云此举毁坏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信誉。据2019年3月《彭博商业周刊》报道,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说,“我仍然认为马云是个诚信有问题的人。”
 
(3)“招财进宝”和“十月围城”

2006年5月10日,淘宝上线正好3年,免费期已满、急于赚钱的淘宝,推出了“招财进宝”服务。
 
这项服务实际上是百度的竞价排名机制在淘宝的应用,谁出钱多,谁的商品就能显示在前面。淘宝商家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收费,让不交费的人卖不出去产品。
 
在短短20天里,6000多名卖家在网上签名,呼吁6.1罢市。腾讯“拍拍网”等竞争对手也趁机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卖家进驻。
 
马云赶紧出来道歉,并组织了一次为期10天的“网民公投”,让用户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招财进宝”的去留。最后,61%的用户投票要求取消。
 
淘宝只好顺应用户和要求,于6月12日将“招财进宝”下架。
 
5年以后,类似的事情却又再次重演。
 
2011年,淘宝商城突然发布新规,宣称“为促进商家更积极、严肃地进行其在淘宝商城的经营行为”,把技术服务费和卖家保证金大幅提高。
 
这在淘宝商城众多中小商家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之声,几千家店主组建了“反淘宝联盟”。他们涌入大商家,通过购买再退货,并给差评的方式发动攻击,部分店主甚至直接跑到阿里巴巴去拉横幅抗议。
 
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十月围城”,其让进入淘宝后一直风生水起的张勇遭遇了“最艰难的一周”,后来以政府介入和淘宝让步结束。
 
除了上述这些以外,阿里还出现过 “淘宝京东二选一”、“阻碍美团和点评合并”、“打压拼多多”等多次负面事件,一个号称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己任的企业,却用种种手段打压同行,让别人“没有好做的生意”。
 
11

一家企业的气质,说到底就是其领导人的气质。阿里创造的辉煌,和存在的争议,无疑都是马云本身意志和能力的折射。
 
马云以一介布衣之身,没有相关的技术、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傲人的学历,却创造了如此成功的阿里帝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奇迹。
 
我认为,这个奇迹主要来自于马云的几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目标驱动。
 
马云最显著的特点,是认准一个目标之后,倾尽全力,百折不挠地朝这个方向前进。
 
阿里巴巴从“18罗汉大会”那天起,基本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就没有变过。
 
与很多企业文化建设都是花架子不同,马云是认真的。他是真的信,并且真的不遗余力地在企业推行。我与很多阿里的人聊过,每个人都提到过价值观在阿里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认为,马云的这个特点,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大家是否还记得,文章一开篇我就写道,马云的妈妈崔文彩是工人,爸爸马来法是摄影师,两人都喜欢戏曲。后来崔文彩成为了评弹演员,马来法成为了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很多文章和书籍说,在戏曲家庭氛围长大,让马云的表达能力很强。而我认为,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这种追求梦想的激情与行动对马云的影响。
 
二是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阿里是公认的战略定位能力最强的,而这实际上是因为马云对未来发展趋势有超强的洞察力。
 
早在90年代中期,马云就坚定看好电子商务,从中国黄页到外经贸部,再到阿里巴巴,都没有脱离这条主线。

新世纪初,马云果断做淘宝,大力扶持支付宝,以及后来做阿里云,菜鸟物流,盒马鲜生,无一不是极富远见之举。
 
三是影响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都说马云特别善于忽悠。马云对此有个解释:自己不信却说给别人听,那叫忽悠;自己深信不疑,再说给别人听,那不叫忽悠。
 
马云把这个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就能说服彭蕾等人抛弃很有前途的职业,心甘情愿地跟着马云吃尽各种苦头,还不离不弃。
 
蔡崇信这样的顶级人才,一面之缘就为之倾倒。孙正义这样的阅人无数的投资人,仅仅6分钟就完全折服。

如此影响和说服他人的能力,我还未在第二个人身上见到。
 
四是知错就改。
 
马云一生犯过无数的错误,但是只要他认识到错误,却能够以极大的勇气悬崖勒马。
 
当发现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果断离开,带着队伍自己干。当2000年发现摊子铺得太大导致公司撑不下去,他就果断收缩战线。当发现阿里做社交无法成功,他就果断放弃,回归本业。
 
马云说,别人写书总是写企业怎么成功,而他要写的话,一定会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不过,马云的缺点也不少。他交过李一道长、王林大师这样的骗子做朋友,拍过《攻守道》这样让人觉得无聊至极的片子,忽悠年轻人感恩996的工作,还在公开场合讲黄段子。
 
但是,总体而言,马云在舆论中的形象还是树立得很高大上,甚至有点太过了。在知乎上,凡是与阿里和马云有关的帖子,下面几乎是控评式的歌功颂德,很少看到负面的评论。

但是,这真的是民心的反应吗?我反而不敢相信。我更倾向于认为,是阿里的公关太会控制舆论了。
 
12

马云已经55岁。
 
2018年的9月10日,他宣布将在一年以后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这一天马上就要到来。
 
马云说,退休以后,要当回老师。
 
他曾经说过,后悔创立了阿里,还是当老师好。

现在,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但我不信马云这样不甘寂寞的人,真能好好当个老师。
 
未来的马云,一定是“退而不休”,阿里巴巴的未来,还是会在他的把控之中。

13
 
不知不觉,阿里巴巴已经20岁。
 
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言,20年已经足够长了,无数显赫一时的企业,已经消亡。
 
马云给阿里设定的目标是活102年,现在已经过去了1/5。

未来的阿里,是会像曾经的诺基亚、柯达、雅虎那样,轰然崩塌,还是能够基业长青?

迄今为止,马云和阿里的形象,都塑造得挺好。未来,似乎也很可期。但我总觉得有一点不靠谱感。

不知为什么,我总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马云和阿里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我满怀期待。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1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181****4974
181****4974说:
是个好消息
1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