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娱乐,作者|岛主,编辑| 夏添
要维护还是谴责“流量”和“流量作品”,是影视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挑起的争端。
就在昨天,《诛仙1》上映,这场战争又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进行,恰逢“但愿人长久”的中秋佳节,更增添了几分略带讽刺的反差感。
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流量电影”面前,才会产生诸多壁垒鲜明的评论,打开《诛仙1》的打分页面,一种魔幻感会扑面而来。一面是为自家爱豆和作品摇旗呐喊的粉丝,一面是坚决反对“流量电影”横行市场的评论者,电影的打分页面,也呈现出了五星和一星并行的局面。
如果《诛仙1》没有找肖战、孟美岐等极具流量的艺人来挑大梁,它绝对到达不了这样的热度,最终票房可能都不会破亿。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流量”的加盟,影片承受了很多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差评与非议。犀牛娱乐预测影片最终票房将超过3亿。
可谓“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只不过这场口碑/舆论拉锯是“暗战”还是“闹剧”,值得思考。
关于《诛仙1》的电影评价,其实已经延伸到了影片本身之外,变成了一场“流量”与“反流量”之争。
在影片讨论区中,不乏对演员直接人身攻击的评论,而粉丝们的的反唇相讥大多也集中在自家爱豆很努力,评论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等等,比如肖战接拍这部电影时还没火自然谈不上什么“流量”、以及孟美岐拍戏受伤非常敬业,是提到最多的例子。
看来过了这么多年,“你知道他/她有多努力吗”这种理由仍然奏效。
那么《诛仙1》到底如何?说实话,在看了影片后,还是基本符合犀牛娱乐预期的。
导演程小东仍是按照上世纪仙侠片的拍法来拍这一部作品,所以会故意放大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开篇选择从张小凡做梦、炒菜开始,而把草庙村屠村放到回忆当中。
这对原著粉和习惯了当下快节奏电影的观众来说,确实可能会有些距离感。本质上还是在于《诛仙1》原著世界观体系过于庞大,所以创作者改编只能从小切口切入,这难免会被人指摘和原著感觉不符。
而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尚可,尤其是争议较大的肖战和孟美岐两位,也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了各自的角色,至于很多观众提出的造型太丑、道具简陋等槽点,那应该和演员本人无关,是电影制作方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诛仙1》虽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绝没有一些极端评价者说的那么不堪。
但之所以口碑会出现两极分化,是因为大家讨论的重点都是放在演员上,这无疑偏离了评论电影的要旨,毕竟演员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因为演员身上的标签,就扩大到对于整部电影的夸张好评和差评,这都像是在胡闹地发泄情绪,而非理性地看待作品。
在《诛仙1》的背后,其实可以看到当下大众对于“流量”两种极端的态度。在“流量”本人还未发声的时候,对于“流量”持不同态度的人却先躁动起来,上演了一幕幕与“流量”有关的闹剧。
谈到“流量电影”,不得不提到一个多月前上映的《上海堡垒》,巧合的是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大IP。《诛仙》是阅文的IP,《诛仙1》也是新丽传媒被阅文收购后的首部阅文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接连两部作品备受争议,对于一味信赖大IP的制作方来说确实需要做一些反思。
出品方选择“流量”来出演重要角色,其实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由于影片从立项到上映需要很长的时间,很有可能之前火的人之后热度就有所降低,很难精准地把控这个节奏。《上海堡垒》中的鹿晗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海堡垒》之后,很多人宣称“流量电影”已死,一些媒体和评论甚至将《上海堡垒》口碑、票房的不理想归罪在以鹿晗为代表的“流量”身上。但通过前两日的票房表现可以看出,粉丝们的力量还是巨大的。
这不仅体现在影片首日破亿的票房上,也体现在口碑上。《诛仙1》在豆瓣、猫眼、淘票票三平台开分的成绩分别是:6.7分、8.6分和8.3分,这当然是超出预期的成绩,但明显看得出是有粉丝控分(豆瓣5.9分、猫眼8.2分和淘票票8.0分),大量同一时间段涌现的五星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微博孟美岐超话中,可以看到有孟美岐的粉丝在号召大家赶紧去三大平台“把短评夸起来,赞起来,今天晚上才是路人主力军。”甚至把评论的关键词都列了出来,供人自取。
而肖战的粉丝之前已经有了《陈情令》的胜绩,账号正好可以接着用,肖战的豆瓣主页有超过5万的粉丝关注,如果这是真实数字的话,即使一半的人贡献五星,那最后刷出来的分数同样很可观。
但是到了14号,《诛仙1》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下跌到了5.9分,而且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其实如果开分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那相对应的受众人群在看完影片后自然也会给出合理的反馈。
不过现在的“高分”,势必会带动部分以为影片口碑还不错的观众进入影院,当成片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的时候,自然就会愤怒地打出低分,这样会在分数降低的基础上,雪上加霜。
这对于电影和艺人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策略奏效,成功稳住了前几天的票房;但另一方面,电影在市场中承受了不该有的压力,而艺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之后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只怕是粉丝们始料未及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犀牛娱乐就曾经在文章中指出过对于“流量电影”的担忧,但当时的很多片方一窝蜂地去追求粉丝效应,如今已经陆续到了收割苦果的时候。
但我们注意到,在《诛仙1》的评论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猛烈攻击“流量”的人,这些人言之凿凿,持有“流量无用”“流量危害演艺圈”的言论,有的甚至指名道姓地攻击艺人,言辞恶毒,但提到为什么“流量无用”,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最早捧流量的可能就是这群人,现在鼓吹“流量已死”论调的也是这群人,很多人自以为看的通透,但其实还是在满足自己的私心,通过贩卖焦虑,来实现自身的所谓言论价值。这种“墙头草”与键盘侠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影视圈的消极面。
所以我们来看《诛仙1》乃至很多“流量电影”背后的争斗,狂热追星、贩卖焦虑是情绪的两极,对于个体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这股力量汇聚起来,足以摧枯拉朽,毁掉一部作品。
所以合理中肯地评价一部电影和演员表演,才能鼓励更多好作品出现,只有观众理性,我们的创作者和演员才会理性,市场也会理性。一部作品质量如何终有定论,但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量,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