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医药CRO的关键词就一个字,热!
今年1月,康龙化成成功在A股上市,似乎就奠定了全年CRO的发展基调。8月末发布的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将近几年推动创新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内容囊括其中,与创新药研发息息相关的CRO行业自然备受关注。临到年底,美迪西的上市和康龙化成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了今年的压轴好戏。
在创新药产业的带动下,国内CRO行业已经经历了最好的三年。但是这三年还只是开始。在政策推动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中,未来CRO行业将继续向头部聚集。同时头部企业将延展自身业务范围至整个研发生产流程,力图为客户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刚刚登陆科创板的美迪西首次发行1550万股,发行价41.5元,共计募集资金约人民币6.4亿元,远远超过预计的3.47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其创新药研究及国际申报中心的多项新建项目和补充部分流动资金。
美迪西今日开盘价66.66元,高涨60.6%。截至上午10点12分,美迪西实时股价72.61元,涨幅74.96%。超过70倍的市盈率也表现出科创板对CRO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
2004年2月,美迪西有限公司由陈春麟先生创办成立。作为公司创始人、核心技术带头人,陈春麟先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他曾担任美国帕克休斯癌症中心药学系主任,美国福泰药物公司非临床药物评估部首席科学家,在医药研发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然而在美迪西的股东中,陈春麟的占股比例只有4.37%。持股最多的是董事长陈金章,而陈金章正是“莆田系”陈氏家族的成员之一。其他持股人也有很多与“莆田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关人士在美迪西的持股比例超过70%。
(美迪西主要业务分布)
美迪西在2018年度的业绩大幅增长,营收达到人民币3.2亿元,增长率高达30.4%。同时2019年上半年美迪西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营收接近2亿元。虽然在体量上,美迪西与国内CRO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也已经凭自己的能力站稳了脚跟。
作为科创板CRO第一股,美迪西的业务布局主要在临床前产品研发方向。美迪西作为一家专业的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涵盖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其中,化学药的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和药动学与安全性评价服务是美迪西主要的业务方向。二者在美迪西业务中的占比合计超过60%。
与营收相对应的是其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从管理人员上看,2018年度康龙化成管理人员平均薪酬16.49万元,同期美迪西只有11.38万元。从销售人员上看,2018年度康龙化成销售人员平均薪酬平均薪酬80.49万元,而美迪西的销售人员收入只有15.97万元。美迪西自己也在风险提示中提到了人员问题,报告期各期内,公司离职率分别为 27.03%、33.74%、24.40% 及11.43%,离职率相对较高。2017 年以来,公司部门多名副总裁级员工因个人原因相继从公司离职。因此,如何在高速发展的CRO行业中控制人员流失速度,可能也是美迪西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今年年初才在A股上市的康龙化成昨日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即将成为继药明康德之后又一家CRO领域的A+H上市公司。
根据其招股书的披露,康龙化成在港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展中国实验室及生产设施的产能及能力(30%)、国外业务的进一步扩张(10%)、建立有关研发生物制剂的医药研发服务平台(20%)、扩展临床开发服务实力及能力(15%)、收购全球其他CRO公司(15%)及补充营运资金(10%)。
(康龙化成业务分布)
康龙化成近几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2016-2018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3.4%,2018年营收达到29亿元。并且从2019H1的营收数据上看,康龙化成在2019年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康龙化成作为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医药CRO 公司(药物发现环节),不断突破服务领域,旨在提升发展天花板。实验室服务的持续性较强,估计康龙化成在实验室服务上的收入有望持续提升。CMC/CMO业务则是其业务体现规模性的关键。该业务不同于临床前服务,固定资产上的投入较高,因此随着产能的提高,很可能成为康龙化成公司最具规模性的业务。
从资金用途也可以看出,同样以小分子药物研发起家的康龙化成与药明康德一样,也在尝试打通研发到生产全流程。临床开发服务和CMC服务在其业务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本次募集资金的分配上,也为这两个业务部分投入了相当高的资金比例。纵向整合是目前CRO行业的主体基调,而康龙化成目前也在纵向整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纵向整合的过程中,康龙化成通过收购完成了自己在整体研发生产全流程中的布局。康龙化成较早期收购的Quotient和Xceleron主要是为了完善自己在临床前CRO方面的服务能力。而近两年的布局,尤其是对于SNBL Clinical和南京思睿的收购,标志着康龙化成开始大举进军临床CRO领域。
SNBL Clinical能够提供全面的临床CRO服务,包括医学协作、病患/自愿者招募、临床实施、注册申报和数据管理等。南京思睿的主要业务则集中在其子公司南京希麦迪上,是一家国内的临床CRO企业,拥有优质的临床CRO一站式服务平台。从这两起收购案中可以看出,康龙化成非常重视临床CRO方面的业务布局,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是通过合同形式为医药企业和其他医药研发机构在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的组织或机构,其主要客户是创新药企业。因此,在近两年国内政策对创新药产业的持续扶植下,CRO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美迪西和康龙化成相继进入二级市场,让市场对CRO领域的关注目光提升了不少。其实,CRO在近三年来的国内市场中,已经获得非常高速的发展。
全球CRO市场规模(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南方经济研究所,动脉网)
根据沙利文此前进行的市场测算,全球CRO领域市场规模在2017年超过400亿美元,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而根据南方所对我国CRO市场规模的测算,2017年国内CRO行业市场规模559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就此估计2018年国内CRO领域市场规模在650亿左右。
同时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国内CRO渗透率为31%,相较国外的42%,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中还不会遇到瓶颈。
CRO能够帮助药企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分散风险。作为医药企业可借用的一种外部资源,CRO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队伍,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费用。根据塔夫茨药物研发中心的数据,有CRO介入的药品研发每个环节的周期能缩短25-40%,平均缩短34.43%。
目前全球超过50%药企选择CRO企业协助新药研发业务,以降低研发费用并控制风险。全球各大药企都在逐步拆解自己的研发过程,大药企药物管线的自研率持续下降,非自研的部分除了通过收购生物制药企业的优质管线之外,另一大来源就是与临床前CRO进行合作。
我国医药行业正在从“仿制药”向“创新药”战略转型。我国的医药行业正处于变革期,国内CRO行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近两年创新药产业的繁荣,创新药企产生了大量对CRO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推动创新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内容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发〔2015〕44号《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44号文)正式拉开了国内创新药监管改革的大幕。44号文之后,厅字〔2017〕42号《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42号文)再一次对44号文中提到的内容进行了强调,尤其突出了“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药发展”、“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几个要点。这四点关键内容都与CRO行业息息相关。
紧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药品相关审批效率迅速提升。首先是将注册制的临床试验申请调整为备案制,审批时长从18个月直接缩短到了2个月。其次是迅速消化积压批件,创建优先审评机制。药审中心挤压的药品注册申请从2015年9月的22000件迅速降至2017年底的4000件,NDA审评时长中位数从2013年的400天以上缩短到了2017年的180天左右。
严格控制的审批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药企业的国内申报积极性,很多原本准备先在国外申报临床的药品都将计划调整成了将中国区囊括在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CTR号的临床试验从2015年的887项迅速增长至2018年的2570项,越来越大的市场催生出越来越多的CRO需求。
创新药行业是CRO行业的主要下游服务对象。自44号文发布之前,国内就有大量企业开始布局创新药领域。目前正在风口浪尖的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复宏汉霖等国内创新药代表性企业都在2010年前后成立。随后在政策的推动下,创新药行业持续升温,也为CRO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创新药企业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在多个创新药管线上,其内部研发流程完善,但为了保证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一般会分拆不同环节的研发流程给CRO,追求研发效率的最大化。国内的传统仿制药企业,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需求下,也需要在BE方面对接临床机构,为CRO企业带来市场。另外,在带量采购的冲击下,药企需要进行业务转型,在研发能力欠缺的情况下,也需要CRO企业的帮助。
我国监管部门加入ICH则为国内的CRO企业带来了更多来自国外的业务。我国于17年6月正式加入ICH,并分别于17年10月和18年7月发布了松绑国际多中心临床、认可海外临床数据等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药品质量监管体系正逐步和国际接轨。
外资药企在我国做临床试验,有患者多样和临床成本优势。在ICH标准下,国内临床试验数据被国外药监部门承认,再加上临床审批提速,国内临床CRO市场迎来了大量国际多中心试验的加入。
综上,国内CRO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在临床CRO方面。A股临床CRO龙头企业泰格医药的营收,从2016年的11.7亿元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23亿元。这也引得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本来以临床前CRO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纷纷向下游布局。
参照国外CRO行业的发展历程。1984年美国通过《Hatch-Waxman法案》,大幅简化仿制药审批流程。在随后的几年中,仿制药大批量上市,导致原研药企业收入大幅降低。同时随着新药研发成本的不断提高,药企迫切的需要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由此需求衍生出1990年代国外CRO行业的快速崛起。昆泰(IQVIA的前身之一)、科文斯、PPD、精鼎等都成立于1980年代,并在这一股浪潮中成为全球顶尖的CRO企业。
再看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仿制药利润空间压缩至国际水平。因此国内的仿制药企业也有强烈的控制研发成本的诉求。加之国内药品市场迅速国际化,使得国内药企的研发压力更大。在这样强烈的需求下,国内的CRO行业自然会迅速发展。
临床前与临床CRO分布比例
市场构成。在2017年全球431亿美元的CRO市场规模中,临床前CRO与临床CRO市场规模比例约为3:7。而在同期国内的市场配比中,这一比例约为5:6,临床前CRO占比较高。这一情况部分由于国内创新药产业在起步阶段,临床前需求旺盛,另一部分也表明目前国内在临床CRO领域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市场份额。
药物研发领域各环节外包率
研发环节外包率。在各环节的外包率中,靠后的环节往往外包率较高,尤其是药理毒理评估和Ⅱ/Ⅲ期临床中。较早的研发流程往往与专利保护核心相关,企业大多会把这部分工作掌控在自己手中。另外,药理毒理评估环节需要配套的动物设施,一般企业不会配备专门的动物房,因此这部分工作外包率最高。
国内的CRO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525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生物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和直辖市。前十的企业市场份额约占40%左右,而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是60%,表明国内CRO行业目前处在较为分散化的市场格局下。
国内的CRO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竞争格局,头部公司凸显,小企业众多。头部公司主要承接高毛利的创新药业务,而小企业则只能依靠成本优势承接技术含量较低的仿制药业务。
国内外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对比(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在国内带量采购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受市场环境影响,主营仿制药业务的小型CRO企业将受到极大打击。因此预计未来CRO行业的资源会持续向头部企业聚集,行业分散度逐步降低。
由于CRO行业极强的业务规模效应,头部公司的地位十分稳固。对于临床前CRO业务部分,竞争力体现在化合物库、动物模型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并且需要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而对于临床CRO,临床团队对于整体临床实验的把控需要丰富的经验,同时医院资源也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维护。
同时CRO行业有极高的客户黏性。大药企对于CRO的选择往往非常谨慎,一旦深入合作,就会建立起非常稳固的合作关系,轻易不会更换合作方。
CRO企业与药企的合作模式演进路径
在过去的发展中,CRO企业与药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正在逐步从传统低风险低收益的固定收益模式,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共担模式演进。最初的CRO企业只是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与药企进行合作,后来逐渐出现结果导向模式,双方设定期限,根据CRO企业的完成效率决定收益。里程碑付款是目前CRO企业与药企之间最常见的合作模式,这也意味着项目周期变长,CRO企业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投入,同时承担更多的风险。当然,和创新药企必须有产品成功上市才会有收入相比,CRO企业的里程碑付款能保证短时间的公司收入。
现在逐渐出现的风险共担模式,要求CRO企业在药品研发中主动承担风险。CRO企业通过为药企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主动承担风险,并享受药品上市后的销售分成。而药企也借此降低了研发成本,还能够分散研发可能失败的风险。这样的合作模式就要求CRO企业能够更加全面的覆盖药物研发流程,更深入的参与研发活动。
2002年礼来和昆泰合作研发抗抑郁药物欣百达,昆泰在药品上市前后现金投资1.1 亿美元,提供超过500人的销售团队,获得的回报是欣百达在美国市场前5年每年销售额的8.25%,及后续3年每年3%的销售收入提成。欣百达在上市的前八年美国市场销售额144.74 亿美元,昆泰获得的销售回报约7.48亿美元。
另一方面,大药企与中小型的生物制药企业表现出对CRO行业的不同要求。大药企自身业务布局完整,其对于CRO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小的、拆分到环节上的外包服务。而更多中小型的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只掌握核心技术,对于核心技术之外的研发生产环节研究的并不深入。这些企业就更希望CRO企业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全球头部CRO企业布局(资料来源:药明康德招股书,动脉网)
无论是新的风险共担合作模式,还是正在崛起的生物制药企业,都要求CRO企业具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全球CRO头部企业正在纷纷向这一方向布局,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中,研发-生产流程中的纵向整合一定是国内CRO行业的基调。这也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国内CRO企业在做的事情。
以康龙化成为例,其原有业务主要集中在临床前CRO部分,之后又布局了CMO部分。如果补足临床CRO业务,康龙化成就可以将临床前CRO和CMO业务串联起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研发生产解决方案。因此近两年康龙化成在临床CRO领域动作不断,其通过临床CRO业务获得的营收也在2018年达到了8000万元,2019年很可能可以突破1亿元大关。
CRO能够帮助药企缩短药品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分散风险,已经成为新药研发过程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药企和CRO合作进行药物研发。外资药企的离岸外包需求催生了我国CRO行业的萌芽,并且主导了第一轮的高速成长。而在中国创新药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CRO市场将会引来新一轮的持续增长,也是第一个获得大量收益的创新药细分领域。
2023-11-09 动脉网发布了 《深化技术基建优势,智云健康持续升级数字化能力》的文章
2023-10-13 动脉网发布了 《泛生子签署私有化协议,精准医疗龙头砥砺前行》的文章
2023-09-22 动脉网发布了 《腾讯的大模型,可能是最快落地医疗场景的大模型》的文章
2023-09-06 动脉网发布了 《美央创新科技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的文章
2023-08-01 动脉网发布了 《生成式AI再下一城,大经中医“岐黄问道·大模型”正式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