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2019的产业互联网趋势,呈现出了九大关键词

5753
钛媒体 App 2019-12-27 16:54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产业家,作者|皮爷

产业,一个本身就存在于中国千年工业文明中的词,成为了2019年的主旋律。

在这一年里,它出现在所有你目之所及的地方。文娱、工业、传媒、广告、煤矿、医疗、物流……相比于移动互联网的天雷地火,产业互联网更像一个润物无声的细雨,动作缓慢但却掷地有声。

你更可以理解为这是原原本本的基因论。当主体从一个个可计量的C端转向复合机制的B端时,企业内部成千上万的基因将会被打乱重组,其固有的模式也将不再适配新的经济引擎。

有人定义自己为互联网拓荒者,有人认为自己是产业原住民。对前者而言,断臂求生是熬过寒冬为数不多的法门;于后者来说,被颠覆的危机已经成了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能看到的是腾讯、阿里、京东、华为、中国平安等企业的“穷则变”,但在你没看的一角,找钢网、金银岛、商汤、汇桔网、马可波罗等企业正在伸展羽翼,已成庞然大物。

如今的中关村和华强北早已不是当年几百米外高速公路的信息高地,而当下的互联网也早已经不仅仅是往日的移动互联。

经济学中有一个荷塘理论,是说在漫长的冬天,你很难看出池塘的变化,但当池塘柳树抽出新芽的那一刻,结果便早已成定局。

在抬眼就能看到2020年的如今,产业家特此结合过去12个月内发生的大事件,来盘点出我们眼中最值得关注的10个产业互联网趋势,望能搏君一读,若能有丝丝赞同,实属荣幸。

产业城市化,城市智能化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你很难看到哪一个综合性的巨头不做智慧城市。

腾讯、阿里、京东、华为、360、平安……基本上你耳熟能详的巨头都能在这个练兵场找到对应的坑位。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已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或在建智慧城市,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

而且据统计,仅到2018年,就已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有超过300个城市分别与BAT、华为以及三大运营商等优秀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更多的像一张综合答题卷,在这张答题卷上入场玩家需要面对综合能力的考验,而真正做好这方面的建设,更是企业综合能力对外部的一个集中展示。同时,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生活的主要载体,其在某种程度上更代表着对未来人们心智的一个抢跑占位。

另一个角度,在如今的资本寒冬下,TO G业务在企业内部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相较于B端冗长的市场教育程度和超长反射弧,G端的对时代的适应能力要更快,理念也要更为先进。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成都的游戏产业、北京的科技属性、贵阳的医疗符号、上海的金融桂冠、厦门的新经济特征……可以看成产业城市化,更可以理解为城市产业化。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拥有漫长周期的蓝海市场,谁能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优势,就可以看作谁先拿下了通向未来的第一张门票。

就当下各家的实力来看,这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术业有专攻更为恰当。

技术中台内核

技术,成了2019年里大家听到最多的几个词之一。

不论是阿里、腾讯、京东、网易,还是专注某个赛道的企业,技术是今年各家开始向外大力输出的价值观。

不同于TO C,B端市场的整个周期长,回报低。用资本市场的话来说就是,“产业互联网”里的都是慢生意,企业短时间内的投入很难立竿见影。

从产品端很难用数据来作展示,那么技术端变成了可以集中展现的最佳窗口。基于此的另一个由头也是在如今产品形态千篇一律的当下,底层逻辑的不同也恰恰体现出了企业的价值观和未来方向。

一方面,企业需要好的对外展示的故事;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真实的对外发声。两者综合之下,技术便成了最佳代言人。

自内而外的驱动,更有自外向内的紧迫。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出现,更代表着人们愈发丰满的需求和愈加个性化的选择。技术不达标,企业终究只能成为一个浅层建筑、风口上的企业。

不信你看社区团购,共享经济,早前的区块链……无一例外,没有技术的壁垒,外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致命。

很多人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相较而言,以技术为衡量尺度才更接近事情的本质。

产业+互联网,not互联网+产业

这个理论再次被证实。

产业互联网本质是产业+互联网,其核心仍然是产业,互联网是工具,用工具对主体进行整体重塑和完善是最主要的核心要义。

来看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广告行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教育行业今年有望突破3500亿,社会消费品进2018年上半年就已达到18万亿的规模,房地产仅上半年投资总额达到12万亿,家电市场4000亿,空调市场突破2000亿……


2016年的各行业规模一览(数据来源:网络)

主角显而易见。

说到底,这件事能够进行下去的本质仍然是浸淫在产业内多年的企业。你可以看到腾讯、京东、阿里的各种数字化解决方案,但前提是它们已经对部分或几个产业具备足够深刻的了解,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驻场的打磨和验证。

如看零售,你必然绕不开沃尔玛、大润发等超级商超;看工业制造,更必然需要到一个个真实的工厂去了解、触达来;进军医疗,企业更需要联系上下游资源,包括医院、专家以及消费者,才能做到面面俱到,最终导出的解决方案也不至于会班门弄斧。

产业互联网时代,那种单纯将互联网巨头当作主要玩家的认知是不准确的,更为客观的说,这些崛起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更像是“教父”,他深谙互联网的力量,但仍然需要“照本宣科”,按照传统产业的路子进行打磨、验证,然后得出一个完整且正确的方法路,进而链接头部和尾部。

在这里,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是,互联网企业缩短了产业和互联网的关系,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企业的影响,它们更像一个作用于全体的定制化buff,能够给予不同企业以不同的帮助,缩小中间的空白。

它们也是初学者,只不过学习的速度要异于常人。

企服赛道成“香饽饽”

SaaS开始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忽略的赛道。

参与的本质意义在于这个赛道可以理解为在B端的服务中更为直接的TO B环节,服务商可以更为直接地接触到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从SaaS产业市场角度分析,中国SaaS产业规模34亿美金,相比美国550亿左右美金市场规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鲸准)

趋势体现在各家的布局上。从阿里的“不做saas”,到腾讯的saas加速器,不难看出,各家对于saas服务商的生态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Saas本身是基于行业的不同属性对客户提供更为系统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服务,对于巨头而言,根本不可能对每个细分行业一个个去啃,更多的是开放自身的laas能力,通过底层及计算能力的输出以及技术框架的提供来辅助saas供应商进行产业的基本框架搭建,再经由产品运营者本身对于自身行业赛道的理解进行特殊的产品定义和包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搭建。

如老牌餐饮saas企业客如云,零售方向的有赞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布局。甚至可以理解为,saas更可以看成是巨头们布局B端的抓手。通过开源的模式进行赋能,进而通过不同的触角进行各行各业的触达,搭建自身的to b 体系。

相对而言,这个行业目前的门槛不高。但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对某个行业有丰富理解的产业人搭建而成的,所以不难推测,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saas产品在解决可付费问题的同时,也一定会有一波大的同质化浪潮出现,毕竟从数据的层面来看,现在整个市场的开发率不足5%,而美国的企服市场开发率已达60%以上。

相信待良币驱逐劣币后,明年在国内的这个行业也终究能像美国一样跑出几家不错的独角兽。

云计算“寸土必争”

云计算的竞争着实突出了一个先发优势。

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明显居于首位,腾讯云的增速最快,其次是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京东云等各大巨头。

巨头入场对应的是巨量级市场。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而且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与全球市场存在差距,同样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今年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家对于云计算的认知愈发清晰,即从之前的单纯的数据集成能力到现在“水电”的基础设施角色,各家的微妙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抛开最先起步的阿里云不谈,腾讯云开始正式成为腾讯的发展核心之一,金山云虽然发展逐渐放缓,但其市场份额仍然稳居前列,京东云最近刚成立新的云与计算事业部,治国用重典;华为云更是不断拿下政府大单,百度云的一张张数据成绩单也在不断向外界展示着技术百度的战略。

和最开始的阿里云一家独大,各家根本无从入场的局面不同。今年各家都有了迎战之力,尽管不能正面对抗,但剑走偏锋也同样活得很好。

这其中自然会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逻辑,即用户一旦选择了某家云计算供应商,很难再进行更换,因为时间越长,产生的数据越多,导致用户的迁移成本就越大,所以就现阶段而言,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各家都在争前恐后的抢夺客户,力争成为客户的首选。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不良的价格战现象就正在产生,我们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种趋势会愈发严重,不过优质企业仍然看中的是云计算供应商的核心能力,能受价格战影响的企业格局也定然不会大。

且战且进,云计算赛道拼的是一个未来。

AI进入第二轮产业周期

单纯用降温来形容AI行业有些以偏概全,但这个行业确实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据搜狐科技、天眼查共同发布的《2019中国AI创新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近82万家,但约84%的企业成立时间小于或等于5年,并未建立起足够的壁垒。

事实情况是,和2018年相比,在AI方面的融资数已经大幅减少,但与之对应的场景落地却在逐步增加。

在去年,AI视觉四小龙成为资本市场的座上宾,一时风光无两,巨头也同时在不断拉拢,布局。从视觉到听觉,从基本的技术研究到最底层的场景搭建,各家对于AI的重视有增无减。

客观来看,AI落地一定会成为现实,但就当下而言,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线下场景的落地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更可以理解为,如今正处于AI技术的量变时期。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如今,AI公司开始不再成为一个新名词,但真正开始以此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数量却在大大减少,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潮水退去,脚踏实地的人开始正式登上舞台。

可以理解为,AI的第一个产业周期已然结束,即概念鼓吹、追风赶口的企业正在被逐渐驱逐,进入到比拼技术内核的第二个产业周期。

相较于技术投入,盈利反倒成了这个行业不怎么关键的问题。但一个足够清晰的商业模式却是重中之重,这是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双重交代。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出现,不论亏损还是盈利,这个赛道拥有了更大的一个活水出口。

在接下来的一年,相比于技术,场景、资源、站队的把控和选择或将成为更为核心的竞争指标。 

小而美,大而泛

大军之下怎么才能存活?有不少公司的答案是将全部力量凝成一个针尖,加大纵深刻度。

事实情况是,尽管在2019年我们看到各家巨头都在毫无边界可言地扩充自己的疆土,目之所急尽皆巨头身影,但仍然有一些公司活得不错。

大,意味着广而泛;小,更可以意味着专而精。

以云计算为例,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等一系列头部的云计算平台在向各个行业伸出爪牙,但仍然有不少小云计算平台活得很滋润,比如一些做了许多年有专门的客户群体的公司,青云、七牛云、Ucloud等这些小的云计算公司,我们单纯地抛开这些公司是否站队的问题,如果你去深入了解这家公司,你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些云计算公司都有着一群极为固定的企业客户,而且在提供着和大公司截然不同的云服务。

对此,更可以理解为,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会有两条线并驾齐驱:一个是大公司的全面布局,包含集成、开源等各种数据服务;另一个就是小公司的纵深加码,它们另辟蹊径,不会和大公司硬碰硬,更多的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深耕。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需要有前期的积累,依托于有质量保证的客户群才能保证公司的稳健发展。

反而是中间的群体最为艰难。它们既没办法像大公司那样打价格战,又没办法像资深一些的公司进行业务的垂直加码,除非做出改变,否则在接下来的2020年它们必将面临着存亡的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小而美的公司活得很好,大而范的公司快马加鞭,中间群体举步维艰。

“观望型”投资,TO B成资本集中地

投钱难,找钱更难。这是过去一年里很多投资机构面临的现状。

事情可分为两条主线。

对大的投资机构而言,找钱募资自然没有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集中出手,如果纵览过去一年的所有投资数据,你会发现今年的整体投资额和去年并无多大波动,甚至越大的投资机构它的投资标的就会相对而言越少。从社区团购到区块链,你很难再看到一家资本会All in 某个赛道。

在如今的资本寒冬下,更多的投资是基于价值的长线投资,看人看模式,而非跟风口。

对小的投资机构而言,生存难就成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相较于大型、知名的投资机构,它们并没有足够优秀的业绩来满足资金方的要求,所以你能普遍看到很多小型投资机构直接倒闭,或者用很少的钱来博一个相对而言大的收益,但这些都是冒险之举。

最后一个就是腾讯、阿里,从某种程度来看,腾讯阿里的投资其实和投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就是除了基本的投资尽调之外,它们更多的是基于业务层面的拉拢和占位,小股权占比或者大股权收购,两家虽然风格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通的,生态版图的构建在这种时期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所以相比于投行,你能看到在过去一年里,腾讯、阿里的投资并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

其中,对所有的今年的投资来说,TO B都是一个主旋律。在热钱没办法快速变现的当下,长线TO B投资开始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巨头阵痛期

客观来看,巨头都迎来了“阵痛”期。

阵痛期并不是指的业务腰斩或者断崖式下跌,而是相对于之前的涨势,如今的巨头主营业务模式正在进入锥形顶部,C端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

这就要求巨头们不断更新自身的定位。举例来说,2019年下半年最火的一个词是“下沉市场”,你能看到阿里的聚划算、京东的京喜、下沉的苏宁,以及之前的固有的下沉市场霸主拼多多等一系列在血沉市场混的风生水起的企业。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从某种程度来看,巨头对于一二线人群的消费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一方面需要C端市场的不断引入,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进行B端市场的拓展,这也是腾讯、京东不断进行B端转型的原因之一。

但从长远来看,巨头TO B业务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到应有的利润和回报,就当下而言,其更多的角色则是单纯的布局、链接的作用,TO B的回报周期要远远大于C端的回报周期。

所以,即使2019年堪称是产业互联网元年,但这仅仅可以看成是TO B业务的第一个阶段的萌芽期,相较而言,在接下来的几年,才算是巨头们于B端市场的真正的洗牌期。

但对于当下的业务阵痛,接下来的一年企业更需要找到更多的提供新生力量的业务模型,否则在财报上的数字或者对投资人的数据不会太好看。

有人说,历史上逢9会有衰落,逢0会有触底,逢1开始回暖,逢2正式升温。寒冬之下,更能考验一个企业的坚持和操守,而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跑出来的企业,也必定是真正脚踏实地的好企业。

道阻且艰,且歌且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3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