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成立三年,拿下多家一线器械厂商,思多科明年要落地万家基层诊所

3552
动脉网 2020-01-10 14:10 抢发第一评

早上8点,城市还在慢慢苏醒,在云南省萍乡县的乡镇卫生院里,不大的空间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老年居民等待用掌上超声进行疾病筛查。这是当地的居民第一次在家门口也可以接受超声筛查。

 

2019年,掌上超声硬件研发商思多科和专注于AI超声影像的上海深至走过了无数个这样的基层医疗前哨点,思多科&上海深至CEO张卓说道:“如果不切身来到这里,实在难以想象这贫瘠的医疗环境中有多旺盛的医疗需求。”

 

三年来,凭借着自主原研底层算法平台思多科&上海深至获得了诸多认可,成功与康达医疗、美年大健康以及多家跨国医疗影像巨头达成合作。

 

但当思多科&上海深至深入中国医疗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处:基层医疗这一场景中,他们起初还是被难住了。他们发现基层的需求并不是三甲医院的低配版本,或者是一个廉价的替代方案。相反,如何服务基层医疗更考验企业的运维能力和研发能力。

 

在基层医疗的前线进行了长达了一年的摸索,张卓自信地告诉动脉网,明年预计思多科产品能够落地全国上万家诊所。

 

思多科&上海深至的第一条增长曲线是来自服务于一线医健企业;目前,思多科&上海深至正在拓宽第二条增长曲线,基层医疗市场;未来,思多科&上海深至布局了第三条增长曲线:依靠AI为超声降本增效。

 

2019年12月20日,在由动脉网、蛋壳研究院主办的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上,张卓受邀发表了题为“智能超声服务基层”的演讲。在会后,动脉网对张卓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思多科&上海深至对于基层医疗及超声AI的见解。


思多科.png

 思多科&上海深至CEO张卓发表演讲

 

基层医疗并非大医院的低配版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思多科成长速度极快,2018年到2019年,思多科完成三轮融资,获得行业多家头部投资机构的认可;成立两年后产品就获得CFDA、CE注册证;与多家一线医疗器械厂家达成合作。

 

但在基层医疗场景中,由于供给不足,资源高度集中,唯“快”破不了基层医疗的顽疾。思多科&上海深至选择慢下来深入梳理基层医疗的脉络。

 

张卓说道:“我们甚至让后端的研发工程师都亲自下基层调研用户需求,基层医疗需求并不是三甲医院的简化版本。只有切身体会,研发人员才能理解基层医生的需求,改变对基层医疗的固有认知。”

 

重新认识基层医疗,他们发现首先在患者端,从付费意愿来说,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付费频次和付费金额并不低。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他们最熟悉和信任的机构是基层医疗机构。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医疗设备的认知程度其实较高。所以便携式超声为基层医疗机构带去的患者留存和获益是非常明显的。

 

“在基层,一个普通的感冒,基层群众也愿意花费100元左右进行治疗。医保也在通过结构性调整鼓励患者在基层就医。”张卓表示,“虽然基层群众年龄较大,但他们明白超声是什么,它有多大的作用。基层医疗的痛点是诊疗能力的缺乏造成了大量患者的流失。”

 

其次在医生端,基层医生的产品需求,并不是三甲医院设备的简化。他们自身对医疗产品有着独特需求。

 

张卓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在调研中有遇到由药店收编而来的基层卫生机构。这样一个小小的卫生点既承担着诊断、给药的功能,同时还有病房和监护的功能,但是里面医生的诊疗水平是非常有限的。

 

“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的工程师在设计产品上必须从基层医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出发。某种程度上,这比为三甲医院医生设计产品更难。”

 

以远程医疗这一功能而言,基层卫生机构要承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多个职能,它即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张卓告诉动脉网,基层医疗需要和上级医疗机构连接,但要解决的问题不止是云服务、大数据等问题,而是真正解决上云之后上给谁。

 

最后,思多科&上海深至只能不断地增添产品功能,但是同时保持操作的便捷性。张卓指出:“就像手机一样,前端变得越简洁,而后端的研发壁垒越高。”

 

在产品呈现上,思多科&上海深至的掌上超声只有手机大小,产品中内置了多种模块,可以做到图像高清传输零延迟;在病种解决方案中,思多科&上海深至根据基层常见多发病解决制定全身、全科、全域解决方案。同时,产品中还包括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解决方案。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颠覆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医疗成为这些智能技术还未攻下的堡垒,除了医疗体系本身的封闭性以外,很多创业者在认知上,还未真正平等地审视过这个圈子。

 

张卓笑着说:“在基层医疗这一超声空白市场,我们是一步一步走入深水区。刚开始,我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有了产品后要让基层用得起;最后我们发现,还要解决不会用的问题。”

 

厚积薄发,用AI为超声降本增效

 

在采访中,张卓对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当便携式超声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时,许多位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另一张是公司研发工程师2018年与2019年发量变化的对比。2019年,工程师基本已经告别了发量。

 

虽然2019年带走了工程师的发量,但是研发工程师们带领公司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上海深至正式成立于2018年年底,是专注于微型人工智能影像领域的设备制造商,深至的智能核心算法中心拥有十几位留美医学博士和几百万行业主任级医师标注的大数据影像资料,上海深至信息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内独有的算法模型影像数据库,成功搭建超声影像云中心,

 

AI+医学影像这一赛道颇为拥挤,但AI+超声影像这一赛道却并没有多少人涉足。上海深至信息选择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是AI超声对于基层医疗的助益巨大。

 

超声影像大多是依靠医生采集的不同切面的动态图像进行诊断的,对超声医生个人的操作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远程医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但由于超声医学的特殊性,在没有规范化的统一的超声图像采集、图像质量控制、传输标准出台之前,现阶段超声医学诊断尚不具备大规模远程医疗临床应用的条件。

 

所以,通过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基层医生解决实时诊断的问题,可能是现阶段缓解基层医疗专家短缺的一种方法。

 

AI+超声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技术门槛也挡住了很多大多数人。

 

实现超声波扫描影像的人工智能诊断,比单纯的医疗图像识别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因为超声波成像具有动态特性,在用深度学习方法对一份资料进行智能医学判断的时候,相当于是从视频当中分析超声波影像的特点。

 

张卓在演讲中提到:“超声影像没有标准化,同时一秒钟最起码产生20帧影像,我们的团队在这方面在上海做了三年尝试。”

 

除了影像的非标和动态,第二大的难点是对于工程师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解决算法和数据和问题,也需要理解疾病原理和信息,不断通过医生的反馈调整产品。

 

“目前,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第一个做到了实时判断;第二个我们在能给出一个较好的结果的情况下,还做到了分屏。在诊断过程中,不仅操作者可以实时看到,还可以把影像资料传输到上级专家。”张卓透露,“深至信息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已经与一家国际医疗器械企业签约,并且前期第一阶段合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中,张卓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和客户沟通中,作为CEO,她把自己称为公司食物链的底层动物,在外,她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客户需求;对内来说,她需要调动团队快速执行客户需求。

 

谈到未来,思多科&上海深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解决真实的需求。正如张卓在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我们始终相信,产品中的落地一定要到真实场景,尤其是在医疗行业中。”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