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外卖生意,一季度单量肯定掉了很多,但是餐厅尤其超高端餐厅的线上化率被疫情倒逼,强行拉到最高点了,这和在线教育领域清北复交都不得不努力推进全员在线直播课有些类似。
我老家所在市中心附近的超高档餐厅,五星酒店内部的餐厅,过去根本不屑做外卖,疫情期间都能订餐了。
但这个现象疫情前已经出现。
比如北京的大董,米其林三星餐厅,去年开始试水外卖。本来它家的菜是吃环境和摆盘的,这些在外卖里根本体现不出来,但是没办法,要增长只能接受新渠道啊。
虽然很多人觉得北京评出的米其林餐厅有的很水,但大董的档次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大董的外卖早期做得非常用心,每道菜都单独有热水宝包住,保证到手时候温度和堂食时候差不多(甚至更烫),而且外卖的碗居然是真的陶瓷碗,外观也好看,我每次吃完直接带回家留着复用了。
过去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不管单量怎么大,核心还是中低端的餐饮,十几-几十块钱人均的,而且到现在应该还有那种专门为了做外卖随便找个巷子里的小破屋开伙做菜的,只是在美团线上的店铺经营维护得很好,专卖那种性价比极高的什么小龙虾盖浇饭,生意火爆。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又帮助了美团。
本来因为有大众点评的关系,中高端餐饮也没法完全无视美团和美团外卖,现在合作更加要加强了。而中小餐饮商户疫情期间只能更依赖美团,因为堂食几乎就完全没了,这部分相信疫情结束后,美团可以继续强化自己的获利抽佣能力。
高端餐饮的外卖,疫情结束后肯定还是会掉下来,因为本来它的场景还是偏多人的宴请之类的,也是需要环境和服务的,不是个人订餐自己吃那种,但是高端餐饮外卖的利润率要远比中低端好太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外卖其实可以是个非常赚钱的生意。
早在1999年的时候,上海就有一家叫Sherpa’s的外卖订餐网站,自建配送团队,只做高级老外和国内金领人群,生意规模不大,但当年他的配送费每单就已经收到20元最少,40-50元的也很多,这就意味着,他每笔外卖的订单金额少说在300-500以上,平均值应该更高,因为订餐者不会和平台去计较这个配送费,对是不是有补贴更不在意,因为他们的时间值得花在更宝贵的地方。
而且因为这类的人群,居住的地方其实很密集,当年应该起家时候就是在陆家嘴外滩江边那一带的小区,而取餐的位置因为也是大餐厅,普遍好找路也宽敞,所以其实物流成本根本不高。
因此对Sherpa’s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根本不需要融资补贴拼单量。从这一点上来看,就有点像当年只做高端人群的易到用车,机场接送商务人群,本来也是小而美赚钱的,创始人非要掺和进来参与打车大战,最后拼得形神俱灭。
今天我打开Sherpa's一看,发现居然已经扩展到北京和苏州了,晚点我准备试试,回头和大家分享下使用体验。
不过,如果美团能打通超高端餐厅,再加上自有物流的服务品质已经做起来了,未来Sherpa's这最后一块黄金山头可能真要被攻下了。
就像今年奥斯卡提名电影《极速车王》里提到的,流水线量产毫无个性轿车的福特公司,最后还是收购了每台都纯手工打造逼格无限高的法拉利。
(后来我在网上看资料,Sherpa's早年已经卖给了同样做品质外卖但规模不大的到家美食会,两者在2017年又一起被卖给了百胜中国,Sherpa's和到家美食会都继续保持独立品牌运营。)
当然,对美团来说,拿下高端餐饮的外卖对于口碑的意义暂时来看要超过赚多少钱。
还有一件事,如果一个外卖平台,在c端既做不了规模、又做不了利润,可以怎么办?
有一个例子,前外卖时代一起和饿了么烧钱补贴商家、拿过徐小平投资的美餐网,最凶的时候据说沿街挨家挨户发一部iPad就为了拿下商户,后来转型成了to b的企业餐饮解决方案供应商,说得土一点,其实就是公司中晚餐的外包商,自己介入了餐饮烹饪环节且每家公司都有专人负责,业务很重,但好歹在钱烧完之前活下来了。
另外引自36氪:彭博数据显示,自1月20日以来,共有17家券商发布追踪美团点评的报告,其中15家给予“买入”评级,2家为“持有”评级。美团点评目前共有37个“买入”评级,5个“持有”评级,没有“卖出”评级,12个月平均目标价为116.86港元。
来聊聊:疫情期间,你都用了几次美团?外卖还是生鲜?你觉得美团的服务品质有在疫情期间下降吗?
本文作者@柳胖胖,独立互联网分析师,资深产品经理,个人微信号:leslie0724,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人原创】  本文由投稿人原创发布于爱盈利,未经投稿人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联系:shanliqiang@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