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 廉毅锐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横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学派,叫做新陈代谢派。学派主要的组成人物是日本的几位声名显赫的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还包括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他们主张城市不是一个静止的建筑集成平台,而是一个有着自己不同部位不同生命周期的类似于生物一般,有或长或短的生命周期(cycle)。并且,还提出,下一阶段的城市社会进步要换个打法了。
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1]换用如今很时髦很高级的词句就基本类似于,硅基文明城市置换碳基文明城市。这个城市更新的概念,现在回顾,几乎可以用观念这个词来置换了。置换城市功能,要置换城市密度,要置换建筑构件。这是城市更新的最基本要素,后来实践发现,物理环境的置换迅速地带来了人口的置换。从而改变了区域的文化气质甚至生活习惯。这种人口的置换是优是劣,以后引发了一个更加争论多端的话题。新陈代谢派今天看来似乎是无需详解,天然正确的名号,这还需要一个学派吗?要知道这在几十年前,世界还处于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业社会。连一个被称作“大哥大”的板儿砖一样,模拟信号的移动电话都还没见过呢。
能够提出用信息化的科技来作为下一个城市发展的的建设阶梯,实在属于高处的远瞻。前些时候,看清华大学周榕老师的访谈,问及人生有何憾事,周老师低头沉默片刻,望着天花板似乎是喃喃自语地说“认识到碳基文明终将被硅基文明所取代的时候太晚了”。
如果是城市是新陈代谢的,那么永不为晚,持续更新。怕的是,有人问起,沙漠的那边是什么?回答的人说,沙漠那边是另一片沙漠。更新没有展现与时代进阶紧密相关的共振频道,而一再重复地区旧日的历史荣光,不管他是否消散。这种消散多半是因为技术或者文化方式已经不是当下的主流。不得不改变当日生产力的主角角色告别舞台,或者留在舞台上成为了配角甚至龙套。配角和龙套一样也仍然是可以光彩夺目,令人扼腕赞叹。但是,是不能再次主导一场大戏的剧情走向。一场区域的更新大戏,在众多的策划评审中,我们看惯了各种复刻旧日景观,着人扮演皇帝穿着新衣,游街而过。似是旅游产业的活化,实际上,这是对于游客所提供的不存在于当时当下的新奇体验。生活在别处,是符合当下消费文化中的一部分猎奇,而能追得上当下生产生活的真实生产线,是表现外皮之中的内核。这一场复刻如何判断和拿捏,是另一个我们要专门谈的话题。
如今的新陈代谢派已经鲜听得见,当时的主将也纷纷传了衣钵给下一代或者下两代弟子继续前行。而当初的新陈代谢思想如同自己本身名号也被新陈代谢,更新或消失了。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被认为来自于,对于信息化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建筑更迭,在六十余年之前,确实很难具体预见。建筑师不是科幻小说家,站在一个机器生产大工业时代要表达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生活使用方式和企业类型、产业规律,也有点强求。更何况,建设本身就历来是一件机器生产制造业主要板块。然而,对于更新要时刻追寻乃至符合当下甚至预见的产业方向、技术趋势、生活方式,这个主张的种子已经播下。
原地置换一个建筑乃至一个建筑群,对于中国的砖木建筑来说是非常符合东方的、不求永久的建筑材料逻辑的。对于更新的建筑形式,追求文化的传承还是跳脱,追求消费文化的碎片化使用还是干脆就去追求建筑的不确定性,是建筑设计中的传统项目。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案例,虽然名字叫做东方,但是设计一点也不东方。他确实做到了巧妙地借助了产业和技术的变革,完成了一系列的区域更新,内容和所涉及的话题如同更新的教科书一般。Here east中文名字意思是“到东方”,是伦敦东北部的一个……,我不能特别准确的给他一个名词。就叫做区域吧。因为这个地名本身也是因为这个更新才流星般鹊起的。能够用一个动词作为一个现象,这应该是规划者的光荣。
在到达“东方”之前,我们首先到达的是stratford地铁站。Stratford东伦敦的传统制造业区域,也,是一个“败”过的地区。所有的衰败区域都有同样的表征。产业凋零,设施破旧,人口外泄,治安混乱。直到迎来一场盛会,反败为胜。
更新,总是需要一些契机。大型会展是一个天然不冻深水港。尤其是像奥运会这样的。这些大型的会展会到来大量的瞬间人流,几日之内,熙熙攘攘。然而,再好的宴席也有曲终人散的那一刻。每次高光时刻带来的信息和关注度的汇集,是契机,也易散。
如何在会展布局初期,就能够较好地配置会展建筑之外的产业生态集群规划,做到人走茶不凉,持续有更新机遇展开,是很多新城新区的刚需。奥运会是一个盛会,盛会都是很昂贵的。2012年的英国奥运会把昂贵的投入放置在了伦敦东部的stratford,这个地区是相对贫困的区域,奥运主场馆设在此处,人称“”伦敦碗。在奥运会之后2016年成为了英超球队西哈姆联队的主场。西哈姆联队每年支付200万磅的租金,但在平时还会继续用场馆举办文艺演出。英超的比赛日会有大量的球迷涌入这个地方。图片来源:足球之旅:我在伦敦体育场看了场西汉姆联队的英超联赛!
Stratford在场馆周围兴建了大量的酒店公寓,住宅,学校。还设立一座巨大的商场Westfieldcity,有的说欧洲最大,有的说欧洲第三,不论第几,都是很大。当然,这是相对的,它的商业规模基本是一个北京的shoppingmall的大小。这个新的更新区域,选在了奥运场馆的一箭之地,而不是贴近更南端的老stratford小镇。所以很明显,这个商业服务不是为了原住民的利用最大化作为出发点的。这个商场的设计是连带着周围的各种商业配套一起聚集。中心是mall,旁边是遮光顶棚的步行街。街上有体育休闲设施,乒乓球台从不落空。街口有几个酒店,分别是一个类似四星,一个我们最喜欢用来打地产擦边球的公寓式酒店,酒店下面有一连串的餐馆酒吧。这一切都那么熟悉,国内的过去的商业综合体基本都是同样配置,唯一学不来的是,他们配有一个英国最大的赌场。
奥运之前,来这个地区会有安全建议,例如过了哪条街再北就最好不要前往一类的。奥运后到现在,这个集中区域的确常年人流密集。白天的时候,我还是能够放心大胆地在街上走路的。图片:Westfield商城内部
这得益于,这个偏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轨道交通相当便利,在他的周围围绕着不同线路的三个站点。也得益于这个更新项目组合了不同种类的生活便利和娱乐消费。以这个消费中心为核心逐渐展开了居住,公园,学校和工作。不过,假如是在街头,偶遇一群无所事事的放学后的,哪怕是女生,你也要稍微留意,买票时候柜员机的找钱不会被他们装作不经意地一抹而去。从此点看来,引入人口和置换人口仍然是一个与建设时序有所延迟的另一个话题。同时可见,学校的建立和教育质量的品控,是一个区域气质的深层保障。Stratford的现状学校是一个基本没有历史脉络的现代建筑。如同大多数的小型学校一样,他们仍然是没有校园,更加没有围墙校门的。学校的安全封闭依靠的是建筑本身的门禁系统。如果把Westfield 商场和地铁站看做这个片区的核心。那么酒店,办公,配套服务,就成为围绕着这个核心的周边。在这外围就是北侧这所学校和它所服务的一大片高层住宅区,与核心南侧的小镇联合构成了外圈。这个庞大地区没有出现一条我们在国内评审会上屡见不鲜的超级发展轴线,没有一条特别古典振奋人心的巨大林荫景观大道。而是依据着一个类似于美国西海岸尤其是硅谷区域的圈层结构展开。圈层结构并不是一个著名的失败电影中的那么形象的圆环套圆环宫殿,是一些列的建筑布局形成的功能布局。圈层很难用激动人心,伟大工程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的。处于一个人眼高度而不是飞机视角,人们对于一条直线的识别性是远远大于一个圆环的。所以,圈层结构是很容易在现实中被忽视,没有存在感的方式。但是,他是奏效的,尤其是对于弱流区域。究其原因,首先,弱流区域需要的是一个紧凑形式,抱团取暖,将有限的资金建立起来的建筑功能聚集,将有限的争取来的人流聚集,就是讲有限的出现的微小热度最大程度显现。第二,圈层结构能够更好地匹配工作、居住、服务的协同功能,提高效率,提供便捷的生活感受。Stratford地区的建设到了2019年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能够看到还在紧锣密鼓地继续进行。在欧洲很少见的是,一路走来,到处都是还在施工的工地,塔吊林立。街道上围着工地宣传栏板,栏板上写着各种口号。内容是,说这里是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有国际化学校,有国际化医院,有国际化住宅,有国际化设施,有国际化生活。一切都那么面熟,宛如走进了国内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新区。也有售楼处,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富丽堂皇,看规模,会误以为是一个面对新区居民的就业介绍所。
就业是一个不论新区多么国际化,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提供什么样的产业机会,是更新的核心动力。从前在研究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在《产业·人居·小镇》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优秀的商业综合体提供的动力是人口红利的消费部分,更像是一个黑洞式机遇,会吸引并逐渐消耗。而产业部分是一个油井性机遇,会集聚并逐渐增量。二者的配合不能偏废。
Stratford的整体圈层结构的相当外围边缘,曾经是一片有制造业但是已经衰败的地块。步行过去要三十分钟以上,可达路径在两公里多。从距离上看,与消费核心区难有关联。但是就是依据着奥运建起来的超大的奥运广播媒体中心用房,对它进行了迅速而又鲜明的建筑改造,后续展开了一次自成组团的更新。这个组团成为了stratford圈层中一个蛙跳式的新单元,以崭新的产业导入为主,在大圈层中建立小生态,缩小规模但复合功能,自成系统。同时又与周围的体育场馆,商场附近的住宅,以及自身附近的村庄改造联成了一个生态。这个更新的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都颇多亮点。
Here east,就是这个地方现在的名字,逐渐响亮。
图片来源:伦敦的Here East创新社区:功能转型的创新区典范
[1]王发堂 确定“不确定性”—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