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智远
长期跟什么样的人打交到,就会很容易被他们所“反向塑造”。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不容小窥的。
当你周围的人都10点钟起床的时候,你会觉得9点起已经很早了,而如果你周围的人7点就起来了,你就会觉得8点钟已经很晚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而自己周围的环境是人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你周围的环境都充满了某种人,你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这些群体的判断就是大多数人的决策,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独善其身,一不小心就就会被“反向塑造”。
比如你是一个尖子生,但被放进了平庸的人群中后,过了段时间自己的言谈,行为举止就会和他们相似。
也许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但是“当你觉得没关系”的时候,“反向塑造”就会开始了,它的力量很强大,如果自己心智不够坚定,则会陷入其中。
从反面角度,当“反向塑造”成功的时候,摆脱反向是件很难的事情,为什么小时候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学习不好的同学玩”,一旦陷入贪玩的环境中,就无心去用功学习,其道理就是这样。
认知学学家斯坦诺维奇说过,人有三种心智模型: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而习惯就是通过反省心智把算法心智学会的技能变成自主心智。
若想逃离平庸,就要通过机械式的习惯控制行为,通过肌肉的记忆让身体反向控制大脑,与优秀者同伍,你会变得更优秀,当你意识到大脑,肢体行为,语言是可以被反向塑造的,现实中很多事情也会变得“豁然开朗”。
我们先来说下塑造的定义:心理学中指出塑造是操作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塑造技术是强化一系列合乎期望的行为。
比如人格塑造是实现优化人格整合,达到身心成熟行为健全健康,心理塑造,通过教育引导,锻炼实践等活动来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可以说反向塑造的定义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形式的一种反向作用。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读过的书,接触过的人,说过的话,做的事,甚至朋友圈的各种传播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心智,这些信息随时都在对大脑进行“微雕”与“塑造”。
信息对大脑的微雕是无处不在的:
要知道大脑的雕琢是一门长期主义工程,从人拥有元认知的第一天,学会吃饭刷牙,穿衣服,选专业,上大学等一路永不停歇,在微雕的过程中,有些是积极向善的,有些则是消极悲观的。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大脑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大脑对世界作出反应什么样,社会就会给予相似的反馈,如此博弈,持续一生。
反过来说我们人生的本质就是在围绕着“大脑用工,雕琢”,所谓的工匠精神最值得投入的地方就是“大脑”,大脑应该是每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作品。
因为大脑时刻把自己最有效的思考,通过语言,智慧输出出来,要求身体去行动,产生结果。
正向行为的雕琢,能够促进人的心灵成长,营造积极的心态,不断拓宽认知边界,而反向的雕琢则像“熵增”一样,各种各样的信息植入到脑中却无意识知道,让其在混乱中度过,最后不思进取,节节败退。
塑造是成长道路上的双刃剑:
反向塑造不都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好它,我们所生活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不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反作用力量的影响。
多数人都知道,在心理学中关于认知世界有三个不同的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我们借助舒适区和学习区来区分正向和负向就相对比较简单。
当自己进入一个工作和成长的环境是处在比较舒适之中,基本不用怎么努力和烧脑式学习,就可以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时也可能遭遇到反向塑造,比如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没什么进步不说,更有了能拉低你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就遭遇到这种情况,2年前我们在一起工作,他非常优秀,当时他自己有独立的业务负责,团队大概有20多人,后来因为发展离职去了一家头部公司。
头部公司的福利待遇都是NO.1的,这让他就陷入了“舒适的环境中”。
大公司发展虽快,但竞争激烈,因业务变革从原本带团队到自己独立做事,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从原本的精神小伙,却变了副模样,成了油腻大叔,不是他不努力,是环境改变了他的习性。
独立做事看似舒服,却拉低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实则是一种“反向塑造”。
与此相反的是,当自己如果进入了一个成长的环境中,那么就会倍感压力巨大,不仅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要努力适应大家的工作节奏,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遭到的反向塑造就是正面的,正向的。
事实上,这样的环境就相当于处在学习区与舒适区的差距,随着时间的增长,你所受到的反向塑造,产生的复利效益就会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
华为的管理学当中,不仅仅要求高级干部要学习公司文件,还有轮岗制度,同时要求每年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并且自费,不经过高级研修班的干部不予选拔,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很正向的“塑造”。
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被“反向塑造”着,比如你可以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人手一部手机,我们以为自己是手机的主人,可事实上你可能大跌眼镜,成为这部手机的“服务员”。
你需要给他充电,防护,充话费,每天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在上面,当你操纵这部手机的时候,手机也在安排分配你本可以活出的更精彩人生。
你的时间在那些APP上只是一个数据,每天拿这些数据称之为流量进行解刨,让你毫无察觉的时候,推送着你喜欢的娱乐项目。
而他们可以居功自傲的向你展示我是占用用户时长最长的APP,这就是一种“信息”方向的负面反向塑造。
因此,当你想真正成长时,就应该选择正面的“反向塑造”,而当你想混日子时,无疑负面的方向塑造更适合你,而这些往往都是在无觉察中侵蚀自己的。
了解到反向塑造的作用是为了开启自我认知的大门,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决策方式,在我们每天的社交中,你了解到这个原理,那么别人对你的反馈,自己自然而然也就开启了“防护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形态是肉体加上意识性形成的,那么到底是肉体塑造了意识,还是意识塑造了肉体呢?是我们塑造了社会,还是社会的影响塑造了我们呢?
其实我们和社会是一种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塑造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生活的变化是随着社会节奏也发生变化,反向塑造了你的形态,简单来说,是相互作用。
从生活层面,使得我们被反向塑造有四种类型,分别是:语言,行为,信息,环境。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用来表达所思所想的媒介,因沟通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人应该是先有了思维想法,然后需要表达,才继而创造了语言。
语言是人沟通的必要方式,通过语言我可以知道“别人所想”,交换观点,交换思维,进而通过思维来提升自身认知觉悟。
同时也是服务我们的工具,把我们的想法传达出去,就好比空气,能让声音从这边传到那边,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语言具有“洗脑”的作用,这背后就涉及到不同的价值观,利益点等。
反向塑造的核心是“反向”,若一个人想通过某种行为来改变你对他的看法,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语言沟通”。
除了单独一对一之外,像大型的培训会,沙龙也是最常见的塑造方式,集中式的交流,更有核心诉求的传播,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务必要站在自身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关系,而不是被别人的思想所顺带走。
凡事预则立,三思而后行,我们在形式语言的使用权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塑造自身的人格思维。
当别人做了一件让你高兴或对公司有利的事情,那么就表扬他加上为什么(原因或者这么做的好处),来强调这个事情的意义是最典型的行为塑造方式。
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适当的刺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选好有效的刺激物,才能对目标起到相应的行为塑造作用,促进最终的目标实现。
比如现在很多App引导用户下单,就会设定首单的利益点,“便宜”“时效快”等,来满足用户的心理,从而激发用户去使用。
除了引导外,日常对人的行为反向塑造中,一定要有目标或者参照物,将现有行为不端地依照预设的行为塑造。
在具体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正来达到最终目标,多见的行为“反向塑造”有肢体类,习惯类等。
以前我们只能在图书,报纸,电视上获取信息,或者是亲身体会中得到信息,我们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我们需要想尽办法去寻找信息的根源。
但现在身处信息爆发的时代,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我们从一个人选择信息,变成了信息选人的时代。
现在的信息是想法设法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比如文章,短内容,图文视频等等,大量的广告,没有依据的信息不请自来。
信息是“知识”产生的基础,知识本质是有利于人激发思维的,但目前看来信息对人的塑造存在两个方面,快乐的会让你上瘾,多半无意义,烧脑的会让你思考,提升认知。
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付费课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当下时代,辨别有效的信息也是反向塑造的一种能力。
从高纬度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完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上限,以及在这个范围内加速或者延缓成长的速度。
比如你出身在一个高知的家庭中,那么自己所受的教育起点就高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如果你出生贫寒,反之环境对你的塑造就是朴实,简洁等关键字眼,当然这些都是天生很难改变的。
那么从后天性角度考虑,毕业之后环境还能对我们产生“反向塑造”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些高中,大专毕业年轻人早早的就出去工作的颇多,他们分别从业在餐饮,美容等行业,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步入了互联网行业,5年后看,他们完全就有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就是环境所影响。
客观的说,人最大的无力感来自于“环境的上限”,你的目标可以远大,但环境往往是困住你的一把无形的武器。
比如你想克服懒惰去读书学习,就需要换一个安静的咖啡厅,环境的制约是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的,想要走向积极的“反向塑造”,环境与意志力缺一不可。
负面的“反向塑造”就像一股暗流涌动的势力,他会慢慢侵蚀自己,千万要小心不要被反向塑造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现在不妨让你来思考下,思考的本质是什么?找方法论,找素材?其实都不是,思考的本质应该是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强化神经路径”。
反向塑造也是同样的道理,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的强化过程,带来行为,语言,认知的改变。
心理学家为了“反向塑造”小白鼠的行为路径,把它放到一个特定的箱子当中,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分为了两个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之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
响铃之后,小白鼠所在的一侧的箱子就会通电,当它受到难受的点击,就会本能的逃窜到隔板的另一侧,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外一侧以躲避电击。
后来研究者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出去,在尝试多次失败之后,当铃声再次响起,小白鼠不跳了。
在此实验并没有停止,研究者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第一次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了,而这一切就是反向塑造不断强化的过程。
当我们对环境,信息,形成已有认知之后,大脑就像行车记录仪一样,记录这些路径。
而下次改变了困难难度,本质就是挑战了已有的认知,当再次接受新的认知之后,就会对以往的记录有所覆盖,而这一切就是不断强化“神经路径”的过程。
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疑问,如何一分钟看透事物的本质,其实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被反向塑造出来的,那么具体怎么塑造?
首先你肯定要对这个东西或者相关辐射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答案,形成基础的方法论。
有了大量的方法论之后,你会发现底层的问题都是相通的,反之解决的方式也差不多,那么基于大量的问题,再去找问题背后形成的核心原因,也就找到了理解了事物的本质。
这样即使你从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你也可以进行能力的迁移。
我一个朋友原来在电商行业负责运营部门,后台转岗到医美行业同样游刃有余,这就是典型的可迁移,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将方法论转移使用。
再者就是拓宽自己的视野,视野的拓宽也是有方法论可以参考的,比如找在行业内比自己厉害的老师,听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转化成为自己的认知。
因此理解事物本质大概有四个步骤:
一分析事物形成的问题并找到方法论,二找到问题背后的产生问题的核心原因,三吸取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认知,四总结规律,找到本质。
反向塑造的核心便是找规律,刻意练习,强化神经路径,走向复利的正循环。
虽然我们通过上面的区分认知到了负面和正面的反向塑造,也了解到各因素对”反向塑造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活中,有时无论你是处在“正面”还是“负面”的反向塑造的局面中,你可能都意识不到。
当自己处在正面的反向塑造时还好,毕竟这是一条让人积极向上有进步的塑造路径,当我们处在负面的“反向塑造”中,我们又该怎么跳出来呢?智远大概总结了下有四个方面:
“当你觉得自己过的舒服了,那就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走出来很艰难,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或者局面中。
所以,处在负面的“反向塑造”中的人,第一步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你的意识”,你要意识到自己要成长,就像我每年都必须给自己报各种的学习班一样。
你要给自己制定进步的目标,可以以季度,年度为单位,不能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忘记了成长,如果你就是想混日子,那就没有任何办法帮你跳出来了。
当自己有了成长和进步的意愿时,那么接下来自己就要有意识的去识别自身是否处于“反向塑造”的环境,氛围等当中。
你可以静下来问问自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有什么进步吗?我是用原有的经验在做事,还是基于现在状态我能学习到很多东西?今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还能进步吗?这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吗?
这一切当你真正询问自己的时候,那么你就有拒绝负面“反向塑造”的意识了,意识到就是好的开始。
你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你也知道太舒服的环境往往孕育着危险,那么我希望当你思考这一切的时候,去“勇敢的跳出”,要敢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你在认知上和意识上有了“主动性”,才能真正的跳出来,同时,我们还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去反思自己的过失,都能带来改变,让自己有勇气从“负面”的反向塑造中跳出来。
你是要登上山顶的人,“跑步的时候不要回头”,冲刺的时候不要犹豫,所以在人生的时间轴上,你要不断强化自己,主动和优秀的人去切磋,并且定时更换自己的圈子。
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曾经提出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论”,当中说到,与你亲密交往的5个朋友,你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们的平均值,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现在思考下,你身边的朋友都是什么群体?事实证明,每个人的财富,身体素质以及心智模式,基本上都能在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五个人身上找到踪迹。
我跟什么样的人来往,最终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最典型的正向型“塑造”。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反向塑造中,但是每个人都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选择优秀的一面持续进步,发扬。
想要更好的去成长,一方面我们要警示“负面”的反向塑造,防止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的利用“正面”的反向塑造,让自己保持开拓认知边界的饥饿感,这样才能掌握人生轨迹。
写在最后:
大脑可以被反向塑造,人生依然也可以。
后真相时代,为什么有些现代人接受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他们都在被大量无效信息反向塑造着。(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