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哪些医药行业政策值得留意?
医 保 谈 判
2020年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已经出炉,本次共有119种药品进入医保目录,谈判成功率为73.46%,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另有29 种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目录。明年3月1日起,这批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将正式实施,惠及广大患者。 那么,产品进入医保就万事大吉了吗?实际上,从以往进入医保的产品来看,销量也各有不同。以康柏西普和埃克替尼为例,眼科疾病用药康柏西普于2017年7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随后其销售额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从2017年的6.2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55亿元。而治疗肺癌的埃克替尼也在2017年进入医保,降幅达54%,进入医保后该产品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直到2019年才逐渐走出降价的影响。 业内表示,虽然产品进入医保能够获得放量,但也需要考虑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述的例子中,康柏西普所在的眼病赛道市场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所以在进入医保后可以继续维持增速;而埃克替尼所在肿瘤治疗赛道上竞争品种较多,加上产品降价幅度大,所以会对短期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进入医保的产品也要看企业的销售推广能力,有的产品凭借企业强大的销售能力,原本销量就不错,进入医保后或进一步得到放量。以恒瑞的阿帕替尼为例,由于恒瑞具备现成的肿瘤销售团队,所以阿帕替尼进入医保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药 品 集 采 目前第四批药品集采已经启动,本轮共有90个品规入围,涵盖了糖尿病、高血压、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治疗、肿瘤用药等领域。从前三轮集采经验来看,这一政策对整个医药产业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集采常态化,降价是一大主旋律,同时纳入集采的品种范围也将不断扩大。例如在第四批集采中,注射剂品种成为新砍价目标,涉及8种注射剂,占集采品种总数的18%。 在业内看来,包括胰岛素在内的生物制品以及中成药启动带量采购是早晚的事。虽然目前来看,生物制品由于组特殊无法开展药品一致性评价,市场并没有集采预期。但一旦带量采购政策成行,将对200亿元的市场带来大变动,相关企业遭产品集采降价,业绩或承压。 有消息称,生物制品带量采购将成为2021年影响力巨大的医药政策之一,生物类似药较多的生物制品很可能成为带量采购中的重点品种,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而除了药品以外,医用耗材集采也正在推进。其中冠脉支架为国采头批医用耗材,平均价格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平均降价93%。在业界看来,从地方的降幅基本能预测出国家第二批骨科耗材降幅只会高不会低,不过耗材集采的目的也是为了控费,减轻医保负担,大浪淘沙之下将倒逼创新,未来市场集中度有望不断提高,利于龙头企业整合市场。 中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下,这些企业机会来了 近年来,受多重利好政策助推,国内中医药行业在市场规模、资产规模及利润等均呈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预测,中国中医药产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将给相关设备行业带来更多新机遇。 多重政策红利助推中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多重政策红利。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中医药行业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年复合增速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 另外,在下一步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将是重要部分和内容,中医药被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建设中。 除以上内容外,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对中医药行业也是厚爱三分,纷纷出台地方性促进发展文件。据悉,甘肃、安徽、河南等医药大省都已相继提出了要打造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并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业内认为,在多重政策利好,及中医药不断被群众接受的背景下,中医药产业无疑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超3万亿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7.5万亿元,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可观。 制药设备行业该如何把握机遇 虽然从整体来看,政策红利正在不断推动中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从国家及各省、市药品监管部门进行的各种检查和抽验工作来看,中药材及饮片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国家相关部门近期比较频繁地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中药饮片产品及单位进行了通报,更是显示出中药材及饮片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在中药的质量需要严格把控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中药企业的认可和重视的背景下,已经有诸多药企开始展开行动。如有中药企业就通过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科学规范种植,并建立了中药材溯源系统,来对中药进行源头质量把控;也有中药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不断改进中药品种,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来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等。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药企在制药方面发展的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对生产设备与工具的选用和配置都将朝着更加便于操作、清洁、维护、高效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毕竟在质量规范等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这些对设备的要求都能帮助企业在生产时更好的应对相关法规。而在此背景下,从制药设备来看,其对相关设备厂家就无疑将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目前,笔者了解到,业内已有众多设备企业在正对自己的制药设备产品进行创新升级,力图助力药企进一步高效生产。如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有企业就以中药优良的制药工艺与装备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以节能降耗、提高制药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将优良的制药工艺与装备深度融合,应用工业设计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过程分析技术与信息化等技术,实现了中药制药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升级。 总的来说,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与制药产业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在制药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选择更加合适、高效的生产设备。未来,随着中药制药产业不断加速发展,在越来越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撑的情况下,相关的制药设备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但要想在众多设备企业中脱颖而出,并助力中药市场增长,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助力其安全、高效的生产。 2020年,超280位药企高管已离职 医药人才市场变化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医药行业已有超280位高管离职。其中,仅第四季度以来,就有一批知名药企高管离职,并且多家药企在同一天内上演人事变动。 超280位药企高管已离职 具体从整个榜单来看,2020年中外药企人事变动均格外频繁,涉及范围也更广。其中,在跨国企业中,药企总裁、负责人发生密集变动,原GSK副总裁、呼吸业务部负责人王虹;原诺华制药亚太、中东及非洲区域总裁兼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尹旭东;原吉利德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原GE全球高级副总裁、国际业务总裁兼CEO段小缨等都已相继离职。 而在本土企业中,复星医药原董事长陈启宇、东阿阿胶原总裁秦玉峰、复宏汉霖原首 席执行官刘世高、平安好医生王涛等也已相继离职。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显示,国内药企在今年人事动荡企业中变化较大的当属莎普爱思(12位)、复星医药(11位)以及康美药业(11位)和东阿阿胶(7位),这四家企业从负责人到高管都进行了大换血。 此次离职潮中,除了离职人员职位普遍较高外,生物医药企业高层也在名单中频繁出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就约有150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的高管离职,其中包括上海医药、国药一致、海王生物、南京医药等32家2019年营收过百亿元的企业。 而在下半年,这一离职潮在生物医药行业继续蔓延。如9月4日下午,诺华就向员工宣布,诺华制药亚太、中东及非洲区域(APMA)总裁兼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尹旭东因个人原因决定离开诺华。9月25日,葛兰素史克宣布呼吸业务部南中国区业务负责人林子明因个人原因决定离开 GSK。9月30日,武汉回盛生物发布公告,王天慧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职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药企频现“离职潮”或许是受国内医药市场剧烈变化,行业洗牌加剧有关。据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国内药品终端市场下滑,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约为1.78万亿元,较2019年下降2.3%,药品市场将出现少见的负增长。另外,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也显示,截至2020年5月,医药行业亏损总额达130.4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亏损总额的80%。 除了医药大环境影响外,今年以来,随着带量采购常态化、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医药市场环境也已经不同以往,药品价格下降成为趋势,在不断挤出药企价格水分的同时也倒逼医药产业朝着创新药方向转型。 而在政策变革与业绩承压的双重考量下,医药企业人员调整更加频繁也就不足为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加速以及优先审评政策等政策的不断出台与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药企为了让自己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关人才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而导致的人员调整将成为业内一种常态。
2021-10-11 医创社发布了 《最高降98%!零点开始》的文章
2021-10-09 医创社发布了 《公立医院市场,这40个药卖得最好》的文章
2021-09-22 医创社发布了 《医创社祝中秋快乐》的文章
2021-09-02 医创社发布了 《即日起,药店恢复「四类」药销售》的文章
2021-09-01 医创社发布了 《34个大品种集采,药企报价开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