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青云科技IPO,蓝驰创投陈维广:混合云市场的指数级增长才刚开始

6989
猎云网 2021-03-17 11:03 抢发第一评

猎云网北京】3月17日报道(文/灵犀)

3月16日,国内领先的中立云服务商青云科技(股票简称:青云科技,股票代码:688316)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混合云第一股。此次公开发行1200万股,发行价63.70元,开盘涨超30%。

在经历了十多年“上云”浪潮后,今天的中国云计算市场终于和美国并立成为世界唯二的高峰。但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市场的寡头格局已定之时,市场再次被更为焦灼的“混合云”大战冲击。过去几年,各路云厂商几乎都涌进了混合云这个万亿级的潜力市场。

“从海外云计算巨头的发展路径看,微软Azure近年来营收增速持续超过主打公有云的AWS,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这也印证了混合云的市场趋势。”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的A、B、C、D轮投资方,从2012年企业成立至今,陪伴青云科技超过9年,是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方,也是发行前最大的外部股东。

事实上,在国外,微软Azure是最早布局混合云领域的厂商。而在中国,青云科技也是最早提出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的技术主张,并付诸实践。

“中国市场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以央企、国企、政府为主的大型客户对自主运维、数据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互联网、车联网等IoT设施的存量大,迭代增速快,对云服务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陈维广认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催生一个比海外市场更有潜力和规模的混合云市场,指数级的增长才刚刚开始。

如何立于巨头林立之地?

2005年回国创办蓝驰中国之前,陈维广已在硅谷投出了Coupa这样的美股SaaS企业。为企业提供专有的开支控制平台的Coupa在2016年上市,目前的市值已超百亿美元。回国后,陈维广发现中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做To C的互联网企业,做企业服务的寥寥无几。对比美国,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都是To B公司。

陈维广判断,接下来中国市场必然迎来巨大的企业级服务机会。

2012年,他在北京遇到了黄允松。这个曾经在IBM工作了十年,带领一支全球团队从0研发了IBM的SmartCloud的小个子语速极快,谈起云计算如水银泻地,眼里闪光。“Richard(黄允松)的技术天赋和技术激情已经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陈维广说。

黄允松曾发下豪言壮语,“创业一开始,我就和2个兄弟讲好了:如果我们的技术不能大幅超越亚马逊,如果我们只是超越了亚马逊一点,在用户那里,我们一点机会都没有。”

众所周知,美国的云计算行业从亚马逊开始发展起来。当时很多中小企业都需要控制成本,又很难对需要的算力做出准确预估,自己部署服务器难免出现算力过剩的情况。正是靠着收获了众多中小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公有云计算业务(AWS)迅速成长起来。

然而,即便在9年前,要在中国的创业公司中复制一个亚马逊模式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中国市场已经存在很多玩家,也包括互联网巨头,尤其阿里已经砸了很多钱在公有云上。

但在陈维广看来,云计算赛道上的创业公司仍然有机会。首先,云计算服务的目标客户并不止于中小互联网公司,很多大公司也有需求。但出于数据安全考虑,大公司并不愿意将业务全跑在公有云上。同时,这些对私有云有需求的大客户并不会首先考虑价格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公有云部署有问题可以打补丁,但私有云部署有缺陷则修复成本极高,二者对技术和运维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陈维广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技术。

2012年,蓝驰创投成为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

公私一体的云计算架构:鏖战“多云时代”

现在回望,会发现青云科技的技术理念非常超前。

在云计算发展早期,企业的上云需求曾被“两分化”:想要应用简单、性价比高,上公有云;想要保障可控合规、业务稳定,上私有云。

2014年,私有云才刚开始在国内落地,私有云市场尚处于发展萌芽期,国内大多数云厂商还停留在投入公有云还是私有云的选择题中。但对于青云科技而言,坚持一体化云计算架构的路径在创业第一天就是很清晰的。

在最初做宏观抽象架构设计时,青云科技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架构,完全点对点的机器人协调管理模式。“一个节点出问题,还能有无数节点无缝接管。”陈维广介绍,青云科技的服务不仅能有效保障服务的稳定性,运维团队的人效比也能做到极高。

同时,基于全自研的代码,青云科技在一开始就能提供完全一致架构、一致体验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务,公有云平台可以实现无限扩展,私有云平台能够轻量规模交付。

在起步期,黄允松就指出,“青云科技的第一步是公有云,第二步是私有云,而且这两个东西一定要放在一起考虑,同步走”。如今,随着上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逐渐多元且复杂化,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正在一步步印证黄允松的思考。

为了同时满足对弹性、灵活度有需求的业务单元,和对合规、可控、稳定性有要求的业务单元,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同时使用多朵云。多云一定是趋势,但多云的管理对用户来说非常麻烦。

解决方案就是提供一套跨云管理和跨云应用程序的调度层,这就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从纯公有云变成公和私,私有云放确定的负载,不确定的负载放公有云。但是,混合云不是简单的通过API把不同的云服务集成在一起的“拼装”。“用‘装’的路线做混合云,最终只能是披着云外衣的老集成。”黄允松认为。用户要的是能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数据通路,实现跨云、跨地域的管理和整合。

“在这一点上,青云科技从第一天起就是中国唯一一家公有云和私有云完全一致架构、一致体验的云服务商。”陈维广介绍。而且青云科技的公有云平台可以实现无限扩展,私有云平台能够轻量规模交付,公有云与私有云提供相同的API和功能,可以实现统一的多云管理。

除此之外,从商业角度看,混合云会省很多钱。“当企业规模渐大,混合云一年能减少40%的开销。这是净利润,非常高。”陈维广介绍。同时,快速扩张期的企业可能更关心速度,但当业务规模上来,且日趋稳定后,公司就开始关心治理、数据安全及运营安全。

在非独立的公有云上,所有的数据都可能被握在别人手上。比如,一个互联网公司还没做大时,他的数据可能不值钱。但如果业务体量上来了数据就很值钱,因为通过分析大量业务数据可以有很多便利。因此,数据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

商业运营的安全也很重要。“如果一家企业所有的命脉都放在非独立的公有云上,这家公司是安全的吗?我告诉你,是很不安全的。”陈维广认为。

“这几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太多创业型企业一路由小到大,一开始无所谓,但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包括云在内的所有运营安全都需要特别关注。这不仅仅是安全层面的,也是战略层面的。”

左右混合云竞争的核心壁垒

“云计算的未来一定是应用导向,而不是资源导向的。”黄允松和陈维广判断。

这几年,青云团队拜访了很多大小不等的公司,其实大家对云计算行业的虚机没兴趣,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业务应用。

很难想象,创始人会关心跑了什么样的操作系统,TCP/IP怎么配的?路由器防火墙上面过滤规则是什么?实际上,创始人只关心自己的商业应用。所以,和市场上很多资源导向型的云厂商不同,青云科技的核心始终是应用导向的商业模式。

在实现多云管理和调度的过程中,青云科技还基于Kubernetes开发了容器平台KubeSphere。通过本土化、统一交付界面、加入安全管理系统、对操作系统实现功能组件化,KubeSphere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易用的开发运维和管理服务。

目前,KubeSphere 作为 CNCF(中文名: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会员已有多个项目进入 CNCF Landscape,完全开源备受社区用户认可。KubeSphere现在完全硅谷模式,纯英文化运作,有全球各地的开发者加入KubeSphere社区来做贡献者。“开源就意味着更加中立,在上游资源层,可以开放给所有云厂商。在下游,可以和全球开发者/贡献者合作开发企业级应用。”陈维广介绍。

在资源调度方面,基于青云科技最初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构,KubeSphere调度规则默认为自动,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选用某一个云资源,但KubeSphere不会给用户反馈。“在KubeSphere的框架上,青云是不能做主观判断的,连客观判断都不能做,要把权利交给使用者,用户可以用任意一朵云。”陈维广介绍。

这样一来,把青云科技的KubeSphere往资源层上一架,在用户视野里,云资源就相对模糊了。不需要特别关注是腾讯云、阿里云还是青云、亚马逊云,用户看到的只有企业级应用程序。

“现在,市场上其他的公有云平台、私有云平台都还在聚焦资源层,青云科技就跑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差异化。”陈维广表示。因为青云科技过去9年多同时布局公有云和私有云,并经过大规模商业验证,所以能够完全聚焦在应用层,不用再在资源层花时间。

“一流公司卖服务,二流公司卖产品,而优秀的公司制定行业标准。”陈维广认为。

“青云科技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既是符合云计算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开创了更适应未来趋势的模式:以 KubeSphere 构建分布式容器层,支持多云的资源利用;同时也有iFCloud 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和 OpenPitrix 多云应用管理平台。最终给到用户的是应用程序(企业级),而不是单纯去做“云资源”的生意”。

如果把时间放长,看的更远一点,青云科技通过容器和服务构建了自己的壁垒,比很多同业者更早一步主导了行业未来的标准制定。

而截至目前,很多自称“云计算”的厂商其实没有青云科技的云系统产品。在陈维广看来,他们目前发力混合云都存在挑战。

“互联网巨头做云服务的关键既不是没钱,也不是技术上做不了。但云产品出生在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一家做信息基础设施的企业,二者的基因是完全不一样的。”陈维广表示,“一家企业的基因决定了这家企业的长板。”

TO B创业,10年起跳

很少有人知道,黄允松曾经历了几轮艰难。

回到2014年,在中国做云计算,还没有人不亏损。直到当年底,青云的业绩依然了了。当时,黄允松为了把第一个银行大客户拿下,几乎每天在深圳。“那时候他的压力非常大。”陈维广回忆。

这的确很冒险,银行本身的数据压力大,还不能出错,但是黄允松想赌一把。

陈维广回忆,“那时候黄允松跟我说,做银行大客户项目的想法很简单:只准成功,不能失败。连抖动都不能有,必须一击即中。”

毫无疑问,大客户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可我其实觉得没那么极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他就是一个毅力极强且好胜的人,他不会那么容易放弃。”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企业不接受云计算,极致追求稳定可靠的银行更是。陈维广作为最大的外部股东,建议并且鼓励黄允松先把大银行这样具备旗帜性效应的客户拿下来。

“如果他当时没有拿下这家银行大客户,现金流断掉了,我还是会再支持他的,因为技术产品的能力和市场需求都是真实存在的。”陈维广说。最终,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华润创业、光大银行、泰康保险等大客户都陆续把上云工程交给了青云科技。

谈到对黄允松的评价,陈维广说,“Richard身上求真的精神一直都在感染着我,他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质。”在初次见面时,黄允松就拿着他的代码给陈维广看,一条一条解释,怎么能做到稳定性99.99%。

“中国要成为强大的国家,一定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持。”陈维广强调。但真正踏实专注做技术的人很少,黄允松是少有能坚持的人,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人而不是挣快钱的人。

作为投资人,陈维广也见过很多不专注技术,只专注于把客户拿下的创始人。短期有可能成功,但长期来看对整个市场一定是不好的。“满足短期需求容易抓市场眼球,但要获取长期价值则意味着更多时间和更多投入。”他说。

在陈维广看来,To B创业是一件10年起跳的事情,不做10年没感觉。前几年,黄允松天天焦虑得不得了,因为他觉得这个行业太无情,再厉害的技术,两年就game over。但现在他没有以前焦虑了,因为他逐渐摸清楚了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9年走过来,黄允松慢慢摸清楚自己应该为这个市场提供什么。”

目前,在青云科技的蓝图中,混合云已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公有云+私有云”,也不局限于跨基础设施的混合,比如,“公有云+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而是在已经建立的混合云统一技术架构的基础上,继续对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做投入,打造覆盖“云、网、边、端”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架构混合云基础架构。

IoT时代到来,混合云市场的指数级增长才刚刚开始。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1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