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他们在70年代、90年代和10年代参加高考

6295
钛媒体 App 2021-06-08 11:16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7日,2021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1078万考生将赶赴考场,迎接人生路上的一次大考。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较之去年增加了7万人,再次达到历史最高值。

与此同时,全国共设考点7200余个、考场46.6万个(含2.6万个备用隔离考场),涉考工作人员140余万人,其中监考人员95万余人。

疫情全面爆发的第二年,教育部已会同公安部、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部署各地做好高考安全、考试防疫等各项工作。目前大部分省市都明确要求,参加高考的考生提前14天,也就是从5月24日起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

参加过高考的人,似乎没有多少对高考存在美好记忆的,但是我们偶尔也会感念,在赶考路上所挣扎过、喜悦过的瞬间。也许在多年以后,我们还是会梦回高考考场,被那些不会做的数学和英语题吓醒,还有那些累了趴在课桌平摊的书上睡一会儿,睡醒了继续埋头做题的时光。

如今,一线城市辗转奔波于各类培优班的“鸡娃”们,与自我调侃日渐躺平的“小镇做题家”,渐次相处在了同一时空下。我们总想发问,高考真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在这个就业难与创业潮并行的年代里,突然发现,我们很少再听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了。所以,高考到底还能改变什么?

这一次,钛媒体找到了三个在不同时期参加高考的人,试图从这三位普通人亲身经历的故事里,窥见高考之于人生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变迁。

1、70年代首届高考生:

只有高考才能走出那个村子

如果没有在1987年那年参加高考,张富春可能无法想象今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在那个年代,人口几乎没有流动性。当时,在没有身份证,工作证,或者学生证的情况下,个人是根本无法搭乘任何一个远途的交通工具。即便是出来了,想要住进招待所,还需要单位开具的介绍信,需要“正经理由”。户口和单位控制极其严格,更别提走出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自谋职业了。

在当时,信息也很闭塞,能够实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晶体管收音机。上山种地、采野菜,下河游泳、冬季滑爬犁,滚雪球,是张富春对于成长时期的最多记忆。

1977年,中国终于开始恢复高考,第一届考试主要针对的是“老三届”考生。次年,高考首次向应届生开放。张富春看到了一丝希望,当时在他的家乡所在地,高中的学制是2年,还在读高一的他,立马跳了一脚,抓住了这次机遇,报名参考。

不过也问题来了,物理中,重要的电磁学等未学到,化学呢,有机化学也没有看过,数学也是很多都没有接触过。只能是突击了,张富春临时抱佛脚,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的公式都背了个遍。结果令人惊喜,他拿下来382分,大大超过本科录取线280分。

现在看来,张富春无疑是聪明且幸运的。在大多数人还不懂高考是什么的时候,他提前一年拿到了阶层提升的入场券。是高考,让张富春从长白山走出来,顺利来到了北京,而后成功入职重点通信公司,赶上了改革开放以及信息产业繁荣的浪潮,还先后在加拿大和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

2002年2月25日,世界杯欢迎晚宴,韩国KTF公司副总裁迎接美国高通芯片公司创始人艾文·雅各布斯,中电通信公司张富春。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不过,他也有一些遗憾,在选择志愿学校的时候,他没有敢填报北大和清华。到了北京之后他发现,当时的分数也够了。不过,他还是在工作多年之后,在北京大学读了EMBA,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2、90年代高考故事:

复读三、五年的考生很常见

与张富春春风得意的高考经历相比,90年代初的考生李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眼镜是李伦的“高考魔咒”。每年考前,她必然要坏掉一幅眼镜。与坏掉的眼镜伴随而来的是,高考的坏运气。

1990年,第一次高考的时候,临考前,李伦的眼镜突然就坏,当时她心里有种不详的预感,落榜。第二年,用了一整年好好的眼镜,考前破损,落榜。到了第三次复习的时候,她干脆换了一幅碳素镜架,想着柔软不易损坏。不过,因为框大脸小,有时候复习起来无聊了,她就会捏一下。

一天夜自习,啪地一下,新眼镜又被捏坏了。当时她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完了,今年肯定又没戏了”。被“魔咒”困扰的她,果真又与录取分数线差8分,无缘高校梦。

第三次高考结束之后,李伦将自己的第一笔勤工俭学赚来的钱,做的第一件事,是去配了一副隐形眼镜,急切地想摆脱框架眼镜给自己带来的“坏运气魔咒”拜拜。2005年左右,她选择做了近视眼手术,彻底告别了眼镜带来的烦恼。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对于高考如此执着,不是没有理由的。李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母都是60年代的重点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极其优秀且要强。每年都是高考毕业班的老师,李伦既是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学生。

高考是家庭的期待,是父母的期盼,她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她就读的学校,是当地排名很靠前的学校,能读到高中的,几乎全数参加高考,走到最后的独木桥,即便是输了结果,也没有人肯输了气势的。

在那个年代里,每个人的成长,似乎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必须要上大学,靠读书改变命运,否则就只能去工厂当工人。当时,她的同学中,复读一年的不算什么新鲜事,有的复读了三年,甚至有五年,都试图通过读书这件事,从小城市走出去,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家人的命运。

妈妈是班主任,老师是父母的好朋友,这让她战战兢兢,不敢在课堂上犯任何错误,否则分分钟被家长知晓,而在封闭的教育体系内,父母之间之于下一代的攀比心理,各家小孩时常被拿来做比较。

这些都无疑给了当时正懵懂青春的李伦巨大的压力,以及很多的埋伏在心底的伤害。冥冥之中,坏了第三幅眼镜之后,李伦决定放弃与命运死磕,没有再走统招的院校这条路,而是选择了本地一所成人院校。

三年青春时光,执着高考,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时隔多年,这成为她的人生遗憾。不过,她凭借意志力,在业余工作和学习中自我补习了很多功课,进入了品牌公关行业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职业上取得了人生圆满。

有趣的是,当李伦在替自己的女儿选择人生道路时,她和家人最终没有选择参加国内高考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国际学校,在2018年选择出国读书,与自己的经历有一定关系。如今,女儿的快乐成长让她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3、千禧年代艺考生:

早于同龄人找到人生坐标

2014年,华楠参加高考了,以艺术生的身份。

作为万千“艺考生”中的一员,华楠坦言,有自己喜欢艺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形势所迫。初三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正在为上高中发愁的时候,华楠看到了一个报纸上的招生广告,招生政策中提到,可以通过艺术考试的方式降分录取。

华楠心里琢磨了一下,自己从小就在在播音主持方面有天赋,何不一试呢?于是通过简短的训练,她如愿进入了这所高中,而后三年的时间里,便头也不回地选择了这条路,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作为艺考生,华楠最难忘的,同所有艺术生一样,是在冬天奔赴各地参加艺考的日子。当时她还年纪尚小,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东北。她始终记得,自己独自拖着行李箱,穿着笨重的保暖衣物,带着一堆考试器材,在那个隆冬寒风里,奔赴全国各地参加考试的画面。

2014年,17岁的华楠在艺考考场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华楠依旧感到一些委屈。北到吉林长春,南到浙江杭州,还有大神云集的北京,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旅途辗转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应试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最后,在省统考的时候,因为换了地方,水土不服,她没有能扛住,生病了,这直接就影响到了第二天的发挥。在主场作战失利,这成为了她在艺考过程中一个最为遗憾的事情。

有人说,艺考生其实是走了高考的捷径。华楠对此也表示理解,毕竟进入同一所学校,艺考生可以比文化文化考生少则低50分,多则低一两百分。不过华楠也认为,虽然说文化成绩相对来说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学校和专业对艺术课要求还是蛮高的,大家同样也是经过选拔后才被录取的。

初入社会参加工作两年,华楠至今觉得她是幸运的。因为艺术生很早就要确认专业方向,也某种程度上,很早就要开始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找到她热爱,并且有天赋的事情。从初三到现在,一条路走到底,10多年过去了,她没有从这个路上半途而废去改行,也算是对得住最初的那个梦想了。

工薪家庭的背景的华楠,很认可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路径。即便是学艺术是一件比较“烧钱”的事情,但这让成绩普通的华楠,终于考入了一所重点院校,并且在这个学校里,她遇见了更多优秀的人,更广阔的世界,毕业的时候,从家乡来到北京,成为了媒体人,实现了小时候对自己做出的承诺。(本文首发钛媒体APP,采访、撰文|李程程)

扫描二维码观看《三代人的高考故事》直播回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