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9日,2021全国数字生态创新大赛总决赛暨全国数字生态创新发展峰会在遂昌县仙侠湖会展中心开幕。在浙江省科技厅副书记、副厅长孙旭东,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邦和,遂昌县委书记张壮雄等政府领导和阿里云智能总裁、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张建锋,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市场营销与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刘湘雯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项目创业者代表等五百余位嘉宾的见证下,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研究院院长肖利华重磅发布《县域数字生态创新趋势展望》报告。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研究院院长肖利华
报告指出,借助数字新基建打造“新时空”,县域数字生态加速构建,并揭示了数字技术加速下沉全面赋能县域经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重构县域生产要素、数字化加持下县域生态价值逐步释放等九大趋势。
以下是报告全文。
导语
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也是新时期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核心载体。2019年,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接近60%,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35% (赛迪顾问,《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新历史时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县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除了少数靠近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强县外,我国大部分县域受限于人才、产业基础等,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产业规模和行业应用相对滞后,制约了县域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经济迭代。
在数字乡村等战略的指引下,数字技术的勃兴及深度应用将为县域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传统产业集群转型的主阵地,将以数字化为关键引擎,呈现要素升级、模式创新、治理优化等县域数字生态3个维度的9大趋势。
01 要素升级,激发县域数字发展新动力
随着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和数字技术的“下沉”,我国县域将逐步提升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县域生态价值转化,推动要素市场、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重组,形成县域数字发展新动力。
趋势一:
数字技术加速下沉全面赋能县域经济
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加速下沉,与县域农林牧渔、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品制造、休闲旅游等产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赋能县域经济。
农业生产领域,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计算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逐步深化应用,对土壤、气象等环境和育苗、耕种等作业过程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从而实现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作物长势监测等,生成农事任务规划、农资使用规划、农业种植计划管理等,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过程的数智化控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当前以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为主,数字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成果的推广采纳难度相对较大。随着农业农村的改革的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涌现,数字农业也将迎来长足发展。
制造业领域,随着数字新基建加快向县域的延伸和覆盖,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将逐步在县域相关制造场景应用,推动精细化管理以及效率提升。5G时代的到来也将为工业物联网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供、研、产、销、服务的全流程智能。但当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仍处于初期,行业内预计2025年-2030年才会进入全面互联以及自主智能阶段,因此5G在工业内的规模应用特别是在县域制造场景的应用仍需要较长时间。
服务业领域,以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为主的数字技术,将加速应用在文字、影音、实际场景的跨媒体融合,推动虚拟现实视听娱乐、沉浸式影视游戏等在县域旅游、文化领域全面渗透和应用,并加速推进县域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的快速发展。
趋势二: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重构县域生产要素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够高效链接比特构成的信息世界与原子构成的物理世界,从而激发和催生出相应的能力提升、行业转型及领域变革。新基建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加快县域生产要素重构,重塑县域经济竞争优势。
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构筑起县域实时信息连接、数据处理及跨域协同能力,远距离高效协同办公、网上购物、线上娱乐、远程教育和医疗等更为顺畅,一定程度上减弱物理世界的区位重要性,提升部分区位较为偏远但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符号鲜明的县域和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成为本地化人才的“发展驿站”以及外部城市中高端人才开展培训学习、封闭式开发等活动的“间歇式聚合点”,从而构成县域对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反向吸引。
另一方面,随着新基建带来数字技术的下沉应用,将推动县域层面生态数据、农业数据、特色产业集群数据、休闲旅游观光数据及其他资源要素等海量数据的汇聚、挖掘、分析,实现市场化的开发应用,形成独特的县域数据经济价值。并提升县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效率,促进县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高阶跃升。疫情期间,4G/5G 和光纤网络的平稳运行就为“县长+直播+农产品销售”的消费新模式提供了重要保障 。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县域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交互、联动、融合,能够激发出新的潜力。如数字技术对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土地条件进行量化表达和高效开发,能够有效提升区块土地的价值;数字农业相关技术及应用程序的开发、普及和推广,将逐步培育起一批掌握手机等“新农具”、数据等“新农资”的新型职业农民;而直播、电商等渠道的发展,也使县域劳动力素质加速提升,踊跃创新县域经济的模式、路径。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经形成5425个淘宝村、1756个淘宝镇及一批直播村、自媒体村等,他们正是县域对数字经济时代脉搏准确把握的产物,也将激活新时期县域的要素活力和经济潜力。
图1 2020年我国交易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淘宝镇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趋势三:
数字化加持下县域生态价值逐步释放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的核心财富,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县域经济未来潜力释放的关键。数字化的绿水青山,将成为真材实料的“金山银山”: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助力县域生态资源登记、溯源,生态价值衡量、评估和交易。
当前,在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的过程中仍存在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益不落实等问题,削弱了自然资源作为商品的完整属性,从而影响到资源资本化的进程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对县域土壤、森林、空气、水等环境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分析,构建基于区域公共品牌的产地生态优品,并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生态产品的质量追溯机制,实现生态产品的量化表达、核算审计和动态评估,助力生态资源能够以价值形式、产品形态参与市场配置,实现生态价值的合理转换,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如丽水市就立足山清水秀的自然本底,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让生态有了可以量化的经济价值,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丽水模式”。
在碳中和共识下,生态区县的林业碳汇也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生态环境较为优良的县域可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与发达城市共同探索跨区域碳汇交易合作机制,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和发挥。而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数字技术将助力碳账户记录、碳资产登记交易和拍卖,深度赋能县域碳市场交易,助力区域绿色发展新范式构建。
在消费升级的整体推动下,智慧农业、家庭农场、休闲观光、体验经济等呈现爆发式增长,将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打造县域乡村低碳产业体系。
02 模式创新,开启县域数字经济新引擎
目前我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各县域逐步依托特色产业,发挥特色优势,抓住数字化带来的产业转型及产业融合趋势,加速模式创新,构建产供销协同的农业数字生态链、推动特色集群数字化、加速产业融合式创新,开启数字经济新引擎。
趋势四:
产供销协同的农业数字生态链逐步形成
农产品上行“触网”是县域乡村参与数字经济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以此为牵引,带动了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逐步形成上游以技术设备为基础,以数据算法为支撑的数字农业生产,中游区块链溯源、AI品质分级、全域物流支撑、普惠金融支持的数字服务体系,下游全渠道产销对接、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的产供销协同的新时代县域数字农业生态链。推动县域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向 “知天而作”迈进。
生产端,随着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的兴起,农业“工厂化”“园区化”趋势突出,为县域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已建成29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27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和基地将逐步实现通过数字化抓源头,将选种、育种、育苗等农业大数据入库上云,通过对土壤环境等的数字化系统监测和指导,在灌溉、施肥、质保、园艺管理等方面形成标准化的农事管理。
图2 2020年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市分布 数据来源:国研网-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
物流端,从农田到餐桌,要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最重要环节是在采后一段时间的保鲜,即农产品物流最难的是“最先一公里”。目前,美国农产品采后预冷率达到60%-80%,但中国只有5%左右。农产品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覆盖率低,存在突出短板,导致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达20%至30%,是发达国家的5至8倍。随着各市场主体加大对“产地仓”和“销地仓”及县域数字化物流配送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农产品将实现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的高效流通。同时,数字化产地仓通过智能化分选,有利于产品运输精细化管理。
销售端,“平台+网店+直播”逐步成为数字农业生态链的“标配”,农村电商本地化将进一步夯实。随着5G的加快落地,VR/AR技术的加快推广,“数字化农业体验经济”也将落地开花,电子商务1.0时代,从农民的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是“一屏之隔”,而数字县域时代,隔在中间的“屏”进一步消融,消费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生产数据化及商品溯源等也将助力县域公共品牌打造,提升区域农产品的附加值。
图3 2020年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国研网-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
趋势五:
产业融合式创新驱动县域经济价值再造
数字化进一步打破行业边界,推动产业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产业融合式创新发展,将成为县域经济价值再造的重要驱动力。
“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数字化赋能下,农业与二三产的融合场景和业态进一步丰富。从功能拓展看,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催生出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产业业态。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等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催生了工厂化、立体化的数字农业园及教育农园的兴起。从链条拓展看,农业加快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六次产业”发展,催生中央厨房、农商直供、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型业态。
“新型智造”与新消费新创意的互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相互渗透,体验与消费同频互动。县域传统制造与新创意、新消费、新技术融合,将迸发出强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创意叠加、主题赋能、互动娱乐、生产制作体验等,让县域制造商品的触达性得以大幅提升,用户开始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去;通过打造智造空间、时尚市集、众创空间等的新载体形式、新消费空间,推动“智造+创意+文化”的融合,将逐步强化县域特色制造IP,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向服务的双向延展与融合。
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商文旅体融合。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推动县域旅游与文化、商业、体育等的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创造更多县域新消费增长极。其中,消费端,用数字科技连接文旅在线端、串联各类服务,为消费者打造全链路美好体验;供给端,用数字科技夯实文旅融合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据线上线下沉淀。旅游全流程打造上,数字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全面融合赋能。游前,县域可联合相关影视制作、赛事策划等传播当地IP,形成基于旅游IP的产业链;游中,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将成为重要趋势,带给游客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游后,则通过提供特色创意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粘性。
趋势六:
基于特色集群数字化的产业新地标加速涌现
典型县域经济以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为特征,在数字化牵引下,县域产业集群的升级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对特定领域深度占有的数字“产业地标”。
县域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蝶变”。县域工业经济占据我国工业半壁江山,高峰时期全球20%的运动鞋产自晋江;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30%;全球超过60%的圣诞商品均来自义乌。县域通过“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专业化制造,成为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但随着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呈现向下回落态势。在新发展格局和新产业趋势下,部分县域经济已经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集群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如广东省已经启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打造飞龙工业互联网,通过打通品牌、生产、加工、物料供应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生产和与数据对接。
面向未来,打造数字化“产业公地”将成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谋求转型的重要路径。如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共享制造中心、公共物流仓库和直播电商基地等新型数字化集群共性基础设施,构建区县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在线协同云工作、云采购、协同制造等服务,实现消费大数据引领产品研发设计、渠道协同提升供应链管理等。
特色数字产业IP打造。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落地应用,县域将逐步利用本地独特的区位条件、生态和文化资源、基础优势产业资源等,围绕某一特定细分产业,打造数字产业IP,在细分市场中建立认知,争夺市场话语权。如德清立足于地理信息产业,打造从芯片研发、装备制造到数据生产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成为地理信息产业最密集的地方。而太仓天镜湖则抓住背靠上海都市圈但又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聚焦电竞产业,围绕游戏开发、游戏节目录制、竞技游戏职业战队联赛运营与视频直播等打造电子竞技产业生态集聚区。打造符号化、特色化的数字产业IP已经成为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趋势七:
区域一体化催生县域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数字经济的前半程,依赖于高端人才、资本等要素,呈现大城市集聚特征。随着数字经济产业分工细化和链条延展、新基建的全面覆盖和普及,大城市周边的县域及乡村,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将逐步切入城市群数字经济产业分工网络,从“承接溢出”逐步向“营造协同”推进,与中心城市形成密切分工协作的数字经济共同体,挖掘县域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前庭后院”模式。城市群内县域,可借力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优势,基于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切入相关产业环节。如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轻型研发中心、移动分时办公,即中心城市高端人才在最好的季节、在最集中的时段,进行飞行集会式研发,带动当地创新生态;或依托本地劳动力资源,打造智能服务中心,数据整理、标注、清洗,图像数字化处理等技术门槛较低的信息技术外包(ITO)服务集群;或围绕数字经济教育培训、产业孵化、会议赛事等,搭建起区域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技能提升和企业服务的产教融合平台;或依托区域产业基础,重点引进传感器、智能硬件等企业打造信息制造产业集群。总体形成核心城市专注研发设计,县域承接“数据+软件”外包及硬件生产制造的错位发展格局。
当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内容创作、线上教育、服务咨询等“数字部落”、“数字游民”人群,贴近中心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对此类新型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前产后用”模式。针对数字产业基础相对较弱的县域,可率先以政用引导民用,依托新基建形成的能力支撑,挖掘数字产业的场景应用,开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数字文旅、县域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试点示范,进而引导和促进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针对数字下沉市场,完善基础物流设施,培育本地电商及生活服务类产业,助力产业链条相关细分领域如电商培训、MCN机构等的发展。
03 治理优化,绘就县域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字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数字乡村的加快建设,数字化治理将深入县域基层,加快推动县乡村公共服务迈向一体化、协同化,县域经济决策迈向科学化、智能化。
趋势八:
县乡村政务服务迈向一体化、协同化
近年来,我国县域陆续开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与数字治理探索,《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25.4%,县域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乡村将加速县域的信息化和数字治理进程,构建互联互通、协同一体的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
组织在线化奠定县域数字治理基础。依托政务云、乡村钉等新型互联网组织体系,将县相关组织、主体与居民以组织架构的形式从线下搬到线上。基于此,进一步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基层治理的“微循环”,逐步完善居民单元通讯录、信息发布与查询、便民生活、农技服务等应用,优化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
县乡村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和跨部门是县域数字治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纵向推动从村到乡到县的协同,横向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建立起协同高效、上下联动的县域政务流程,从而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民生治理“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证通行”。
政务服务乡民互动。在线双向互动、多元协同治理已经成为县域数字治理的重要方向,基层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便捷沟通、交流互动,有利于基层治理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设置数字模块化的民情反馈、书记信箱、村民群等畅通民意,推动乡村治理公开、公正、透明,推动全民参与共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激励导向的乡村信用积分制度,让信用成为资产,积分场景与政务、医疗、教育、金融、人社打通,构筑信用生态,有利于调动村民参与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趋势九:
县域经济决策迈向科学化、智能化
数字技术让县域的产业盘点、产业分析和趋势预判等具备了更加扎实的现实基础,而产业数据智能中枢将成为县域经济决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通过关键数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融合打通,推动多部门协同,使县域经济决策迈向科学化、智能化。
数据智能下的县域经济“一盘棋”谋划。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让全县各项经济运行数据“说话”,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现状、产业布局、产业链结构、企业分布及经营状况,实现产业经济数据融合和多维展示,协助政府多维度、全视角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客观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合作招商、经济治理决策,实现有据可依地精准施政。
“数字乡村一张图”的乡村“智治”新模式。综合利用地理信息、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乡村的生态数据、农业生产数据、农产品流通贸易数据、电商数据、文旅数据等,以可视化大屏的“一张图”形式进行数字农业监测、农产品电商洞察、文旅分析等,实时把握市场动态,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变化,推动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等的综合治理。
结语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在县域的加快落地,城乡数字鸿沟的逐步缩小,数字化将赋能县域生产要素全面升级,数字创新将逐步成为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数字生态的逐步完善,将成为县域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县域,将绘就一幅乡村振兴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