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作者丨郝泽宇,编辑丨李芊雪
摆脱冰箱之后,《拜托了冰箱》的豆瓣评分出现大断层,一档已经走过六个年头的生活观察类慢综艺,如今不得不面对它的七年之痒。
(截至发稿前,《拜托了冰箱》第七季豆瓣评分3.7分,在此之前,该系列的平均分为7.35)
争议来自节目模式和嘉宾。《拜托了冰箱》以往的重头戏:“开箱环节”被严重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在三层室内空间展开的多个游戏环节;新加入的常驻嘉宾不仅未能凸显各自在节目中的价值,反而因为语言不通、侮辱女性的劣迹史等问题成为众矢之的。
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回到综N代的改版话题,当《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快综在近两年的改版之路中逐渐找到新方向时,在无数聚光灯的照射下,以《拜托了冰箱》为代表的慢综艺还能给出自己的创新之法吗?
早在《拜托了冰箱》节目组发布物料信息时,“颠覆式升级”一词就已经透露出大改版的迹象。美食、访谈让位于社交、轰趴等“年轻人最潮最in的生活方式”,高卿尘、刘彰、陈梓铭等选秀新人被邀请成为常驻嘉宾。
但直至首播之前,熟悉节目的观众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改版意味着什么。
在新一季的播出内容中,访谈、美食,节目的两大核心环节几乎没有了存在感。
飞行嘉宾带有生活气息的冰箱被赞助商的冰箱所取代,其内食材则通过游戏盲盒的方式获取。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冰箱外型、装饰、内部食材来讲故事的访谈内容不见踪迹,这对于六年以来靠“美食+访谈“聚拢一大批重视受众的节目组而言,无异于一场冒险。
倘若轰趴效果尚可,或许节目组还不会受到如此多的争议,但事实证明,在万物皆可游戏的综艺节目里,不透过游戏去把握深度话题、文化内核,观众是不买账的。
在第一期节目里,三场争夺食材的游戏:
健身单车、说数字、捉迷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长,在一阵嘻嘻哈哈后,赢家获得美味奖励,输家则在违背规则的情况下点了外卖(按照节目组设计,输家需要自己烹饪食物)。
很难想象,一档坚持六年间不断邀请庞大厨师阵容的美食节目,在新一季里不仅大幅缩减厨艺展示环节,甚至点上了外卖。
以上种种,或许还可以归结为综N代改版中的试错成本,但嘉宾挑选的失误则成为压垮节目品牌形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播出信息显示,高卿尘、刘彰、陈梓铭分别来自选秀节目《创造营2021》和《国风美少年》。引入流量爱豆并不稀奇,第六季节目新加入的明星小鲜厨就是一种尝试,其中的董岩磊、铭亮林渝植同样来自选秀节目,这或许体现了从第六季就开始接手制作人一职的王鑫璇所希望探索的新玩法。
但相比上季,轰趴季的年轻嘉宾显然未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过多的常驻嘉宾分散了飞行嘉宾赵丽颖的话题聚焦度,当网友纷纷盛赞吴磊在节目中照顾赵丽颖的时候,节目在嘉宾配置上的问题其实已经暴露出来。
(在《拜托了冰箱》轰趴季的豆瓣评分中,差评占比高达60%)
另一方面,新常驻嘉宾的选取也值得商榷。高卿尘来自泰国,尽管其在《创造营2021》中能够完成基本的中文对话,但到了《拜托了冰箱》里,却不得不“聘请”王嘉尔作为其中文翻译。
能否在接下来的节目中理解具有中国语境的美食文化和生活观念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如果整季节目都需要王嘉尔不断转述嘉宾之间的对话,那么观众不仅要“拜托轰趴”,还要“拜托”。
最致命的问题或许来自刘彰。从豆瓣网友的评分来看,节目的问题集中在改版面目全非、高卿尘语言不通以及节目组邀请劣迹艺人上。最后一个问题直接指向刘彰。因为被网友扒出不尊重女性的黑历史,刘彰此前已经在代言茶里王一事上翻车,“女人越重,地位越轻,胖子只有胃,没有未来”充满男性凝视的味道。
节目内容失去灵魂,嘉宾阵容引来非议,当《拜托了冰箱》逐渐摆脱冰箱,它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吗?
根据《拜托了冰箱》七季以来发布的官方信息,改变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
比如不断调整的节目slogan,从“全世界的美食都在你的冰箱里”,到“打开冰箱,料理生活”,再到“做饭是我们热爱生活的方式”,冰箱这一物体的象征意义逐渐从美食延伸到生活、热爱等具有人文情怀和情感共鸣的关键词;
比如节目节奏,最早的厨师阵容只需要进行1V1比拼,在15分钟内呈现创意美食。但从第四季开始,原先的个人战变为嘉宾带队的3v3团战;
无论何种,改版后的内容总是围绕冰箱展开,其节目评分也仅限于小幅度内的起伏。而一旦脱离这一核心理念,由内容向流量倾斜,创作方就不得不面对开播即垮的负面反馈。
从《拜托了冰箱》看近些年不断出现爆款的慢综艺,改版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一方面,综N代要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就必须要通过形式、内容的创新向资本讲新故事,比如《拜托了冰箱》就专门在物料投放中提及了节目的商业增值,“以美食为切入口,覆盖吃穿行。游购娱的全线生活方式的沉浸式营销……”。
另一方面,面对台网两端迅速增长的综艺数量和日趋同质化的节目内容,节目创作者不得不更新手段和理念,满足年轻受众的更高期待。
以《向往的生活》为例,尽管缺少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但节目组仍努力在每一季融入新鲜元素,比如兑换食物的标准就参考了不同地域下的农耕场景。也因此,尽管“干活-吃饭-聊人生”已经成为每季常在的流程,但种水稻、摘菠萝、植树甚至逛仓库等不同内容都让这档节目保持了一定的新鲜度和创作张力。
上述情况表明,手握爆款慢综IP的创作者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地吃“老本”,只要节目有播出下一季的机会和计划,就必须把改版、创新纳入创作考量中来,也就不得不面临改版存在的风险。
细数大多数迈入系列化的慢综艺,“以快带慢”成为新选择。
所谓“以快带慢”指的是慢综艺有意识地加快节奏或是借鉴快综艺的玩法。比赛机制是慢综艺常见的一种改版手段,除《拜托了冰箱》中厨艺比拼的赛制升级,《亲爱的客栈》第三季直接表明要打破慢综艺的模式,转型为反映现实的职场综艺,具体来说,嘉宾需要完成个人创收的KPI,否则将面临淘汰危机。
另一种“加速”趋势是聚焦矛盾。《中餐厅》第三季的“明言明语”,《花儿与少年》第二季的“互怼大戏”都曾帮助节目迅速出圈,收获热度。骨朵数据显示,《中餐厅》第三季累计播放量达到19.6亿,其中“黄晓明回应明学”“王俊凯杨紫模仿黄晓明”等全网热搜多达103次,而《花儿与少年》第二季的播放量(12.1亿)则是第一季的十余倍(9335万)。
需要注意的是,《中餐厅》希望通过明星经营传递中华美食文化,《花儿与少年》第二季定位于“人文”,但节目实际播出情况表明,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嘉宾矛盾的陪衬。
以上种种,通过“以快带慢”的方式改版综艺,最终的结果是“越快越慢”,《拜托了冰箱》轰趴季的改版争议意味着节目组需要用更长时间填补内容与需求之间的代沟;继“明学”之后,开启长江之旅的《中餐厅》第四季正在缓慢恢复上一季跌落的口碑,黄晓明本人也没有足够的“好感资本”去支撑他继续维持霸道总裁的人设;而《花儿与少年》则已停播。
固然,流量、IP、爆点是带动综艺话题度和播放量的催化剂,但对于一档希望延续品牌,保持口碑的节目而言,寻找并坚守自身的文化内核更关键。
“我们一直在研究可综艺化的垂直品类。当一个内容产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核,便有了大众认同,它的生命力会变得非常强大。”《奇遇人生》制片人白洪羽的话或许能给所有慢综艺的创作者一个启发。
《奇遇人生》以“纪录片+真人秀”的形式开启嘉宾的探索之旅,与其他旅行类节目所不同的是,明星的旅行没有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综艺表演,而是紧扣“人生奇遇”这一主题,在时间无痕与岁月有痕、山川无垠与个体局限的强烈反差之中迸发真实情绪。
徐熙娣在拜访非洲象孤儿院时当场撞见了生灵被肆意杀害、曝尸草原的场景,无需多言,镜头已经传递出“保护生灵”的责任观;窦骁反复尝试登顶查亚峰而不得的情绪特写,缓慢而有力地道出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法;诸如此类的节目特质,让旅行背后的人文情怀进一步凸显。
事实上,具有文化内核的综艺节目完全可以从自身的文化定位出发,去探讨创新的边界和尺度。以“访谈+朗读+轻解析”为主要模式的《朗读者》就对每一季进行了规模不小的调整和升级,第二季加入了朗读难度更大的文言文、书信等体裁,并解锁多人朗读、多地朗读的新模式、新场景;第三季不仅搭建起“一平米”的朗读亭,让文本的解读权回归大众,还走出“一万公里”,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聆听朗读的声音,寻找朗读的力量。
回到用冰箱打开生活的《拜托了冰箱》,一方面,冰箱本身是承载时间和空间场景的重要载体,从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到早中晚三餐,冰箱被中国人赋予了不同场景下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对于生活节奏更快,饮食观念更加不同的Z世代而言,冰箱中的食材显然拥有讲述更多潮流故事、个性价值和新消费品牌的潜力。
换言之,从冰箱出发,节目组同样可以拓展嘉宾类型的边界、探讨话题的边界以及冰箱自带的消费价值。以此关照更多面临改版、创新问题的慢综艺,不妨以余光中在《逍遥游》中的一句话来思考更多:“科学向太空看,看人类的未来,看月球的新殖民地,看地球人与火星人不可思议的星际战争。我向太空看,看人类的过去,看占星学与天宫图,祭司的梦,酋长的迷信。”
对于“坐而论道”的慢综艺来说,想要聊得更久,聊得出彩,总须从过去的文化基因中发掘故事,释放情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