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钱皓频道,作者 | 田箫,编辑 | 安吉拉
一连串打得整个市场都措手不及的“巴掌”之后,中概股的“甜枣”来了。
据悉,为配合国家反垄断政策的落地,阿里巴巴和腾讯终于握手言和,双方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以便两家业务能够互联互通。
两大巨头的“世纪联姻”不仅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流动机会,让用户获得操作体验上的实质性便利,也将改变整个国内互联网产业生态。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破冰开始,阿里腾讯这两大流量池的活水将急速涌入国内市场,身处于被反垄断拉平的市场红利之中,新的流量和竞争将进一步盘活国内经济市场,国内资本市场的未来太值得赋予更多想象。
即使该消息还未获两家企业官方证实,但市场已经立刻做出积极反应,7月14美股早盘中概股全面高开。而就在不久之前,滴滴、满帮、Boss直聘等公司前脚刚赴美上市,后脚立刻接连遭受严格的网络安全审查,一时间,不少企业都纷纷停下紧锣密鼓的IPO计划,中国企业的上市之路在跌宕起伏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边是骤然降温的的赴美之路,一边未来可期的国内市场,面对经济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中企该如何“站队”?纵观2021上半年中企IPO情况,市场或许早已给出了答案。
33只新股,融资90.5亿美元,新股数量增长106%,融资额增长213%,平均融资额增加50%。尽管中美双方的监管风暴早已风雨欲来,从大幅增长的数据上看,整个202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还是在接二连三地涌进美股市场。
刚从疫情打击中缓了口气,又面临着风险未卜的国际局势,中企为何还是为了赴美上市挤破了头?
从需求端看,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各种细分赛道新兴玩家层出不穷,资本的融资热情也随之水涨船高。
上半年中企赴美上市的企业中,融资额前五大新股多集中于消费零售和TMT行业,如雾芯科技、图森未来、涂鸦智能等企业,无一不是对融资需求迫切的企业。对于本身就觊觎海外市场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容量更大、流动更强的美国资本市场自然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国内新经济行业在增长期多采取亏损换规模的“流量打法”,不少企业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盈利情况也不甚理想,无法满足港股或A股更为严苛的上市条件,只能转向投入美股怀抱。
从供给端看,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猛打“强心剂”,大量资金涌进二级市场,既然“钱管够”,又哪有不趁机“薅”一把羊毛的道理。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复苏明显,美国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和长期维持的量化宽松政策,正向资本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美元的“大水漫灌”推动了人民币计价资产在全球吸引力明显增强,中概股由此成为成为海外资金新的引力场。
然而,赴美热潮的背后却是中概股在美股市场中越发尴尬的地位,上半年不少中企在美股市场都表现低迷,每日优鲜、奈雪的茶等明星新股甚至首日破发,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态度明显谨慎起来。
外部原因在于,中概股的故事,美国投资者不爱听了。此前,部分中企因财务数据不透明在美股市场接连
“暴雷”,导致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信任度下降,连锁反应之下,中概股在美股市场中遭到了更苛刻的审视。
内部原因则在于,国内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趋势明显,不少IPO惨遭“见光死”。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对新经济模式的认可,加上由于前几年大量资金涌入一级市场,不少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经获得大量风投,动辄爆炒出极高估值,在很多领域中国创业企业的估值水平远高于国外同类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估值泡沫还在酝酿之中,二级市场上新股破发的“惨状”必然屡见不鲜。
数据看似火爆,但赴美上市企业的激增,或许只是中企崛起大背景下的正常现象。事实上,在中企赴美上市被迫“刹车”之前,中概股就已经掀起了回归潮。
即使新股数量下降22%,但2021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总额还是上涨138%,这全要拜中企第二上市和不同股权架构新股上市所赐。快手科技、京东物流、百度集团三大巨头上半年回归港股之后直接大幅推高港股融资规模,香港新股市场中96%的融资总额都来自于内地企业。
中概股回港热潮的理由也十分清晰,首先是估值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美股市场对中国公司不甚了解,中概股估值向来并不尽如人意。既然美国人不买帐了,那么回到更接近本土市场的港股,市场或许将给予企业更高的期待。其次是制度便利,随着科创板股票正式纳入沪港通,恒生指数成分股调整,简化海外发行人在香港上市制度探索不断推进,系列政策改革铺平了中概股回港的道路,也释放出了明显的欢迎信号,使得中企自然乐得在动荡的国际关系之中回港为自身“留好退路”。最后是大厂带起来的聚集效应,百度、哔哩哔哩、携程等互联网巨头先后回港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明显的回归红利让市场有目共睹,只需找准合适时期,中概股回流是大势所趋。
除此之外,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国内资本市场也“硬气”起来了。受惠于相关政策制度与经济环境也逐步走向规范,投资热度随之年年攀升,选择国内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
2021上半年国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数量大幅增加109%,融资额上涨51%,100%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100倍以上。在融资额排行上,上交所已经超越伦交所,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市场。
显然,一大波企业和投资者正在跑步进场。国内资本市场自身也不断跟随风向进行自我调整,如上交所对行业信息披露加强规范,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等系列政策,都从本质上优化了国内资本环境,进一步将市场推到举棋不定的投资人和嗷嗷待哺的企业跟前。
据报道,Keep、喜马拉雅、零氪科技等公司近期都取消了赴美IPO的计划,网络安全审查风暴仍在继续,海外上市就此将跌入冰点?实则不然。监管风暴之后,中企赴美上市之路必然将更加谨慎,但中美金融脱钩显然很不现实,赴美上市的热度长期看来并不一定大幅降低。
首先,并不是所有中概股都能满足回归要求。对于已在美国上市的中企而言,回归港股或A股的条件都十分严格,退市或二次上市的资金支出不说,光是时间成本都让不少中企耗不起。即使选择了二次上市,也不意味着完全退出美股,中概股仍会在美股市场中占据一定分量。其次,对于有出海需求的中企而言,成熟的海外金融市场无法白白放弃,在确保合规的情况下,中企赴美上市不会停摆。
必须要承认的是,美股市场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开放、监管力度最大的资本市场,对所有企业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吸引力。环球时报也明确表态,推动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合作,让企业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中国政府从来没有禁止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值得格外重视,但绝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企出海的方向与道路。
对国内市场而言此次监管风暴势必将倒逼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联姻越来越紧密,两地将携手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片新的热土。一方面,港股仍然是中国企业出海融资的最佳跳板在暂未停歇的风暴之中,港交所或将“渔翁得利”。A股对上市企业的资质要求严格程度超过港交所,若为规避风险而不得不在A股和港股二选一的情况下,港交所是中企上市的最佳目的地。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不断经历多样改善并逐步调整布局互联互通的两地市场形成新的生态圈之后,会否成为新的资本“聚宝盆”?这样的未来值得想象。随着科创板股被纳入沪深通股票范围,两地市场投资渠道逐步打通,对内地资本市场而言,其新股发行数量或将迎来进一步增长,内地股市自身体量将得到大幅提升,对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港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得到提升,其投资生态也将日趋完善。无论如何,两地在对接国际金融市场上,都将得到新的突破发展。
创业者敲响钟声,股东、员工身价翻倍上升,这样的场景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目前来看,中企转向拥抱“内循环”是大势所趋,但无论如何,中企在国际市场中的崛起之势有目共睹,波澜壮阔的资本市场之中,一艘艘大船必然将继续迎难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