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我,做VC,到大学抢教授

6396
投资界 2021-08-19 16:57 抢发第一评

今天,又一位教授被VC投了。

投资界8月19日获悉,自动驾驶公司飞步科技官宣了一笔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同创伟业、德屹资本。3个月前,这家公司刚刚拿下数亿元B轮融资,达晨财智、德屹资本、浙大友创、招商致远等一众VC出手。大家出手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创业公司,很大程度是看好背后的掌舵者浙江大学教授何晓飞

这只是VC投教授的一缕缩影。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创办了思谋科技,成为崛起速度最快的独角兽之一,IDG资本、真格基金联想创投基石资本、红杉中国、松禾资本等一众知名VC都来了。此外,迦智科技创始人熊蓉教授、灵汐科技核心创始人施路平教授、裴京教授、张悠慧教授、华卓精科掌舵者朱煜……教授创业者的阵容愈发壮大,更别提李泽湘、施一公两位教授创业“鼻祖”。

中国创投圈罕见的一幕正在发生:VC开始到各大高校“抢”教授。甚至有早期投资机构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各个方向。这背后,是中国硬科技创业正迎来黄金时代。知名VC机构甚至报销学费让合伙人再到高校进修,为的是能跟教授等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打成一片。以往“清贫”形象的技术科研群体,正迎来技术造富的时代。

最快独角兽,教授创业火了

VC排队争抢

眼下,教授成了VC圈的“流量担当”。

这两年最火莫过于思谋科技背后的贾佳亚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阶段由香港科技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师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邓智强和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2004年,贾佳亚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短短几年,便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

与大多数学者一样,贾佳亚一直埋头在计算机视觉AI领域20余年,很少对外发声。直到2017年,贾佳亚加入腾讯优图实验室,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这一消息瞬间在产业界引起千层浪。从那时起,很多VC投资人开始留意这位教授。

2019年底,贾佳亚离开腾讯后,便带着学生沈小勇创办了思谋科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致力于AI、5G等技术在智能制造、超高清视频领域的运用,助力产业实现全面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贾佳亚教授创业的消息,瞬间引起了行业震动。当时,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最先与贾佳亚和沈小勇建立了联系。

一顿晚饭过后,IDG资本便决定投资。“我了解此前有很多公司邀请贾老师。原本他可以继续选择在一家成熟企业做技术总指挥,但能够坚定选择进入一线做产业赋能与拉动创立思谋科技,这是很难得的。”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曾谈过投资思谋科技的原因。2020年1月,IDG资本成为思谋科技的天使投资方。

贾佳亚用了一个跨洋电话,就为思谋科技引入了第二笔融资。彼时正值疫情高峰期,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电话里与贾佳亚交流了几个小时。随后,思谋科技于2020年6月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真格基金和联想创投跟投。很快,贾佳亚执掌的思谋科技引爆了创投圈。四个月后,思谋科技拿到了超1亿美元的A轮融资,新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松禾资本、基石资本、闻天下投资等。

看好思谋科技是因为创始人贾佳亚的个人经历,以及看好思谋科技所处的智能制造赛道。基石资本天使基金合伙人黄依群曾坦言,“贾佳亚在学术界有极高地位,也曾经在腾讯担任重要职位,创业成功的几率很高。此外,思谋科技在创立之初即获得多个客户订单,避免了科技企业创立即陷入长期亏损的局面,这也和贾佳亚个人对市场需求有深入了解有关。”

那段时间,思谋科技常常被各家投资机构拿到内部会议上讨论。“我总是能听到这家公司的消息,很多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几乎想认识他们的人。”一位常年关注硬科技的投资人透露。

今年6月,思谋科技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至此,成立仅1年半的思谋科技快速成为独角兽企业。细数本轮投资方可以发现,除了红杉中国、IDG资本、基石资本、联想创投、真格基金、松禾资本等老股东以外,只有具备产业资源的新股东和暄资本、雄牛资本、绅湾资本加入。

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小勇向投资界透露,贾佳亚除了负责融资相关事宜以外,还把控着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贾老师就是我们的导师、引路人。他帮我们找到对的方向后,我们就踏实执行就好了。”

贾佳亚只是一缕缩影。不久前,在火爆的机器人赛道,一位浙大70后女教授熊蓉也开始被VC关注今年5月,熊蓉带着学生创办的迦智科技刚到字节跳动和联想创投的融资;一个月后,这家公司宣布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由襄禾资本领投,深创投跟投,老股东字节跳动与联想创投继续加投。

教授创业正当时。清华、北大、中科院、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老师纷纷走下三尺讲台,踏上了创业的星辰大海。

60后李泽湘和施一公

教授创业鼻祖

说到教授投身创业,一定少不了两位“鼻祖”李泽湘和施一公。

1961年,李泽湘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刚刚恢复高考的1978年,李泽湘从湖南永州农村考入中南矿治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前身)。颇为幸运的是,18岁的大一新生李泽湘被来华访问的美国铝业公司选中,送至美国私立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就读,此后他又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在大洋彼岸完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

1992年,李泽湘怀着“想办一所大学”的热情归国,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在港科大,李泽湘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创立了科大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当时,深圳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和深港产学研基地,这里也成为李泽湘下场创业的开始,他在此创办了主打运动控制系统的固高科技。

李泽湘还鼓励一众学生积极创业。近20年来,李泽湘与香港科技大学师生组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学院派创业群体,孵化出一只只独角兽。这其中,包含了无人机巨头大疆创新、工业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自动驾驶企业希迪智驾等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

不仅如此,早在2014年,李泽湘就于东莞松山湖成立了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诞生了云鲸智能、松零机器人、海柔创新、欧卡智能、松灵机器人等超过100家机器人/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基地在孵企业市场估值已超百亿元。2016 年,李泽湘还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联合22位香港超级教授及科技精英共同创办HONGKONG X 科技创业平台,扶持在港青年创业。

值得关注的是,固高科技日前已于中信建投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李泽湘有望收获属于人生的第一个IPO。

而在华人科学家回国创业的浪潮中,施一公同样是一位标杆性人物。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书香之家,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90年他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短短9年,施一公就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美国生物界响当当的人物。面对广阔的事业前景,2008年,施一公却作出一个让业界震惊的决定放弃高达10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并辞去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回国任教。在辗转多个名校之后,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并先后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位。

为了实现为国家培养科研人员的理想,2018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同年4月正式成立。与李泽湘略有不同的是,施一公所设想的方向,是他坚信“术业有专攻”,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而不是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

距离西湖大学获批已近四年时间,西湖大学的两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也已落地。2020年6月,西湖大学官方宣布,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完成近亿元 Pre-A 轮融资。同月,西湖大学第二家科技公司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正式面世,并时隔5个月后就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中科创星跟投。

与此同时,去年3月生物医药公司诺诚健华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家由施一公与国家级人才项目专家崔霁松博士联合创立的药企,甫一出世就备受关注,吸引了正心谷创新资本、GIC、三正健康投资、维梧资本上海建信资本等一众VC/PE机构。伴随诺诚健华IPO,施一公这位炙手可热的华人科学巨擘,首次站上了IPO敲钟舞台。

VC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

都在抢教授天使轮

你可能不知道,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开始成了VC的热门打卡地。

一位刚刚拜访完教授的投资人在朋友圈“点赞”中科院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并分享了定位。定期去各个高校“报到”,已经成为了一些投资人的日常。北京一位早期投资机构负责人透露内部的秘诀:“我们需要在创业者萌生创业的念头之前,就捕捉到他们的动态。所以,我们会经常去学校了解教授的项目动态。”

甚至有专注早期的投资机构已经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各个方向。“我们时刻关注着业内有知名度的教授、科学家的动向,也时常问问他们有没有创业的项目。一旦他们有相关想法,我们便会马上出手。”上海某天使投资人向投资界透露。

为了比其他机构更早挖到教授,很多投资人常常动用自己的人脉网络,通过二度、三度、甚至四度人脉,联系各个高校的教授。“最近几年,通过朋友找到我的VC投资人确实不少,也有一些投资人拿到我的联系方式后,直接打电话说想见见我。”这位在业内颇有名望的清华教授早已习惯了VC的热情。

另一位研究普适计算的北大教授告诉投资界,从他开始研究一个“智慧养老”相关项目的时候,便有不少投资人主动联系他,像中科院系的投资机构或一些天使投资人一直与他保持沟通。

哪些投资人喜欢“泡”在教授的实验室?“除了中科院旗下的投资机构要做科研成果转化外,一些美元基金会有这样的动作。”一位来自上海的FA介绍,不过这也与投资方向有关。“一些很前沿的技术本身没有产业基础,所以投资人看中学术界的专家,最具代表性的群体莫过于高校教授。”

以往教授都被视为长在“象牙塔”,如今为何VC追着投?“技术创新要求创业团队要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教授创业的显著优点就是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虽然他们在商业落地上有所欠缺,但这一点VC可以帮上忙。顶级科学家的才华和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品。”刚刚抢到一个热门教授项目的投资人如是说。

“更重要的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教授也会引导学生走上创业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沿着一条线挖掘到不少好的项目。”一位上海天使投资人补充说,他们刚刚投的两个机器人项目都是来自同一个教授的实验室,“因为有了这样的案例,我们更加愿意围着教授做投资”。

当然,VC在争抢教授时也不是没有顾虑。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便是,教授是兼职还是全职创业?“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希望教授专家学者们全职创业,不要给自己留后路,当有后路的时候这个事往往干不好。”国高创投总经理、星河资本合伙人阎镜予表示。

“其实早在2016年,VC追着教授投就曾掀起一阵风潮。但我们投了几个项目后发现都没有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一位来自深圳的VC告诉投资界,现在公司在看教授项目的时候,会有三点要求:一是领先且独特的技术;二是在学术产业有着很好结合的创始团队;三是目前已经有一点市场份额的项目。

与此同时,教授们在选择投资方时也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不是特别看重投资机构的品牌知名度,而是在意投资人是不是真正懂技术、懂行业。如果大家能够聊到一块去,那融资事宜自然水到渠成。”一位刚刚出来创业的中科院教授表示。

告别寒酸形象

技术造富的时代崛起

VC争抢教授并非偶然,背后折射了时代的缩影硬科技创业正迎来黄金时代

技术背景人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这份《意见》包括了多项重要措施:如简化预算编制、加快经费拨付进度、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以及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其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发挥金融资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投圈也捕捉到这一趋势。据不完全统计,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就已超过80起,表示硬科技是“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受大环境影响,海外硬科技人才的加速回流是一个关键指标,他们在短时间里极大的补充了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高瓴认为,硬科技创业正走在高需求、高助力、高壁垒、高水平团队的快速进化过程中,这是高瓴押注科技赛道的前提这些因素保证了企业在促进产业进步的同时,还能在技术和商业中找到平衡。

可以发现,国内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超乎以往。在过去,国内更多是通过学习、模仿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如今随着时间的迁移,硬科技创新正接棒模式创新,成为了主旋律。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搞技术。

投资界曾参加了奇绩创坛在今年6月举办的春季路演日,这家投资和创业孵化机构背后的掌舵者正是AI大牛陆奇博士。在现场,参与路演的33家早期公司100%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不仅如此,这些创始人既有清华系,也有毕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的博士,甚至还有材料学科学家、航空航天专家.....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出身。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感慨,随着科创板和注册制的落地,并在红筹企业和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企业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研发费用和未弥补亏损、硬科技属性评价等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操作规则,真正使得中国的硬科技投资和创业,实现了投资到退出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在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中,其中11位创始人拥有博士学位、8位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和硕士加在一起,占比达到了76%。截至目前,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1.14亿元,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比重平均约为28%,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04项,均高于A股其他板块。

“放眼当下,VC想要生存就一定要做硬科技投资,必须能投技术创新。”元禾璞华管理合伙人陈大同曾给出了振聋发聩的提醒。

相对应的,硬科技创业的崛起,也对投资门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硬科技中最为重要的半导体为例,陈大同的多年体会是,做半导体投资一定要深入懂得半导体的规律,遵循从国产替代到技术创新这一基本趋势。“投资人没有四五年的磨练,是无法吃透半导体行业的。不要求投资人都成为半导体专家,但至少要是半个专家,起码要懂一些技术。”

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也曾透露,现在达晨投资一线已经基本不招学金融或财务的人,而偏向那些具有数理化生背景的技术人员、研究学者。用他的话来说,VC正跟科学家走得越来越近。在这种背景下,达晨向投资团队提出要求“和科学家交朋友”。

为此,达晨内部为了鼓励员工继续深造,甚至报销学费。此前,达晨信息技术行业业务合伙人窦勇为了深入行业,专门到澳门科技大学念了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费全部由达晨报销,一度在创投圈引为佳话。

多年来,“寒酸的院士”一直深深刺痛着我们科研者群体,娱乐明星一次出场费比科学家好几年的收入还多,更像是一种讽刺。所幸如今,这样的形势正在改变技术造富时代来了,未来我们有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教授告别冷板凳,站上IPO敲钟舞台。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