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就是盘活人”,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管理者思考一切的出发点。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10年扛与变:谁将笑到最后?》,本文首发于2013年6月
在当今中国企业界,注定影响深远的,一是晚辈马云,一是前辈张瑞敏。张瑞敏的使命与扎实,和马云的梦想与飞扬,两代人的实践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家创新思维的两座高峰。
当48岁的马云留给我们的,是对“信”的执着和对“变”的拥抱;那么64岁的张瑞敏在他创业30年时,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会是什么呢?
张瑞敏给出了答案,九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
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我曾经让我的同事们猜,如果你们是张瑞敏,你们认为他在耕耘30年后,会关注哪两个关键领域?结果,五花八门,从“责任”到“创新”,不一而足。当我告诉大家,张瑞敏的终极视野,一个是“企业”,一个是“管理”时,答案朴素得令所有人意外。可回过头来看,又在情理之中。
诚如优秀企业都想做张瑞敏所说的“时代的企业”,优秀媒体也都想做“时代的媒体”,而不仅仅是“20世纪”或“21世纪”。但要想不断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代,就必须要悟透:超越时代的,是什么?——恰恰是那些朴素而永恒的元素,在决定纷繁而变化的世界。对管理者而言,无外乎“企业”这个平台,无外乎“管理”这个工具。企业的组织形式不断在变,但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本质不会变;管理的潮流模式不断在变,但管理要支撑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不会变。
显然,管理是围绕企业转的,因此企业是根本。但企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从不同的层面看,这个答案难免天差地别。为此我又让我的同事们在剩余的字数范围内做填空。结果,“家”“价值”“服务”“风险”“做人”等等不一而足。当我告诉大家,张瑞敏说“企业即人”时,大家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都在思考揣摩。
“做人”与“人”,差别何在?
我注意到了“做人”这个答案。它与“人”看上去相似,源自我们老祖宗的“修身齐家治国”,诸如“做事先做人”或“做企业就是做人”也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因为我们是人情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不会做人”,基本不可能在一个中国式组织里被提拔。
但对于企业,“做人”和“人”又差别何其大。“做人”还是从管理者自身出发的,而非从组织;聚焦的更多是个体人伦,而非组织效能。如此看,“做人”可能成就一个和谐的组织,但不可能成就一个卓越的组织。
对“企业即人”,张瑞敏做了如此解释:“所有的资产要增值,都要靠人。人,是企业的关键。如果把人抛到一边,资产负债表就没有多大用途。青岛有一句话:死店活人开。同样一个店,两个不同的人开效果就不一样。”
盘活人,是一切的原点!
这段话,我深以为然,感触颇深。
2013年我们在采访泰国海尔时,总裁吴勇之所以能做到面对文化迥异的泰国人、自以为是的日本人,依然能沉住气并最终征服这支桀骜不驯的“多国部队”,并创造了出色的业绩,就是因为他始终铭记:我来这里的使命,不是利润,不是市场,而是盘活这里的人。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万达集团老板王健林,也在6月的成都《财富》论坛上异曲同工地指出:“一家企业究竟经营得好不好,不是看产品,而是看人。”
事实上,比起战略、执行;技术、产品;品牌、渠道;融资、并购;库存、回款等等,只有人,人的认同,人的激情,人的智慧,人的协同,人的坚守,人的创造,人的自律,人的格局,人的欲望,人的梦想……总之,人的力量,才是一切的根本。同事们的答案其实都对,只不过支撑
但是,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真能领悟、真能做到吗?有多少管理者骨子里看重的不是盘活人,不是成就人,而是他自己,是权力,是财富,是光环,以控制为目的,以业绩为幌子,在本质上忽略人,甚至把人作为操控的玩偶,并感到其乐无穷?
“做企业,就是盘活人”,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管理者思考一切的出发点。因为在这个出发点的后面,是一个组织的基业长青。
2023-01-14 中外管理传媒发布了 《逆势增长!海尔2022营收3506亿 2023创业再出发》的文章
2022-12-22 中外管理传媒发布了 《缝隙市场也能长参天大树:你戴过的一次性手套,可能都和他们有关》的文章
2022-12-19 中外管理传媒发布了 《定位于“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坚守40年,不成全球第一才怪!》的文章
2022-12-05 中外管理传媒发布了 《这家制造企业,成立不久却“后发制人”,全凭这4大核心竞争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