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汉马、北马相继延期 ,马拉松旅游复苏再因疫情“急刹”

11931
钛媒体 App 2021-10-26 08:42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闻旅

作为体旅融合的标志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国内马拉松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各地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受疫情影响,本已处于发展快车道的马拉松,被迫连续遭遇“急刹车”。

疫情形势反弹,多地马拉松赛事再遭延期

10月24日,北京马拉松(以下简称“北马”)组委会发布《关于2021贝壳北京马拉松赛事延期举办的公告》。

来源北京马拉松公众号

由于北京市近期发生多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为防范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切实保障广大跑友、工作人员和市民的健康安全,经组委会慎重研究决定,原定于10月31日举办的2021贝壳北京马拉松、原定于10月29日—30日举办的北京·马拉松博览会及原定于10月30日举办的北京马拉松阿迪达斯亲子跑活动均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北马始于1981年,原名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后为与其他高水平马拉松赛接轨而更名。该赛事经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认证,自2008年起连续六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殊荣,为中国最高水平马拉松赛,加之沿线众多经典IP加持,历年中签率都极低。

恰逢赛事举办40周年,本届北马组委会精心筹备了系列庆祝活动。为强化疫情防控,此次北马对参赛选手的防疫要求极为严苛,参赛选手须符合赛前21天,即10月10日(含)至10月31日(含)未离京,这一政策也因此被吐槽“北京人的北马”。

尽管跑圈对此颇有微词,但这也显现出组委会全力办好本届北马的审慎决策,10月18日,2021贝壳北京马拉松发布会在京召开,再次宣布比赛将于10月31日7时30分鸣枪开跑。然而在全国多地疫情持续趋紧下,北马还是临开跑仅剩一周时,被迫按下“暂停键”。

临跑前被迫延期的北马不是孤例,另一被按叫暂停的国内知名马拉松赛事,还有2021武汉马拉松(以下简称“汉马”)。

10月21日,汉马组委会发布《关于延期举办2021武汉马拉松的通告》,因近期国内多地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为防范疫情扩散风险,经组委会慎重研究决定,原定于2021年10月24日举办的2021武汉马拉松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来源武汉马拉松公众号

汉马创办于2016年,因沿线景观丰富被称为“最美赛道”,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参赛。据此前汉马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马拉松的报名人数超过19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最终只有2.6万人获参赛资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汉马先后经历延期和取消。转眼进入2021年,在延期举办通告发布的当日上午(临跑前3天),2021汉马博览会盛大开幕,不少参赛选手在提交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并测量体温后,进入场馆领取参赛物品。根据赛事组委会规定,所有参赛选手须保证在赛前21天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及境外旅居史。

恰如某网友的留言“2019.12.23报名;2020年1月16日中签;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2020年2月29日延期;2020年12月11日取消;2021年3月31日再次公告举行;2021年10月21日再次取消”,这座英雄城市连续第二年被迫叫停马拉松赛事,可谓“一部汉马史,半部抗疫史”。

不止于北马、汉马,10月24日,杭州马拉松组委会发布公告(临跑前14天),近期国内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疫情,目前组委会正在进行评估,将会在赛前一周左右作出相对比较理性的判断,建议跑友选手暂缓预订酒店,在这14天内非必要不去国外以及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行。而包括临沂马拉松、张家界环天门山马拉松、长沙马拉松、上合示范区青岛马拉松、重庆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苏州湾马拉松等诸多赛事则直接宣布延期举办。

自疫情以来,被憋坏了的国内跑圈,对跑马季重返盛况期待已久;无奈疫情比天大,以此轮赛事延期潮蔓延为标志,2021年国内跑马赛季再度陷入低谷,或为大概率事件。

追溯“国产”马拉松赛事走热史

跑步运动并不新鲜,但对于国人而言,马拉松赛事属于舶来品,置身全民健身热的大背景,其在中国市场从新鲜物到从遍地开花,不过才数年光景。

据了解,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自2012年正式进入推广阶段,与经济发展走势和城市化速率相一致,各类冠名赛事数量陡增;而持续上涨的国民收入水平,则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遍地开花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平均每天有三场比赛;这其中,中国田协认证赛事339场,非认证赛事1242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其中地市级异地参赛跑者为192.05万,占总比例的32.34%。

国际田联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为178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支出达746亿,相较前一年增长7%。

在地域覆盖上,马拉松绝非北上广的专属,下沉市场反倒成为绝对的主角。相关数据显示,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有10个地区还没有马拉松,其中,贵州、山东、河北、江苏等省有多达3个以上的城市办赛,供给端热浪之汹涌可见一斑。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于洪臣谈到,“马拉松运动对推动、提升和促进各省、区、市、县的全民健身、城市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相关报告/数据给予了相应佐证。

尼尔森发布《2019年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跑者平均花费为11418元,主要花在跑步装备和赛事开销上。聚焦衍生旅游,有50%的跑者有外地参赛的经历,过去一年平均花费为4598.84元。外地参赛的跑者,71%会品尝当地美食、特色小吃,64%会在当地旅游观光。

具体到各城市,以海南(三亚)马拉松为例,此前小地方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9年参加比赛的岛外跑者和家人朋友,由于赛事相关的“嗨跑节”,平均能在岛上逗留5.45天,较岛外马拉松赛事平均水平高出90.89%。

至于声名大噪的上海国际马拉松,《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直接经济效益3.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1.45亿元,税收收入6794.09万元,其对于第一产业产出效应964.22万元,第二产业产出效应48123.88万元,第三产业产出效应65423.86万元。

显而易见的是,伴随“跑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其背后折射出体育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以促进衍生消费增长、带动城市品牌营销等为目标,各地早已将马拉松“奉为圭臬”。

热潮之下,问题重重

必须要承认,站在全民健身的角度审视,马拉松遍地开花具备相应的积极意义,而从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区域经济的层面出发,马拉松的功用似乎同样毋庸置疑。

但事实上,马拉松与大众休闲运动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以各地此起彼伏的伤亡案例为标志,国内马拉松从悄然兴起到今天遍地开花,早已问题重重。

作为竞技类赛事,规范的马拉松其报名门槛不低。一般而言,运营方会要求选手在近两年有过6小时内完成线下全马,或是3小时内完成线下半马的成绩,否则没有资格报名。以六大满贯为例,这类严格执行筛选机制的赛事数量不多,因此大多数跑者都被拒之门外。

但以利益为导向,一些赛事运营方极尽“拉人头”之能事,对那些本该被拒之门外的大众人群纷纷降低门槛甚至大开绿灯,有些直接略过历史成绩和“心电图”之类的身体检测报告,更有甚者,选手只需自行填表以证身体无碍即可,而在竞赛规程中则将赛事主办方责任撇清,一旦出现伤亡事故,概与赛事主办方无关。

《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马拉松赛事总量1828场,认证赛事仅为357场,占比不足二成;参赛人次方面,尽管总体累计参赛人次实现了增长,但认证赛事的累计参赛人次下滑将近一半,相比2018年约五分之一的认证赛事吸引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跑者,2019年,不到五分之一的认证赛事吸引了过半数的跑者。

 

典型如伤亡惨重的“2021白银马拉松事故”,该届未向中国田径协会申报认证的赛事,给国内马拉松行业的发展抹上浓重阴影。对比官方认证赛事,非认证赛事在风险评估、流程把控、沟通机制、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漏洞可见一斑。

其次,报告指出,迷你跑、10KM场次呈现下降趋势,超马、迷你跑的场次出现了下降。而且参与人次也出现了下滑。简言之,国内马拉松的基础不牢,大量资源依然倾斜在全马、半马上。理论上讲,新增的新手很可能直接去跑半马甚至全马,以此来看,这也是造成近年来马拉松伤亡事故持续增加的症结所在。

为制造营销噱头、各地马拉松赛事多以沿线景观设计捆绑区域旅游营销。但事实上,相较于头部城市以及知名目的地(诸如北京天安门、厦门最美海上赛道等),众多非典型城市在IP景观上并无比较优势。而以重金升级赛事等级、招揽实力选手为代表,其寄希望于借此带动区域旅游营销,属于“想当然”。

仍以“2021白银马拉松事故”为例,黄河石林景区此前已举办过数届马拉松赛事,但在悲剧发生前,大众层面对该景区基本没有任何概念认知;而自事故发生后,该景区人尽皆知,公众却早已对其“敬而远之”。以此来看,该景区寄希望通过捆绑越野马拉松IP带动旅游发展,其结局事与愿违。

还有一点需指出的是,对标国外,国内部分马拉松赛事在服务保障上已经“青出于蓝”。但地方在强调赛事安保/选手体验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本地居民和地方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的感受。从过往评论来看,因系列交通管制、无偿加班等,多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引发本地人频频吐槽。

显然,在现今旅游体验强调主客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统筹协调是一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这一矛盾,逢举办赛事便“如临大敌”,显然会阻碍赛事的长期可持续运营。

疫情展现“利弊两面”,行业终将走向理性发展

以异地、聚集为特性,马拉松受疫情防控的冲击尤其明显,聚焦国内,行业发展由井喷坠入低谷。

在2020年3月22日,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因举行2020成都双遗马拉松健康跑备受关注。尽管参赛规模只有一千人,尽管比赛的长度只有6公里,但这场疫情暴发之后国内进行的第一场正式线下跑步活动,一度让所有马拉松企业看到了赛事全面恢复的希望。

但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要求之下,各地人员线下大量聚集恰恰是马拉松赛事无法回避的死穴,以前面谈及的北马、汉马为标志,国内多项头部马拉松赛事连续2届宣布延期,于从业者而言显然成为阶段性的“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形势尚不明朗,低谷仍将继续,但在部分业者看来,此次疫情对行业而言,或许是一个引导行业从乱象丛生到理性发展的绝佳契机。

域风体育阳光·斯坦森向闻旅谈到,体育旅游的融合属于大势所趋不假,但寄希望于通过马拉松撬动旅游发展,这对于很多地方来说并不适用。

“体育旅游本该是很快乐的体验,比如5km或者8km的慢速比赛,在这种相对轻松的赛程中,如果能融入多元旅游元素,这类产品可以覆盖大多数客群;而马拉松/极限越野跑属于赛事级别,其对选手的身体要求很高,这造成适宜参与者范围太窄,大众群体如果盲目参与,极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即便能够硬撑下来,也属于‘找虐’,这与旅游体验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

再者,考虑到国内外官方和大众对于全民健身的认知差异,加之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一,很多地方举办赛事/大众参与赛事,往往会走入一种误区。只是为了证明什么,这种观念其实偏离了体育运动的本身。

“马拉松的强度很大,对于专业选手而言,马拉松应该是一个挑战自我、享受超越的过程,但现在各地赛事遍地开花,有选手一个月甚至跑4场,实际上这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而站在地方/景区角度,马拉松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城市营销名片,但要想平稳落地,需要有序指导和精细化运营,而且从旅游体验角度出发,马拉松并非所有地方/景区都适用。”

也正是因此,在海南连续做了三年热带丛林类体育旅游产品后,阳光·斯坦森认识到,极限运动终究属于小众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适合。而围绕家庭亲子、企业团建等兼顾体育、教育、旅游元素的体育旅游产品,才能在维系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体育消费产品的普及。正是归功于这一转型,在面对此次疫情冲击时,相较于马拉松这类赛事运营方,明显更为游刃有余。

尽管此次疫情对行业造成剧烈冲击,但站在积极角度,当无需发展导致阶段性供给过剩,疫情之下马拉松算是迎来难得的审慎思考时期;加上白银马拉松事故引发的心理冲击,无论是地方主管部门还是参赛者,其在心态上已经出现显性变化。

“现在大家会趋于理智,白银事件在降低地方举办赛事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让他们更为理性地思考,我要吸引的目标群体是谁?他们需要怎样的体验?举办马拉松是否合适?能不能把一些更为柔性、闪光的体验内容揉进来?而对于参赛者,当悲剧警示他们理性享受比赛的乐趣,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各方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认知,将真正走向成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4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