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总框架,提出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信息惠民服务等5大数字场景应用建设,涵盖了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
今天我们就《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建设指南文件)
1.“数字乡村”发展背景态势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速。2019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多项具体要求。今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数字乡村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 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印发以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稳步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各地区各行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参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但总体来看,全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部分地区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建设主体不明确、建设效果不突出、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为深入实施《战略纲要》,解答各地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扎实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今年初,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有关机构和地方启动了《建设指南》编制工作,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架构以及若干可参考的应用场景,供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借鉴使用。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出,当前,全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点各不相同,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逐步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杜绝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
2.《建设指南》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哪些指引
《建设指南》根据《战略纲要》重点任务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为什么建、怎么建、谁来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系统搭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框架,明确了各类应用场景的建设内容、建设主体任务、注意事项等关键要素,分别从省、县两级层面给出指导性建议。此外,《建设指南》还总结提炼了地方探索出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使总体参考架构和应用场景相互融合,建设模式与典型案例相互呼应,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可参考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和较为详细的指引。
《建设指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架构。主要包含了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建设运营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几个方面。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物理基础,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水利、电力、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公共支撑平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系统基础,包括公共数据平台和各类应用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等领域的一些主要应用。建设运营管理是数字乡村建设采用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以及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标准、网络安全和评价考核等。保障体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支撑,包括组织领导、机制保障、政策支持、人才支撑、氛围营造五个方面。 二是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及关键要素。《建设指南》针对每个应用场景给出了建设内容、省级层面任务、县级层面任务、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的建议。其中,建设内容包括该场景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采取的举措以及实现的功能等。省级层面主要是统筹开展一些整体性、共性工作。县级层面主要是开展一些具体性、实操性工作。注意事项包括该场景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结合当前探索中发现的经验教训,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建设发展模式
建设过程管理
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在应用场景基础上,分别对应场景内容,提供了一些可参考、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以便各地区更好对照借鉴,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建设指南案例汇总
3.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
智慧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数字应用场景。如今,在一些地方,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远程“掌控”种植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水肥一体化等操作,“手机成了新农具”。智慧农业不仅让越来越多农民省心省力,也为农业增效、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契机。
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大面积推广,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已建成并示范推广。目前,已累计建设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这些示范、试点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智慧农业的实现方式,也为数字农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内容的智慧农业,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处理、挖掘、分析、预警、预测系统;将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以及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4.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
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乡村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全国农广校调研报告,目前全国6亿名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农民不足3%,高素质农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13%,中职及以上不足50%,农村高技能人才、双创带头人等十分紧缺。
如何把手机“新农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直播“新农活”发展成为新的经营方式,把数据“新农资”建设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提升农民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关键。《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提出,乡村数字素养提升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设备与软件操作、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安全等数字能力。
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服务、物联网设备应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信息化培训,提升农民查询信息、网络营销、获取服务、便捷生活等手机应用技能。目前,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
不少地方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将物联网操作、电商知识、直播带货技巧等内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用手机管理大棚鱼塘、购买农资、直播带货。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百万益农信息社信息员,也成了活跃在农民身边的信息“讲师”,在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带动农产品销售、便利农民生活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提升着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素养。
农业农村部已将农民手机培训纳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作为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实事来抓。未来,将继续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创新,加大电商知识培训和农民手机培训力度,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农技人员培训,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信息化意识,全面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
5.应用《建设指南》有哪些注意事项
《建设指南》涉及的应用场景较多,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点各不相同。各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发展实际,逐步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
一是优先选择契合本地区发展优势的应用场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已有基础、发展目标等方面,确定不同场景的建设优先级,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建设,避免照搬照抄。
二是进一步明晰省、县不同层级之间的权责范围。根据不同场景的性质,进一步合理划分省、县之间的工作任务。宜由省级开展的平台类、资源类、基础设施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均由省级统筹开展。对于不同覆盖层级的工作,明确省、县各自的权限和职责,确保上下联动和横向协同。
三是注重打造多元共建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多方力量,鼓励社会化多元投入,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场景构建和运营,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多元共建新局面,避免出现“政府一头热”现象。
四是注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模式。各地区应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建设运营模式,避免不切实际的举债式发展和大拆大建。同时,应注重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加快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是注重基础资源的互联互通及共建共享。数字乡村共性平台建设,尽量采取全省一体化方式,纵向上充分考虑国家-省-市-县-乡镇各级的信息互联互通,横向上注意统筹各相关部门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避免系统、平台、应用、站点等方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6.未来《建设指南》的发展
目前,《建设指南》发布的是指南1.0版本,是首次发布的版本。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农业农村、网络基础、数字经济、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数字治理、网络文化等众多领域,是持续推进、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及时补充完善、调整修订,为各地区提供更精准、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工作指引。今后,本指南将伴随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进程,在现有版本基础上挖掘更多优秀案例、总结更多典型模式、提炼更多可行路径,进一步完善指南内容、丰富应用场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迭代更新。
7.真农网:科技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致力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服务的真农网在充分发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的优势的基础上,为县域构建驱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数字引擎。以移动互联网和微信生态为连接器触点,连接基层群众、产业主体、政府、服务企业、流通贸易等多方,赋能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运营管理服务支撑,帮助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降本增效,充分调动县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阅读原文:《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
2022-06-08 真农网发布了 《“丹东草莓”竟然来自江苏?》的文章
2022-05-26 真农网发布了 《花未全开月未圆,奥迪小满事件的尽头是蔡襄?》的文章
2022-04-21 真农网发布了 《一起去嗦螺蛳粉吗?地标品牌“柳州螺蛳粉”如何“臭”名远扬》的文章
2022-04-11 真农网发布了 《真农网全链路数字技术赋能品牌农业发展》的文章
2022-03-25 真农网发布了 《农产品溯源的真正价值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