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统联精密:业绩加速跑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赛道拓宽行业高景气站上风口

2977
金基研 2021-12-20 17:53 抢发第一评

金基研》云灵/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当前,MIM工艺已成为国际粉末冶金领域发展迅速、富有前景的一种新型“近净成形”技术,被业界誉为当今“最热门的零部件成形技术”。麦肯锡2018年5月发布的《先进制造与装配调查报告》显示,MIM技术在全球10大先进制造技术中排名第二。同时,政策支持、下游产品升级、5G及物联网技术发展等机遇,拓宽了MIM行业的发展空间,相关企业站上风口。

其中,成立于2016年6月12日的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统联精密”),仅用三年多时间即营收突破2亿元,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且与同行相比,统联精密业绩增幅十分突出,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观其身后,统联精密注重技术人才培养,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因此获得众多知名客户青睐。此番上市,统联精密进一步加码汽车、医疗以及电动工具等下游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地位和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迈向新台阶。

 

一、MIM技术近净成形优势显著,国内MIM行业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需先说明的是,统联精密专业从事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的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是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集合了塑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化学、粉末冶金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等多学科而成的一种零部件新型“近净成形”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如冷镦、锻压、冲压适合用于加工二维、零件结构简单的产品,对于三维、复杂形状产品的加工,存在一定的难度。CNC技术无需模具设计制作,自由度及加工精度颇高,但材料浪费严重,且在加工超小件、三维造型复杂的零件方面耗时长、产量低、成本高。

相比之下,MIM技术近净成形,几乎无废料,可以用于大批量生产三维形状、复杂结构、精密尺寸的金属产品,设计自由度高,这也是MIM技术和其他金属加工技术相比较的优势所在。

相较于其他的金属成形方式,MIM工艺的优势具备极高的设计自由度、出色的理化性能、更高的尺寸精度、更多的材料选择、精致的外观表现、灵活的量产能力、极高的原料利用率以及显著的批量成本优势。

对于复杂的零件,传统金属成形通常是先分解并制作出单个零件再组装,MIM工艺通过整体加工、简化加工程序,经济性更强。而且,传统金属成形成本随着零件复杂程度上升而上升,MIM工艺通过提升模具复杂程度保持成本不变,产品复杂程度越高,MIM工艺经济性更强,成本优势更明显。

近年来,在电子、汽车、医疗、五金、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带动下,全球MIM市场稳健增长。

据Maximize Market Research数据,2016年全球MIM市场规模为24.6亿美元,2018年市场规模增至28.7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52.6亿美元。

据美国金属粉末工业联合会(MPIF)数据,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2018年,国内MIM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1%,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北美和欧洲MIM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7%,也是全球重要的市场。

随着MIM工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对MIM技术认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MIM产品在电子产品、汽车、医疗、五金、机械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增多,自2012年开始,国内MIM行业开始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据中国钢协粉末冶金分会数据统计,2012-2020年,国内MIM市场规模分别为13.5亿元、18亿元、28.4亿元、48.5亿元、49亿元、54亿元、57亿元、67亿元、73亿元。据立鼎产业研究中心预计,2026年MIM市场规模将达到141.4亿元。

从下游应用来看,国内MIM的市场应用与欧美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主要分布在消费电子领域。

据美国金属粉末工业联合会(MPIF)数据,2018年,北美MIM应用主要分布在军火、医疗领域,市场占比分别为33%、33%;欧洲MIM应用主要分布在汽车、军火领域,市场占比分别为22%、21%。

而国内MIM的市场应用主要分布在消费电子领域,2020年手机继续保持着最大份额但略有下降,电脑、智能穿戴及涉军工类产品占比则大幅度增加,医疗及汽车类产品略有上升,五金机械类产品则明显下降。

根据《粉末冶金工业》杂志发布的2020年金属注射成形行业统计报告,2020年中国MIM市场按应用划分,以销售额为基准应用领域占比:手机56.3%,智能穿戴11.7%,电脑8.3%,五金(包括机械)6.9%,医疗4.5%,汽车3.5%,其它(包括军工)9.3%。

可见,凭借自身设计自由度高、材料适应性广、量产能力强等特点,MIM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

 

二、下游应用领域产品升级提供新增长机会,MIM产品应用领域拓宽富有前景

实际上,MIM工艺被业界誉为当今“最热门的零部件成形技术”,下游需求巨大。

其中,传统的消费电子产品通常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新兴消费电子设备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无人驾驶飞机等。

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方面,智能手机是移动智能终端中普及率最高、形态最多样、需求量最大的典型产品。2020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257亿台。随着5G商用启动,5G换机潮即将到来,未来智能手机将进入相对稳定增长期。随着iPhone手机等高端产品对MIM产品的应用日趋广泛,国内知名手机品牌商如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等也已经在外观结构件中采用MIM零部件。目前MIM工艺广泛应用于卡托、摄像头圈、按键、连接器接口、内置结构件等消费电子产品外观件、结构件的制造。

其一,MIM摄像头支架优势突出,MIM多摄支架需求将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逐渐从单摄像头向两个或更多摄像头转向。在华为Mate & P系列,三星Galaxy旗舰系列以及Vivo Pro系列等智能手机三重(及更多)摄像头推动下,智能手机三摄、四摄渗透率逐步提升。

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全球销售的智能手机中配置三个或更多个摄像头的比例约15%,到2020年底将上升到35%;预计到2021年底,全球销售的智能手机中有50%将配备三个或更多个摄像头。

伴随摄像头个数增多,模组内部结构更加密集化、结构更加复杂,MIM摄像头支架优势更加明显,其经济性更高、产品尺寸精度更高等。随着MIM工艺的日益成熟及品牌企业对产品的不断创新、优化、升级产生的强烈示范带动效应,MIM工艺多摄支架的渗透率将得到快速提升,未来需求将快速增长。

其二,MIM转轴支撑折叠功能,有望伴随折叠屏手机放量而增长。

折叠屏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细分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2019年全球折叠手机尚不足百万部,2020年12月,DSCC(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全球显示领域权威咨询机构)发布全球折叠屏手机报告,2020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310万台,同比增长454%。

主打个性化的折叠手机有望重新开启新一轮换机需求。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折叠屏手机在2025年将增长至1亿台,成为高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个细分方向。手机巨头正大力投入折叠屏机型的研发,目前场已有华为Mate X系列、三星Galaxy Z Flip系列及Galaxy Fold系列、Motorola Razr系列、LG V60及LG Velvet等热门机型。

而MIM工艺具备材料选择范围更广、产品复杂程度更高的优势,完美契合折叠屏手机转轴铰链需求。伴随折叠屏手机放量,MIM转轴铰链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目前,国内平板电脑的渗透率较高,整体市场发展相对平稳,且平板电脑占上网设备的比重始终维持在30%左右。

据IDC数据,2017-2020年,国内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为2,229万台、2,223万台、2,240万台、2,340万台。

新兴消费电子设备方面,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

其中,苹果(Apple)、三星(Samsung)、华为(HUAWEI)、小米、OPPO等终端品牌均持续推出相应产品,如苹果Apple Watch系列和华为GT系列智能手表。IDC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接近1.1亿台,同比增长7.5%。

智能穿戴设备中,智能手表的前景最为广阔。根据研究公司Trend Force的追踪分析,2019年全球智能手表的总出货量为6,263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0%,其中Apple Watch出货量超过2,790万台。并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8.6%至约8,055万台,其中Apple Watch设备的出货量也将同比增长21.8%至约3,400万台,非Apple Watch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4%。

不仅如此,无人机可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的航拍无人机搭载着相机、摄像头等拍摄设备,具有较强的娱乐属性。工业级无人机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能够辅助政府、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巡检、监控、测绘勘测等多种类型的日常作业,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农林植保、巡检、警用安防等。

Frost & Sullivan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分别为156亿元、198亿元、294亿元、409亿元、435亿元,预计2020年规模约达599亿元。

且近年来,随着集成制造的普及,无人机基础零部件生产开始向小型化、低成本、低能耗方向发展,MIM工艺满足其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将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国内汽车生产量为2,522.5万辆。但目前国内MIM在汽车市场应用相对较少,北美、日本、欧洲应用相对较多。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北美、日本、欧洲粉末冶金零件单车用量分别为18.6kg、8kg、7.2kg,中国仅为4.5kg,这也预示在下一阶段,国内国产汽车MIM零件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考虑到MIM工艺满足汽车零部件“微型化、集成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MIM工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渗透将提高。

另外,医疗器械是国内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增长趋势。随着医疗器械领域的快速发展,MIM产品在该领域的应用也将持续增长。

据ESHARE数据,2015-2019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分别为3,080亿元、3,700亿元、4,425亿元、5,304亿元、6,341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8,500亿元。

而电动工具行业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制造业、建筑业、汽车业以及耐用消费品行业。《2016中国电动工具市场白皮书》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工具的市场规模可达464.7亿美元,“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随着电动工具市场的发展,MIM产品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电动手提式工具自2014年以来月均产量在2,000万台左右。尽管2019年以来受到经济及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内电动手提式工具月均产量仍保持在1,500万台以上。

可预见,未来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宽、产品升级及市场渗透率的提高,MIM产品或将获得新的明显的市场增长机会。

 

三、国家政策鼓励推进MIM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获“专精特新”认证站上新风口

因MIM行业处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前端,随着其应用优势的逐步体现,国家不断通过政策鼓励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等先后将注射成形作为鼓励项目和有效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统联精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产品为“不锈钢粉末及其粉末冶金制品”,属于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为“3新材料产业”中的“3.1.12.6高品质不锈钢制品制造”。

另外,《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下游行业的鼓励政策也为MIM产品的需求增长提供间接政策支持。

不宁唯是,近期“专精特新”概念在A股市场持续发酵,成为新风口。

2021年年初以来,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表述及政策出台变得更为密集,先后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及730政治局会议中,并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备受瞩目的北交所的成立也是致力于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短板。

由此可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势在必行。

且2021年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还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部署,完成工业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要深入做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统联精密被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遴选为“2020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整体而言,统联精密所处行业的监管体制和相关政策均有利于其经营发展。

 

四、业绩“加速跑”增幅远甩业内平均水平,仅用三年多时间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2016年6月12日,统联精密成立伊始便确立了以MIM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其发展方向。期间,统联精密经营规模快速增长,规模利润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业绩增幅远甩行业均值。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0年,统联精密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8亿元、2.06亿元、3.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0.99%、60.5%、63.08%。

同期,统联精密同行业可比公司精研科技、东睦股份、科森科技、长盈精密、海昌新材、福立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69%、21.55%、28.24%。

据招股书,2018-2020年,统联精密净利润分别为-69.39万元、1,508.36万元、6,908.52万元。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0年,统联精密同行业可比公司精研科技、东睦股份、科森科技、长盈精密、海昌新材、福立旺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1.87%、101.75%。

到2021年1-6月,统联精密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净利润1,964.5万元。

与此同时,统联精密的综合毛利率水平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据招股书,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统联精密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7.45%、42.72%、49.56%、40.52%。

同期,统联精密同行业可比公司精研科技、东睦股份、科森科技、长盈精密、海昌新材、福立旺综合毛利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0.75%、32.69%、30.4%、28.49%。

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统联精密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得到改善,202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幅超1,300%,2021年上半年亦保持高速增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统联精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02.75万元、234.64万元、3,295.94万元、4,801.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70.88%、-70.77%、1,304.69%、788.48%。

更值得一提的是,仅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统联精密已成功跻身MIM行业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按照业务规模可将行业内MIM企业分为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的MIM企业收入规模在2亿元以上,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主要客户为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第二梯队的MIM企业收入规模在5,000万元至2亿元,竞争实力弱于第一梯队,主要为国内品牌企业配套生产MIM零部件产品,客户集中度往往较高;第三梯队的MIM企业收入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通常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仅通过设备的购置和人员的铺设进行中小批量的MIM产品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中国大陆MIM生产企业及车间200余家,其中营收超过2亿元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家。

根据《粉末冶金工业》杂志发布的2019年金属注射成形行业统计报告,全国(不包括台湾地区)共有金属注射成形生产企业及车间200余家,其中珠三角地区最多,达到约110家;长三角地区其次,达55家;京津冀及山东地区约20家;湖南、江西、安徽及福建14家;河南、川渝等及其它地区5家。2019年全国MIM制品总销售额约67亿元,其中销售过亿的公司有10余家。

根据立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2019年国内MIM企业收入规模为2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家。

综上,2019年全国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MIM企业不超过10家。统联精密2019年营业收入为2.06亿元,收入规模在国内MIM企业中排名在前十。而后,统联精密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仍旧在不断增强。

 

五、注重技术人才培养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实力强劲

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统联精密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统联精密自成立以来非常注重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方面,统联精密通过不断选拔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对口的中、高级人才,形成阶梯型人才结构,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统联精密按不同专业岗位,分期分批安排员工外出培训或请专家进行内部培训,不断加强员工自身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为贯彻公司发展战略,激发研发中心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设计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统联精密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备的激励制度。

目前,统联精密研发人员是一批具有丰富的行业研发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截至2021年6月30日,统联精密研发人员总数149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4.31%,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为27.51%。

在市场发展趋势的引领下,统联精密不断地为满足客户需求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8-2020年,统联精密研发费用投入金额分别为1,370.4万元、2,767.49万元、3,161.16万元,累计研发投入为7,299.05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重达10.88%。此外,2021年1-6月,统联精密研发费用投入金额为1,903.48万元。

自主创新是统联精密始终坚持的发展之路,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统联精密加强专利布局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自身积累和沉淀了强大的技术优势。

统联精密的研发中心实行“市场化、流动化、联合化、竞争化”的开放运行管理方式,并建立“技术领先、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创新体制及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动力。

目前,统联精密形成了覆盖定制化喂料调配、改良和开发技术,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IM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自动化设备开发技术,MIM生产工艺优化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包括了35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另外在审发明专利12项。

基于持续创新形成的多项核心技术及技术储备,统联精密通过自主工艺开发为客户不断提供定制化、创新性的产品。

2016年,统联精密设计开发的无人机转轴组件,批量用于无人机产品,有效起到支撑和避免回弹的作用。2017年,统联精密协同客户,首次完成了客户指定新材料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首次应用,达成了客户产品在磁性、强度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并批量用于知名平板电脑中。2018年,统联精密通过客户的认证,协同开发出了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MIM金属零部件,成功应用于智能手环。2019年,统联精密创新性地运用MIM技术生产的滑块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耳机;同年,统联精密为客户研发的USB外观金属零部件,实现MIM金属零部件外观类陶瓷釉下彩的效果。

同时,统联精密核心技术均应用于MIM金属精密零部件的研发、设计与生产过程,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统联精密主营业务收入的实现均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其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分别为1.28亿元、2.06亿元、3.32亿元、1.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8%、99.86%、98.73%、99.88%。

此外,2021年1月1日,统联精密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项目研发、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

自2016年6月12日成立以来,统联精密已多次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资质认证和荣誉奖,其中核心技术人员杨虎频获认可。

2017年9月,统联精密研发的“刚性耐磨金属注射成形精密零件制备技术及设备的研发”项目,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创客创业认定及专项资助。

2018年12月,统联精密被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统联精密的“高精度高密度粉末冶金电子产品零部件”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2019年9月,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统联精密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虎分别荣获了“2019中国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和“2019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优秀企业家”奖项;同年12月,统联精密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3月,统联精密成立伊始即组建的“粉末注射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4月,统联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研发负责人杨虎取得“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证书”,被认定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2020年7月,统联精密被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遴选为“2020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六、实施大客户服务战略获知名企业青睐,产品应用领域拓展丰富布局再加码

成立伊始,统联精密便确立了大客户服务战略,重点服务大客户,与该等客户形成良好、持续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其收入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提高技术能力。

多年来,统联精密凭借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快速的客户反应能力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一批消费电子行业的优质客户的青睐,已成为富士康、捷普科技、吉宝通讯、铠胜集团、领益智造、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应用终端包括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大疆(DJI)、安克(Anker)、影石(Insta360)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统联精密在与下游知名客户的紧密合作中自身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为其他企业应用其MIM产品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统联精密业务的持续增长。

时至今日,统联精密产品应用领域拓展丰富。

按照功能分类,统联精密MIM产品主要分为精密金属结构件和外观件,具体产品包括电源支撑件、音量支撑件、摄像头支架、穿线套筒、插头等结构件以及外观精致的电源接口件、智能手表表壳、智能戒指内壳、无人机遥控器转轴支架、头戴式耳机配件等外观件,主要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触控电容笔等便携式智能终端类传统消费电子领域,以及智能穿戴设备、航拍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设备领域。

凭借MIM工艺的技术优势,MIM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统联精密MIM产品还包括电子烟外壳、USB充电接口外壳、5G基站用环形腔体、汽车换挡旋钮等。

值得关注的是,此番上市,统联精密拟募集资金8.98亿元,投资于“湖南长沙MIM产品(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泛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湖南长沙MIM产品(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通过新建生产车间、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扩大现有消费电子领域MIM精密金属零部件以及模具的生产规模,同时新增工具领域精密零部件、汽车领域精密零部件、医疗领域精密零部件产能,丰富产品结构和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提高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进而巩固统联精密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其行业地位和整体盈利能力。

可见,依托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效的技术研发体系,统联精密成功研发了多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且性能稳定的产品,并最终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如今,依托在消费电子细分领域建立的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统联精密进一步加码汽车、医疗以及电动工具等下游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地位和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