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80、90后家长们,看到它,有没有被唤起一波回忆杀?
相信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童年的宝贝。它满足了当时作为孩童的我们所需要的想象、创造,甚至“小破坏”的愿望。毕竟在那时,能让大家动手“拆家”的物件有限,搞不好还会被爸妈“修理”一番。
很多家长第一次带孩子参观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教室时,都不约而同表示:“哇,现在的小孩太幸福了吧!”
现在的孩子们见到的是更加科技化、智能化,能够满足孩子“玩”与“学”全部需求和想象的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用机器人去编程与我们童年用塑料积木“造梦”一脉相承,满满都是“治愈系”的感觉。
曾有家长和小贝老师聊天说,她给孩子报名的课外兴趣课中,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机器人编程,每次上完课都意犹未尽,孩子在课上的专注度也远远超过学其他科目。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动手实践不仅符合学前和学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孩子通过各种积木、零件,完成从认识、搭建、组装再到编程的活动,全程手、脑都处于专注的、不被打扰的运转状态。这和我们大人爱好各类手工是一样的,毛线、皮具、木工等都能够减轻人的压力,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感令人十分治愈。
甚至已经有研究将这种通过不同媒介的创造性表达称为“艺术疗法”,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够让普通人有被治愈的感觉,甚至在真正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孩子们在用机器人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完全遵循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创造性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会帮助和引导小朋友,没有过多干预和评判。孩子只要在专注、认真的去做,就会收获来自外界的鼓励,自信也随之提升。同时,动手过程可以释放孩子的想象和天性,真的会让小朋友流连忘返。
孩子的世界与大人不同,更多时间他们都囿于家和学校之间,能够自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有限。所以,在孩子们眼里,哪怕一个小小的成就对他们而言都意义重大。
在学习机器人编程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这种成就感的机会尤其多。
比如在尽心尽力地完成一个作品后,很多小朋友都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也有小朋友在参加机器人大赛拿奖后,泪洒现场,十分激动;对于低龄的小朋友而言,成就感的来源更简单,搭建了和自己家一样的房子,能通过努力让Mabot球转动了,就会非常满足和开心。
无论是一个积木块,还是一张奖牌,都是孩子进步的证明。每一次进步、每一项成就都让孩子们心中的小世界又被照亮了一点。
常常有家长会问到和孩子互动沟通的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上了小学后就不爱和家长分享心事了,回家问什么都不爱说;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长期在外奔波,回家后不知道怎么和孩子重建亲昵关系。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
其实,很多问题只需通过陪伴就能解决。但这种陪伴并不是孩子在练字,家长在旁边玩手机的陪伴,而是有质有量的陪伴。
机器人编程作为一个互动性很强的项目,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这个零件怎么用?这个图纸要怎么看?你一言、娃一语,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爸爸妈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父母,而是小朋友的队友。需要破冰的亲子关系也会慢慢融化,而本就亲昵的亲子关系则会更好。
每一个小朋友的童年都是有限的,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所以,我们希望每一个在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学习的日子,都能够成为孩子和家长共享的治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