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35斗微信公众号(ID:vcearth),作者:耿海荣、李静、高康平
编者按:本文为35斗发布的《势能转化——2030中国农业创新展望报告》摘编。报告以问题为导向,从企业和投资的视角来了解目前的产业需求、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规划布局,通过线上一对一的调研访谈,获得一线信息和观点,进而梳理嘉宾信息加入有效论据,回答农业领域的10大产业问题,期望对行业发展起到智力支撑作用。本文为该系列的第四篇,主要探讨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的代差以及我们如何追赶的问题。Enjoy~
中国农业与欧美发达农业相比总被认为存在一些代差,这里面除天然的地域问题,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上确实我国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在不断发现差异中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也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1.1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农业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在于土地的规模化,然而,无论从区域优势还是人口数量,以及农业政策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的地形是以大平原和内陆低原为主,美国耕地面积世界第一,合计约373万平方公里(56亿亩),人口3.2亿。全球四大粮商(控制了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拥有明显的定价权),美国就有3家。然而,我国地形复杂,耕地面积19.18亿亩,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人口。加上,中国农业悠久的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使中国农业长期处于小而散的状态。
美国大约有220万个农场,平均面积已从1062亩增加到2428亩, 其中2%大的农场占了37%的体量。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的数据,我国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企业农场和国有农场数量虽然已经超过300万个,但超99%的农场为200亩到500亩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体规模较小。
1.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美国农业专业化程度高、机械使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要求的机械化使用率越高。美国和欧洲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农场机械化率高达95%,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为71%,尤其在高端农机方面,与欧美还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化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
1.3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低
1500多万美国农业人口,养活美国3亿多人口,在美国的大农场模式里,8000英亩土地大约只需要10个农场工作人员,充分显示出农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
根据2021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仍然超过1.77亿人,养活14亿人口,据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对两万多户农户的观察,我国务农一线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务农劳动力占到了25%,务农人员普遍教育程度较低,但仍然面临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还未完全续接,这批农民就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难题。
图: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1.4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基本可以自立,与最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2022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显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原创性、引领性创新能力不足。比如,在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及其交叉融合和农业应用方面,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仍然偏低。比如,玉米单产只有美国的60%,大豆单产还不到美国的60%,迫切需要聚焦单产提高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
三是,部分重要种源和农机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不强。比如,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亟待提升,肉牛等主要畜禽的主导品种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蔬菜是我国种子进口额最大的作物,一些品种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农机装备短板突出,部分高端农机、智能装备或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轻简化作业、丘陵山地作业等专用农机研发亟待破题。
四是,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比如,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6,化肥、农药利用率只有40%,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中低等级耕地占比2/3以上,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节水装备、缓控释肥、精准施药、健康养殖、耕地保护利用、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多位企业家,甚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也发声表示数字农业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2.1数字化驱动数据变为生产资料
当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现代技术的潜能在中国农业进一步释放时,这个变化是非常喜人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其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数字农业农村等方面。应用实例包括动物健康系统、农场管理系统、农产品流通追溯系统、智慧养殖系统等,这些系统和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或是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
这也促使数据成为新维度的生产资料,有望改变延续了几百年的经济和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图:数据流转过程及应用场景图谱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2.2大量硬件投入仍未完全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
整体来看,我国数字技术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的数字农业依然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大量硬件投入实际上还未完全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很多地方的数字农业建设,都存在“增量不增收”,“种、产、销”三个阶段脱节,或者数字概念脱离实际生产环境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硬件,轻软件。没有数据和软件来驱动的物联网,其实还是工具,与机械农业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打通软件平台才有打开大数据、智慧农业、数字经济大门的钥匙。二是,有数据、无智慧。政府和企业大量投资获取的数据,由于缺乏明确的业务方向和必要的数据运营技能,对获取数据的质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应用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产业化能力低,很难市场化落地到农业本身。
2.3规模化程度不足以支撑数字化发展
发展数字农业的首要是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中金报告显示,3800英亩以上农场的数字化应用率超过80%,600英亩以下农场数字化应用率只有12%。同等条件下,大规模农场的面积平均营业利润比中小农场要高出1.1%-2.8%。前面也提到,我国超99%的农场为200亩到500亩,规模化程度较低,很难实现应用的数字化。因此,要适度推动规模化,为机械化和智能化提供可能。
2.4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数字产业化领域招聘岗位占总招聘数量的32.6%。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任务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情况是,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而且这一缺口仍在持续放大。虽然近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非常热门,但目前从事大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等深度分析职能的数字复合型人才比例还不足4%,严重阻碍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3.1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在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且我国农业及土地复杂,区域、土地类型、支持政策、土地禀赋、农户意愿等等有所不同,需要依据我国特点,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表述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并且2013—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和手段不断拓展,从重视“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到“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简政放权和正向激励为动力”的“四轮驱动”的多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图:我国适度规模化经营政策变迁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需要将一些区域的土地集中,甚至重新利用废弃土地。这样就牵扯到了土地流转。2017年底,土地流转面积突破5亿亩,流转率接近40%,近十年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会突破 60%。不论是已流转土地的业态改造,还是未来增量预期,都有很大空间。
近年来,流转的土地面积以10-100亩和100-1000亩的面积居多,从数据来看,土地流转的去向以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并且学者普遍认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优方式。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上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得以推动。
图:我国土地流转情况,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3.2农业生产力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老龄化、教育水平低的特征,要培育新型主体,才能提高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够引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快速成长,能够通过新技术、新服务、新渠道带动小农户实现共享收益,能够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的高素质骨干型农民。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到2021年底,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预计达到1120万人。而中国职业农民超2000万,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为促进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军农业,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一方面,要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鼓励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群体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
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应依托地方政府,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农广校、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主体机构的积极性,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3.3劳动资料转型升级
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包括3块:田间基础设施(田网、渠网、路网、电网)、地理建设(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科技支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生长环境监测)。在前面章节对农机智能装备现状分析时也已经提到,国家也在不断投入新基建的建设,为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约 40% ,我国2021年全年建成1.0551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发展28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
总而言之,我国在追求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土地适度规模化、生产力以及劳动资料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实现农业数字化的有效途径,还成为追赶农业发达国家的关键。
可进入35斗官网【看报告】栏目查看报告
2023-11-29 35斗发布了 《对话先正达、信基集团、云飞科技 | 我们为什么选择中原农谷?》的文章
2023-11-29 35斗发布了 《筑巢引凤,中原农谷成为农业创新人才首选“目的地”》的文章
2023-11-21 35斗发布了 《微生万物 瞰见未来 | 2023慕恩生物新品发布会圆满举行》的文章
2023-11-17 35斗发布了 《阿里、腾讯、拼多多、京东等农业布局全面深入,2023年农业领域有这些新动态》的文章
2023-11-15 35斗发布了 《瞄准“未来农业”,中原农谷打造下一代农业创新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