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中国三农智库网-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报道:记者日前从江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获悉,今年下半年,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江门全市晚造粮食(水稻)新增扩种1万亩,计划播种总面积不少于135万亩。
晚稻预计播种135万亩
以“晚”补“早”保全年丰收
据功能性农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目前,江门各地晚造水稻抛插秧已基本完成。根据江门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江门市完成早稻播种面积超过127万亩,比去年增加过万亩。即使此前受到台风及强降雨天气影响,得益于实际种植面积增长,早造粮食生产总量较去年略微增长。
而在晚造粮食生产中,江门将充分利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种植结构调整、垦造水田、双季稻轮作、果树间(套)种大豆和薯类、鱼塘种植水稻等方式,扩大晚造和冬种粮食种植面积。部分因受灾而夏粮产量未达预期的产区也提出了“以晚补早”,通过扩种等方式弥补早造粮食损失,从而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记者注意到,在江门各地,以“晚”补“早”均成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重要举措。如在江门开平市,记者了解到,当地计划种植晚稻32.5万亩。“我们计划下半年粮食生产面积在原来任务的基础上扩种约1640亩。”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撂荒地复耕复种水稻、垦造水田种植水稻、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晚造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撂荒地上拓良田复耕复种
记者也注意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为了各地扩大晚造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措施。作为江门全市开展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的重点区域,恩平市目前15亩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面积为1.16万亩,已复耕复种的面积为7568.71亩。
恩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该市将开展撂荒地因地制宜种粮整治活动,重点通过“稻稻+旱作”优良水旱轮作模式扩大冬种马铃薯、甘薯和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构建以优质丝苗米为主、特色旱粮为重要补充的粮食供给体系。同时,对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范围,完善水利设施,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江门市本级财政安排671万元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进行奖补。据悉,江门全市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已复耕复种面积超3.8万亩,完成可复耕撂荒耕地面积近九成。
机械生产提升品质和效率
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绿稻农场,当地晚造水稻采用机械育秧。记者了解到,采取机械育秧,不仅底土厚度更加统一,而且落谷更加均匀,与传统人工育秧方式相比,品质和效率大大提升。
而在江门各地,农机作业的轰鸣声在水田上回荡。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陈小云介绍:“我们提供比较成熟的一整套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服务,从耕种、植保到收割、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机械代替人工劳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江门全市农机总数约5万台,总动力超过183万千瓦,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晚造粮食生产,江门市发挥农机优势,落实相关补贴资金,推动新式农机具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农业农村部门梳理出了上百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并将名单下发到县、镇、村,供有需要的水稻种植户自行或就近选择。
农业生产形势调研
强调突出特色服务“三农”发展
6月30日至7月1日,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锦平带队实地考察了解江门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农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调研组先后到江门台山市都斛镇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和青蟹养殖基地、海宴镇生蚝养殖基地和五丰村、开平市金鸡镇蛋品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详细了解水稻生长、亩产、收割进度及受水灾影响情况,青蟹养殖规模、经营效益和发展规划,生蚝价格和销售方式,“公司+园区+农户”的鸡蛋生产模式等情况。
听取各地村干部关于保障粮食供应、做好生蚝等海产品数据统计工作、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汇报,对各项农业主体经营情况和统计数据情况进行了细致询问和了解,并就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等问题与现场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和深入探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专业的统计建议。
在江门市统计局,调研组同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国家统计局江门市调查队进行座谈,听取涉农部门对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预判报告,共同探讨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现场解答农业统计工作遇到的难题。
张锦平指出,江门市要发挥好农用土地资源丰富,身处珠三角区位等比较优势,奋力推动江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市统计局要围绕江门的发展大局,积极做好各项统计服务工作,做到工作精细、研判精准、基础扎实、应统尽统,确保数据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江门面临经济工作形势,张锦平提出要求:一是紧紧围绕“稳经济稳增长”工作主线,推进“三农”工作。“三农”工作是全省“稳经济稳增长”重点工作,大家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做好三农统计必胜信心。二是始终如一把“两防”作为农业统计工作的灵魂抓手。紧抓两防不放松,把农业历史上少统漏统部分统齐统全统准。各部门既要在存量上统齐统准,更要在增量上做文章,把优质农产品反映出来。
三是突出江门农业特色。万亩丝苗米稻田,万亩生蚝养殖场,以及地方特色的陈皮、鳗鱼、青蟹等等,要紧紧抓住江门农业特色,把亮点擦亮,抓好突破口。四是农业要敢担当。在当前经济压力大情况下,农业部门要敢担当,不避事,不畏难,敢负责,各部门要主动挑担子,为江门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奉献“三农”统计人的统计力量。省统计局农村处、江门市统计局及所属相关县(市、区)统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调研。
江门这十年
种好乡村振兴丰收粮
江风浩荡,波涛滚滚,大江大海以雄浑的气势造就了江门的美丽富饶;稻菽如浪,平畴如织,五邑儿女以勤劳的双手在大地上栽出了多彩之花。
乡村振兴风帆劲,阔步小康踏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坚决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工作部署,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市委“1+6+3”工作安排,心怀“国之大者”,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出“湾”筑高“侨”,“农”墨绘“丰”景。
——这里是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走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写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享誉“广东第一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8.61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
——这里是华侨华人乡愁的所在地。拥有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高标准打造“邑美侨乡·世遗风韵”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计划投资66亿元的赤坎古镇项目朝着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方向奋进。
——这里是中国陈皮之乡。江门创建“1+12+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梯队。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过认定,新会陈皮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中药材产业榜首,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45亿元,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
从守护粮食安全的“湾区粮仓”到全面小康的“江门样本”,从产值逾百亿元的农业园区到美丽乡村的“江门模板”,十年来,江门“三农”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高歌猛进:连续三年(2018—2020年)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位居粤西片区第一;扶贫工作连续五年(2016—2020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的最高等次;在2020年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
农业是经济社会民生的“压舱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国际形势等风险挑战,江门粮食、蔬菜、水产品等连续稳定生产,为全省农产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特别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34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全省第一,成为江门经济在全省争先进位的重要增长极。我市将一如既往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座做大做优的“湾区粮仓”
民以食为天,“粮食”二字重若千钧。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到镇到村,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的重要角色,做大做优“湾区粮仓”。
一粒好粮食,从一颗好种子开始。过去十年间,江门走出“广东种业第一股”鲜美种苗,成为我国种业龙头之一,商品种子销售额居全国前五强,通过审定品近30个;我市积极深化种业振兴行动,先后创建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全省首家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建设长达20公里的“种业长廊”,引进培育农业种子种苗企业25家。当前,我市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优质稻覆盖率达到100%,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之一。
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另一个要害。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调度监测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4.24万公顷,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建立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惩机制,完成复耕复种面积2320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2021年,江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粮食亩产达353.3公斤,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粮食产量更是创下近七年新高。江门也以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我市在最近一次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第一的好成绩,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在广东得宝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只只鸡正在被加工成多种口味的熟食制品。近年江门关区企业研发的白切鸡、盐焗鸡、豉油鸡等预制菜产品已实现当天加工、次日到达,不断丰富着香港市民的餐桌。“我们主要有冰鲜禽和熟食制品两大类产品。跟去年相比,今年我们的供港冰鲜禽出口没有因为疫情原因减少,熟食制品则大幅增加。”该公司研发部总监陈金安说。
十年来,江门供港澳食品、农产品的数量、种类不断增长。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目前,我市累计培育供港澳、广深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有15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有57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有15家。今年1—8月,江门海关检疫监管供港澳冰鲜禽1.5万吨,供港活鸡苗占全国80%,供港海捕水产品占香港市场超过80%。
夏收稻田不见人,机轮滚滚万象新。如今,农机越来越大众化,功能也越来越先进。江门作为全省农机大市,农机化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约183.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67%,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农机购置补贴约占全省1/4,近5万台农机“驶进”千家万户。
△江门作为全省农机大市,农机化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农机被广泛应用。张浩洋 摄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近年来,江门农机产业发展迅速,水稻穴直播机、无人驾驶农机、新型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机不断涌现,农户的接受度普遍很高。”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小云说。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五邑大地上,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及种植业大户为主体,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服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大格局正在兴起。“我们重点培育10家规模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星级组织,带动我市859家专业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是“共享农机”服务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新潮流,农机优势也在不断转化成为粮食生产高效高质的优势。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成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单位”,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成为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市、区)”,台山市、开平市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单位,新会区、开平市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当下,我市正谋划创建符合江门乃至广东本地特色的智能、智慧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强化科技对我市农业生产支撑作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让农业机械化装备朝着节能、生态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江门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门晚稻播种135万亩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广东以晚补早
2023-11-10 中国经济与信息化研究发布了 《“进博会+”跨境电商 刘虹飞:“一带一路”入华标配培育新动能》的文章
2023-11-07 中国经济与信息化研究发布了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万祥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创新》的文章
2023-10-25 中国经济与信息化研究发布了 《美美与共携手躬行 科特派共同体与激光共同体签署战略合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