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制剂创新,缓控释药物正在创造新的价值增量

3174
贝壳社 2022-12-08 15:24 抢发第一评

凭借精准控制药物在体内快速、缓慢或延迟释放及高有效性、低风险,缓控释新药正在不断满足患者临床特定需求。此外,开发低成本及短周期等显著优点,亦让缓控释新药备受业界瞩目。当前,中国创新药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期,缓控释新药想要蓄力发展、杀出重围甚至代表中国越洋发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缓控释药物是在新化合物0—1的基础上完成1—n的完美转型,亦是一种创新。换言之,药物的新旧不是化合物的新旧,而是产品的新旧。一个药从口服变成透皮的,它就变成了新药产品。所以新药严格来讲应称为新药产品。而缓控释只是一项技术,可以用缓控释技术做仿制药,也可以用该技术做新药。


缓控释药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更新迭代,创造更大健康利好及商业价值,具有减少给药次数、减少血药浓度波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优点。


图片1.png

  //  

闻晓光,越洋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越洋医药是一家致力于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平台技术开发原创制剂新药的公司,产品定位于中美两国市场/中美欧三个地区市场,实现中国由原料药出口向制剂产品出口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剂国产化,高额利润本土化,为患者提供新药以满足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贝壳社:请结合缓控释,介绍一下一类新药和二类新药。


闻晓光:简单来讲,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有效成分,制成制剂,这种药就是一类新药。


二类新药就是改变一类新药有效成分的释放行为,比如在释放速度、次数、时间上进行改变。或者改变有效成分的给药途径、把两个或者三个有效成分做成复方制剂等,都属于二类新药的范畴。


比如,大众熟知的布洛芬,第一代产品就是将其做成药片,这就是一类新药。接着把布洛芬的有效成分做成一个缓控释胶囊,国内叫做芬必得,这是一项二类新药。将布洛芬做成一种贴剂,另外针对十几个月大的儿童,可以将其做成以肛门给药的栓剂,这也是一种二类新药。


二类新药就是依托有效成分这个巨人肩膀进行二次开发。


贝壳社:请分析一下我国缓控释药物格局及未来走向。


闻晓光:从整体格局上来讲,中国本土缓控释药物还没有真正走到国际舞台并进行竞争。


首先,在缓控释药物的认知上国内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只要使用相同有效成分制成的药物就是仿制药,不是新药,就像前文所述,但并非如此。同一种有效成分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表现,或药片,或贴剂,或栓剂,都是一种二类新药。


这种认知偏差也导致新药保护出现问题,我一直通过自身力量来消除这种认知偏差。在未下海创业之前,我曾是国家科技部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彼时国内还没有保护新药的概念,我便想着进行新药保护。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时,我提出缓控释新药是未来国内发展方向。同时针对此方向我还与药监局领导密切沟通,这对促成二类新药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2016年之后,相关法规开始鼓励做二类新药,这时各种声音开始出现,比如针对技术问题的讨论。其实,只要满足临床需求,都是创新。


目前国内缓控释市场刚起步,我觉得广阔天地,中国药企大有可为。


前文提到一类新药的研发。据我所知海外一类新药的问世需要前期十几年、十几亿美金及大量高端人才的投入,目前国内企业多数都不具备此种资金及人员实力。我的看法是,国内医药创新应该既做一类新药也做二类新药,另外做仿制药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相机行事,不断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就能够实现价值,收获社会及经济回报。


贝壳社:中国缓控释药物与国外相比存在多少差距?


闻晓光:业内一直以美国为样板,认为我们和美国差距巨大,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不管是一类新药还是二类新药,真正由美国公司做出来的并不多,只是我们习惯对标美国,但美国并非标准榜样。


人们之所以总是喜欢和美国对比,是因为美国对于新药的批准最多。但这些获批新药并非由美国公司所制,更多来源于跨国公司。与其说与美国有差距,倒不如说与头部的跨国公司有差距。


另外就是资金和人才差距了。拿我曾任职的海外企业来说,一家公司研发团队可能就上万人,放眼国内,又有多少企业会有如此大的人力投入?但我们也不能气馁,国内也在积极对标优质企业、迎头赶上,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


我建议在新药申请时,可以两条腿走路,国内国外同时进行,这样不仅增加申请成功率,同时对于国内新药走向国际市场竞争提供助力。


贝壳社:请详细介绍一下缓控释药物的优势。


闻晓光:所有的药物都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而生的,缓控释药物也是。比如癫痫药物,原来如果患者漏服药物导致白天疾病发作,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如今可以实现一日吃一次,避免了漏服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们正在与精神领域的院士及全国各地专家合作,研制与睡眠相关的缓控释药物。比如服药后让药物两次释放,一次释放帮助患者入眠,二次释放防止早醒。这解决了广大群众的睡眠问题,同样是满足了临床需求。


缓控释药物能解决一类新药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某些一类新药,药效立马释放到最大,然后再慢慢代谢。若想让药效平稳,定时缓慢释放,就需要依靠缓控释技术了。


CDE非常鼓励缓控释药物的立项,但同时要求也更严格。相关药企要多与评审中心沟通。我的建议是:国内缓控释药物要先争取在美国获批,继而再进行国内获批。这样不仅可以给国内药品审评中心提供案例支撑,操作起来也降低了难度。


贝壳社:集采之下,药企何去何从?


闻晓光:集采势不可挡,业内都在顾虑集采,其实集采并不可怕。


集采是针对那些一款药物多家企业生产而言的,竞品太多,就会出现竞争。但新药找不到同类型竞争者,集采对于新药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挑战,但新药也有被仿制的那一天,并遭遇集采。


可以在美国、欧盟、日本及中国本土同时上市。比如在美国,新药上市可获得3到5年的市场保护期,对推广及销售会有很大帮助。


另外虽然有人模仿且仿制药价格低廉,但原研药维持原价依然会有稳定的市场空间。同事新药研制出来,适应症各不相同,亦无竞争对手,集采问题更不用担忧。


贝壳社:越洋医药如何实现与跨国公司合作以及如何进行管线、出海布局?


闻晓光:跨国公司并不见得就能够做到研发、生产全覆盖。事实上跨国公司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都是从一些小公司买进来的。和跨国公司合作有很多种方式,只要做好权益分配即可。比如,跨国公司负担研发费用,我们做研发工作,两相互补,实现双赢。此外,新药销售并不容易,与跨国公司合作,是国产出海的有效方式。


越洋医药目前在美国等地正在进行有效性三期临床研究,完成人员入组等准备工作后,预计明年上半年可向FDA提交申报。我们有一款缓控释的仿制药已经在美国上市,这表明我们走通了从研发到上市的路,为将来新药申报提供借鉴。


贝壳社:请介绍一下越洋医药的商业路径。


闻晓光:商业路径上,一是做好产品,二是做好销售。


产品生产方面。我们目前有6个不同的代工企业,遍布南北各地,这与我司轻资产重技术的运营模式有关。至于原料采购,我们与国内外原料企业都有合作,其原料均符合本国本地区的标准。


销售方面,国内,我们与多家大型药企、医院在签订生产协议时均签订了销售协议,在国内销售上,我们具备先天优势;国际上,我们在美国、东南亚等地均设有销售公司。除此还与海外实力销售企业合作进行销售。


我们不想一家独大,而是与全球合作,凭借上下游合作伙伴、资本的助力,跨海越洋,以缓控释药物为载体,为全球医健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根据“校董直播间”6期《从临床需求出发,缓控释新药的开发与“越洋”》直播内容进行整理,仅为分享。)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