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半个创投圈都听过的4个项目

2968
i黑马 2022-12-19 18:13 抢发第一评

2半个创投圈都听过的4个项目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杨博宇

背后都有同一个人的影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比亚迪汉百公里加速最快只要4.7秒,但它快不过VC手上的钞票奔向电池项目的速度。比如在谈论中科海钠时,就听闻有投资人说道“这一轮盲投”的决定。

2022年,确实是新能源投资的大热之年。半个创投圈肯定都听过这4个项目:星恒电源、卫蓝新能源、中科海钠、天目先导。

今年3月,星恒电源获得深创投9.5亿元战略融资;4月,中科海钠获得哈勃投资领投的A+轮融资;10月,天目先导获得小米领投的B轮融资。11月,卫蓝新能源获得国有混改基金、中信建投等机构的15亿元D轮融资。

4个项目都源自中科院物理所,其背后都有同一个人的影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陈立泉被誉为我国锂电池第一人,他不仅在学术上推动了锂电池理论研究,同时为产业界培养出一批活跃的企业家。

2006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石油需求的远景展望与替代战略研究》,陈立泉作为“电动力替代燃料专题组”组长,在咨询报告中写道:“全新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车才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在5-10年内实现锂离子电池电动车的产业化,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而且可以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乃至城市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如他所言。2015年前后,我国锂电池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成为无可撼动的领导者,完成对燃油车时代的超越。

故事的起点我们得从1976年说起。

01

中国锂电池的起点

1976年底,德国马普学会多了一张亚洲面孔。

中国科学院派遣陈立泉到该学会的固体所,从事晶体生长的相关研究。所谓晶体生长,是指物质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由气相、液相或固相形成晶体的技术,主要用于高品质原材料的生产。

但陈立泉发现,当时固体所的科研重点是一种超离子导体材料——氮化锂(Li3N)。这是一种紫红色的金属氮化合物,在空气中长期暴露会变成碳酸锂。德国同事告诉陈立泉,“氮化锂的用途很大,可以用来制造汽车的固体电池。”

这句话立刻引起了陈立泉的注意。因为早在1958年,清华大学就研制出中国第一款电动汽车,但后来受限于技术和产业原因暂停。如果能够研发出廉价安全的汽车电池,那么将推动汽车工业取得巨大进展。

于是他向中国科学院申请变更研究方向,转做超离子导体方向的研究。

1978年,陈立泉回到国内,立即向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提交相关报告,请求国家重视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并在中科院物理所的支持下,创办了国内首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锂电池的研究也如火如荼。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1970年的1.2美元/桶,飙升至1979年近40美元/桶。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深受重创,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

三位著名科学家:斯坦利·惠廷汉姆、约翰·古德纳夫、吉野彰,都在70-80年代完成了他们的主要研究。奠定了锂电池发展的基础(因在锂电池领域的巨大贡献,三位科学家在2019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而我国在陈立泉团队的推动下,并未与国际前沿水平存在太大差距。1987年,我国提出“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下设12个课题组。陈立泉作为主要负责人,就领导了这些基础研究。“为我国成为锂离子电池产业大国作了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为我国将来能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大国铺平了道路”。

但很快,来自于产业界的消息让陈立泉震惊。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率先发布世界上第一块商用锂离子电池,并且装配在CCD-TR1摄像机中。第二年,日本旭化成和东芝成立合资公司,开始生产用于电子产品的锂电池。

当时,陈立泉去参观了索尼公司的工厂。他在接受《中国信息化》杂志采访时,回忆到当时的情景:“(索尼工厂)18650圆柱形电池的检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做极片的生产线,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而那时我国的锂电池生产线才刚刚起步。

随后几年,日本的锂电池年产量迅速飙升至4亿支,占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的90%(1998年)。同年,韩国LG化学开始进军锂电池行业。紧接着,三星SDI研制出1800mAh圆柱锂电池、435Wh/L聚合物电池、2400mAh笔记本电脑圆柱锂电池……

陈立泉意识到,全球产业化进程已经加快,中国提速刻不容缓。

02

开启锂电池商业化

1997年9月,陈立泉依靠国产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建成中国第一条锂电池中试生产线。由于没有同业工厂可参考,便自己带领团队在这条生产线上当起了“工人”。一年多时间“基本了解了锂电池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后续让锂电池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于是在1999年,陈立泉牵头成立北京星恒电池公司。这是一家以锰酸锂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研发企业。

2003年,在获得联想投资后,星恒电源在苏州建成第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并顺利试产。2006年其动力电池组通过欧盟独立组织Extra Energy的测试认证。而且装配该产品的电动自行车还被欧盟某国的邮政系统选做了邮递代步工具。于是星恒电源成为了中国最早进入海外市场的锂电池公司。

2009年星恒电源正式进军欧洲电动自行车市场,并逐渐成为欧洲锂电池的主流品牌之一。在这一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他收到的一份国礼,正是装配了星恒电源电池的电动自行车。

不过在这一阶段,我国电动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星恒电源也并未在资本市场受到关注。

转变出现在2014年。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比如支持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对国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免征车辆购置税;支持各地充电设施建设等。

星恒电源随即调整战略,提出“电动轻型车”和“电动汽车”的双轮发展模式,并且将主要市场从欧洲转向国内。

一时之间,星恒电源成为资本的宠儿。从2015年开始先后完成9轮融资,共有30多家知名机构参与,包括联想控股、建银国际、启源资本、赛富投资、兴业银行、普华资本、盈科资本、深创投等。

资本涌入让星恒电源得以快速扩大产能。2021年,星恒电源动力电池装机量5.03GWh。据SNE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排行榜显示,其装机量应该排在国轩高科6.4GWh之后,位列全国第五,全球第九。

而且在轻型车这一细分赛道,星恒电源占据国内市场44.43%的份额,是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在欧洲和印度市场则位居前三,处于领先地位。

星恒电源的创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实现锂电池的商业化。它的发展壮大是我国锂电池行业快速增长的缩影。

03

量产独角兽

陈立泉带出的明星项目不止星恒电源。

2016年,陈立泉与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导师俞会根、研究员李泓一起成立了固态锂电池研发企业卫蓝新能源。主要研发下一代的锂电池产品。这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比目前使用液体电解质的锂电池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

在陈立泉团队的带领下,卫蓝新能源是目前国内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固体电池创业公司。据官网显示,它拥有200多项发明专利,承担20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发项目。而且这些实验研究即将走向现实。今年底,卫蓝新能源与蔚来汽车合作研发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将装备在蔚来最新的ET7车型上。据称其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单次充电能够续航1000公里。

成立至今6年时间,卫蓝新能源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业创业、武岳资本、中科院创投、IDG资本、国投创益、招商局资本、德屹资本、隐山资本、和暄资本等知名VC/PE,还包括天齐锂业、蔚来汽车、华为、小米、吉利等产业巨头。今年11月,卫蓝新能源宣布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独角兽。

在创办卫蓝新能源的同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研发的中科海钠,和专注于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的天目先导也应运而生。

2011年,陈立泉院士的得意门生胡勇胜带领团队,研发出低成本铜基正极材料、煤基碳负极材料、低盐浓度电解液的钠离子电池系统。随着2016年钠离子电池完成中试实验,2017年,陈立泉、胡勇胜和李泓邀请中科院物理所毕业的唐堃一起创业,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门研发钠离子电池的公司——中科海钠。

中科海钠在产业落地上进度神速。2018 年完成了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低速电动车示范。2019 年完成全球首座100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今年中科海钠的电池产品已经开始量产,据公司披露,其电芯产能可达30万支/月,而且获得了来自印度的订单。预计到2024年中科海钠将建成10GWh的生产线。

天目先导则是以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带头人,致力于研究和生产硅基负极材料的创新企业。李泓原是陈立泉的学生,后留任中科院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他于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纳米硅负极材料,2005年又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是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

今年4月,天目先导投资20亿扩建产能。其一期工程建成后,可以形成5万吨硅负极产品,以及1000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12月又与成都签订协议,投资50亿元,拟建设年产3000吨高端纳米硅材料、10万吨高端硅基负极材料和3万吨新型纳米硅材料的西南生产基地。

在资本市场,中科海钠和天目先导这两家公司更是炙手可热。中科海钠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国科嘉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创星、梧桐树资本、哈勃投资、海松资本等。其中华为哈勃持股13.33%,位列第三大股东。天目先导背后的投资方则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科院创投、三峡基金、吉富创投、建元基金、海松资本、光大控股和智树资产等一系列知名VC和CVC。

从锂电池到固体电池,再到钠离子电池和硅基负极材料。诞生于中科院物理所的团队在动力电池领域大放异彩,其背后正是陈立泉及其团队近半个世纪科研与教育的成果。就连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其掌舵人曾毓群也出自陈立泉院士门下。

04

院士入局产业界

近年来,如陈立泉院士一样关注产业发展,甚至躬身入局的院士不在少数。

图灵奖华人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创办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周成虎创立了中科云图;中国工程院院士,家畜传染病学专家陈焕春创办科前生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联合创办华大基因……

院士深度参与企业和产业发展,正是当下中国硬科技创业的一股潮流。

资本市场也对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创业项目钟爱有加。一位投资人曾向笔者表示,“硬科技技术门槛高,失败率也很高。早期项目如果有技术大牛加持,更容易成功。”

而且院士带来的不止是技术实力。他们不仅容易获得技术变革的前沿信息,更能有效撬动政府端和学术端的各项资源。

当然,并非所有院士创业者都获得成功。美国技术转移公司巴士底就曾做过统计:美国高校教授的创业项目其失败率高达96-97%。虽然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存疑,但反映出学者创业的水土不服。

陈立泉对此谈到过自己的看法:“市场营销方面对科研院所的人是弱项……科研院所还是擅长技术研究方面。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如何把公司管理好这不是我们的长项。”

在星恒电源的创业故事中,陈立泉在2003年苏州星恒成立后,就退出了企业管理,只保留顾问角色。而在卫蓝新能源、中科海钠和天目先导的创业中,企业经营从一开始就交给了具备管理经验的学生(或同事)。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硅谷的故事。

当年斯坦福大学鼓励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投身创业,希望这位晶体管的发明人将研究成果转变为服务社会的产品。但天才肖克利却是一名管理庸才。其独断专行的风格,让员工忍无可忍。最后肖克利“众叛亲离”,公司倒闭。

不过到此,这个“美国院士创业失败”的故事还没结束。

在离职的员工中,有8位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继续创业,他们创办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正是这家公司开启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序幕。而这8人也被称为半导体产业史上的“八叛逆”。

所以不论成功与否,院士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科学家与创业者之间的交流,总是让先进技术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资料:

1.夯实基础,推动锂电池储能技术产业进程——专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锂离子电池资深专家陈立泉院士,储能科学与技术。

2.陈立泉:中国固态电池一定会成为领跑者,中国信息化。

(完)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