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业界口中的“做乘法”。
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块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学者晋洪涛的研究成果,贫困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生存理性,核心目标是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温饱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生活理性,核心目标是减少农业劳动投入,尽量避免繁重的农业劳动;小康阶段的农户表现为收入理性,核心目标是追求最大现金收入;富裕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经济理性,核心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为四成本地打工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在重庆,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庆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9万人,“转移就业率超过95%,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黎勇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
“全市每年返乡的30万农民工中,有近5万人在返乡创业企业就业。”他说,比如开县兴泰电子有限公司,450名员工中,从广东返乡的占80%以上。
“这些人创办的企业,为留守务农的农民而言,也带来了价值。”黎勇说,很多农业产业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劳动力,既发展了农业,反哺了农村,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创收,推动了精准脱贫。如云阳县红霖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1000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养殖回收合同,仅养殖一项每年每户农民就能增收1.5万元。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黎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
如合川区农民工李万明创办的“石丫”鸡蛋品牌,产品远销西南各地,其蛋鸡饲料需求带动了周边300农户发展种植玉米、蔬菜等饲料类配套产业。
忠县、奉节、秀山等地采取“O2O”模式,陆续打造了新型“淘宝村”,构建起云智网商城,将个人网商和数百家企业组织起来,在线下建立实体展示店,打造出覆盖县城、辐射乡镇的24小时物流配送体系,目前,三地约有1万余名农户在家当起了供货商,形成了产业发展集群。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让人意外的是,出身“农”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并非一窝蜂地盯着农业领域创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处处长张德祥披露,截至目前,返乡农民工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创业企业分别为15.7万户、11.3万户、10.2万户,占比分别为42.3%、30.4%、27.3%。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二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选择三个产业的大致处于4∶3∶3的相对均衡的状态。
张德祥说,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阵地以村镇、区县为主,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呈梯次分布。截至目前,在村镇创业的约有17.4万户,占总数的46.8%,中心城市、主城区约占53.2%。
“我注意到,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张说,比如在开县,服装、油脂、机电加工较为集中,云阳的食品、制种业等产业初具规模。“大家抱团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量。
他们创办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有的是整厂迁移,有的是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迁移,有的是产销链条的一个环节迁移。
“尤其是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小五金等制造行业居多,形成了市内建厂,市外销售的互补发展模式。”张德祥说,比如梁平鹏宇五金、奉节卓兴包装、云阳辉谐家具等。
更让人欣喜的是,他们已经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我们要卖牌子货,要做百年老店”。
“有品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返乡创业企业崛地而起。”张德祥说,比如帅乡电缆、源野山珍、芸山农业等品牌企业,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农民工创业,并非都是‘大老粗’,有相当部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他说,比如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有博士14名,汇聚了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成果。
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效应外,我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问题。”黎勇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据测算,全市约有9万留守儿童、11万空巢老人问题因农民工返乡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效益非常突出”。
开县厚坝镇大坝村主任李远林为此提供了佐证。
他说,村里3.8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1063户、3853人,现在有大约1400人留守在村里务农,“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当地人的收入来源,“70%来自于打工收入”。
“根据我们大致的统计,外出务工的大约1000人,在本地打工的大约1000人。”李远林说,“另外,有大约500人返乡创业了,其中包括6个规模比较大的、二三十个规模中等的。”
“在本县打工的收入与到县外相比,最后回家后的留存,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他说。
在李远林看来,村子里的人打工挣到钱后,返乡创业,带来的效应是非常好,首先是为本地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尤其是妇女,能照顾老小,这很重要。”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以前,村里有一个家庭,两儿两女都带着家人和孩子到沿海去打工了,留父母在家里,病死了儿女们都不知道。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
“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村子里的人有活干、有钱挣,稳定多了。”他说,村里的年轻人最希望的还是打工,而不是务农,其中,大约30%的人希望到县外去,70%则倾向于留在本县,“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责任编辑:亚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