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最近,每当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刻,我都会在小黑屋打开电脑,两眼放光的关注一位大胸翘臀爱发嗲的网红女主播的最新动态。
女主播,顾名思义,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波。对不起,打错了,是播!
但是依靠性感暴露发嗲这些小招数,一位脸假得像充气娃娃的女主播,在斗鱼创造了 60 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的纪录。
60 万人同时在线,相当于 BAT 三家公司的人数加起来再乘以 8!99%的互联网产品都做不到 60 万人同时在线!
而这 60 万人,聚集起来,不是要观看什么激动人心的球赛,也不是要看明星云集的晚会。大家全都聚集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前,只是为了看看这个小姑娘在镜头面前吃饭、唱歌、跳舞,以及她有意无意的偶尔走光。
如果把这位女主播当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来估值,该值多少钱?日活超 60 万,无需多少成本投入,边际成本极低,用户粘度超强,留存率高,自带传播属性。
轻资产,轻运营,高日活,强 IP!
再讲讲另一个故事。
很多创业者的商业模式,纯粹是为了迎合资本圈和媒体圈的口味,故意叠加上很多时下比较火的模式:比如做个 app 就能解决的,非要做智能硬件;比如开个餐馆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搭上 O2O 和社群的模式。
我常常感到大家在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而事情变复杂之后大家就彻底迷失了!
这就像拍电视剧,大家都想拍出下一步《太子妃》,所以好好的剧本,非要叠加上很多时下流行的模式:比如性转,穿越,BL,二次元,腐文化。
但问题是,《太子妃》只有一部。它的模式,如果对不上你的属性,可能只会减分。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战略,重要的不是迎合资本圈和媒体圈的口味,重要的是迎合最终买单的普通受众的口味。 普通受众的口味,就是普世的人性。
所以当出现一个大家都看不懂的商业模式或者新概念产品的时候,大家不妨切换到小白受众的感知去想一下,去体会一下,感受一下这个模式或者产品的吸引力,基本就能判断出它靠不靠谱了。
我给创业者在产品上的建议是: 尽可能加上社(yue)交 (pao) 功能 ;在营销上我最常给的建议是: 尽可能和“性感美女”搭上边。
而事实上是,过多的创业者沉溺于商业模式的自嗨,没有办法切换到普通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去迭代。导致产品解决不了任何刚需痛点,模式过于复杂市场教育成本太高,切入点太偏导致市场容量有限。
要记住,一切商业模型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
大量的互联网产品,被创业者竞相开发,被投资者争相追捧,在媒体圈被炒得火热,可是实际销量就是不行。
深究原因,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谈太多商业,谈太少人性。 任何产品,不仅是互联网产品,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个商学院案例和模式。 好的产品和营销,往往也是直击人性,甚至是简单粗暴的。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没读过几天书,压根也没受过专业的商业训练。但是他们非常成功,原因就是,他们很懂人性,精通人心。 能够理解人心,也就能理解商业。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大家都热衷于探讨新模式,新产品,新词儿。觉得迎合一下所谓的风口和热点,就能融资上市发大财。
但是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好好钻研一下圈外的普通用户的心理,能想一想怎样的模式才是符合普罗大众认知水平和使用习惯的,去做出产品迎合最朴实的基本人性和使用习惯。在热炒之后,在热潮之后,在热钱之后,终究是有实际用户拉动的产品,才能活下来。
说了这么多,给各位创业者几个建议:
1. 产品尽可能加入“社交”或者“泛社交”功能,人与人的连接永远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特别是身体与身体的连接,你懂的)
2. 模式尽可能轻,环节尽可能少。太复杂的东西不仅用户听不懂,太高市场教育成本;投资人也听不懂,影响融资。
3. 如果是新模式,一定要做好市场容量的调研。在迭代方向比较犹豫的时候,记得做 AB-Test!
4. 营销上拿不出爆点的时候,就扯上“性”吧。性是最稳定的营销元素,注意好尺度就行。你看大多数泛色情行业,都发展得不错,现金流非常良好!
文章末尾,还是要点一下题:与其做一位被业内追捧新模式的“太子妃”,不如做一个迎合大多数人偏好的“大胸妹”。
*本文来自营销自媒体人吴寒笛的投稿。他的微信公众号是吴寒笛可爱多。未经作者同意,动点科技对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