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再放光芒
--2017年厦门市创新驱动发展纪实
张建琛 翁舒昕 黄颖 曾广明
2017年12月11日,国内首家知识产权银行在厦门成立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获批以来,厦门自创片区立足体制机制、政策举措“双创新”,着力发展动能和效益“双提升”,扎实谋划,高效推进,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7年,厦门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3.25%,科技进步贡献率约6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400家,实现净增2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7%,比上年末提高8.6个百分点;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约24件,年净增近5件,国内首家知识产权支行挂牌成立;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8.68亿元,占全省64%。跻身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厦门居第11位,中国创新创业指数厦门居第9位。厦门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努力获得高度肯定,2017年9月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
2017年:厦门先行先试,推出首批69项创新事项,1584家科技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8亿,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政策先行先试为主要突破口,厦门推出首批69项创新事项,其中45项已落地试行,6项在全省推广。构建厦门自创片区与自贸片区“双自”联动优势,推出15项联动举措。其中,“企业研发经费补助政策”有效调动了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2017年,1584家科技企业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备案,涉及研发费用7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65%、50.79%,相比政策实施前的2015年分别增长288%、87.3%,带动全社会R&D投入增长13.8%。
厦门以制度创新助推科技创新。2016年7月,一条“厦门人才新政45条”的新闻在海内外人才的朋友圈中刷屏。这一政策“大礼包”,一方面针对顶尖人才和团队提出1000万元到1亿元的支持,对毕业生提出普惠性政策;另一方面,突出对台人才交流和自贸人才改革的品牌,提出加大力度引进台湾专才、吸引台湾大学生来厦实习并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推进国际人才出入便利化等创新政策,为来自全球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追求梦想的舞台。
为了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厦门市在《科技创新二十五条》基础上,出台《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瞄准阻碍创新积极性的核心关键节点,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在赋予高校院所成果处置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鼓励发展技术转移机构等六个主要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举措,受到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等的热烈欢迎,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一个个创新平台发展壮大,人才政策红利逐步凸显。每年的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就是透视厦门市创新创业成果的一个窗口。展会上的产品,囊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多数的产品来自“千人、双百、百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在科技含量、产业代表性、市场应用等方面都具备较高水平。
2017年12月9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揭晓“2016年20大转化研究者”榜单,全球5位华人入选,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李少伟教授上榜。同日,夏宁邵教授荣获2017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科技成果转化奖”。以夏宁邵、张军、李少伟等为核心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近十年来取得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功。2012年,实现世界第一支戊肝疫苗上市。2017年,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完成临床三期试验并申报上市;首个国产第二代宫颈癌疫苗获准开始临床试验;广谱乙型流感疫苗取得重大进展。夏宁邵教授团队已成为我国重大医药科技专项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团队。
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湖里园
2017年:14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激发新经济增长点,光电、软件信息业等千亿产业应运而生
随着艾德生物、强力巨彩、美亚柏科等一批高成长性行业领军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厦门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市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62家,资格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225家,占全省48.32%。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1.88%,近五年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享受所得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户数占比0.29%的比例贡献了全市所得税收入的8.68%。
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厦门的创新发展、城市经济转型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布新局谋新篇,厦门将力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还将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厦门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平台支撑、集群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形成了生物制药、诊断试剂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至2020年,厦门要实现“1111”的发展目标,即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10个支撑产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100个亿元重点企业、发展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形成具有对台特色的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2017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可达646.1亿元,其中生产性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89.9亿元,约增长15%。
2017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预计超过1200亿,利润增长34.5%。美柚、4399、吉比特等7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其中美图影像和社区应用已覆盖全球11亿台设备,市值约400亿元。新材料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已集聚恒力盛泰、烯成等一批石墨烯领域代表性企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集成电路产业厚积薄发,通富微电、士兰微电子项目的落户进一步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厦门已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规上集成电路企业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六。2017年,预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可达3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增速居全国第四。
2017年:200家众创空间新注册企业2000多家,超过40%的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实现盈利;262个科技项目投资946亿元;构建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研发—成果交易—创业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创新因子迸发活力,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再放光芒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厦门片区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创新合作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定位,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
厦门走前列、做示范,勇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搭平台、出政策、优服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截至目前,共培育众创空间200余家,其中国家级33家、省级51家,累计众创空间总面积42万余平方米,在孵创业团队3200多支,2016年以来新注册企业2000多家,超过40%的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实现盈利。
在厦门,云创智谷是4个国家级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一。它是厦门自贸试验区内最大的智慧园,吸引了近450家企业入驻,涵盖了跨境电商、环保、生物科技、农业、摄影、动漫等多个领域。园区现有3000多人就业创业,不少来自台湾的创业者已在此落地生根。
另一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已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42个为台湾企业,台湾青年创客130多人。据悉,基地对两岸创业者从开办补助、住房补贴。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补贴等方面均提供了支持,台湾青年还享有额外的特殊政策。
光峰光电是近年来创业圈里的明星公司:它先进的激光投影技术吸引来韩国LG公司为其代工;全国90%院线的激光影厅的光源都由它提供;它还是小米生态链的成员,为米家激光投影电视提供光源技术……今年,光峰光电落户清华海峡研究院这一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在厦投资成立清大光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计划依托自主研发的超宽屏超短焦激光投影技术,布局教育领域,打造激光教育平台。
在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像清华海峡研究院这样的“梧桐树”还有许多,它们既是大项目、好项目的载体,更是人才培养、技术孵化的摇篮。以厦门软件园为例,截至2017年三季度,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每1万平方米的土地就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实现税收2200万元,成为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重要载体。
2017年10月23日,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评选的2017年第十二届“中国芯”系列奖项结果揭晓。厦门意行半导体、芯阳科技在全国参赛的近百家优秀IC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芯”最具投资价值企业。
记者来到位于厦门两岸集成电路自贸区产业基地的芯阳科技公司采访时,各个实验室一片忙碌,研究人员正在测试电源芯片。芯阳科技技术中心副主任柴智告诉记者,芯阳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IC设计、提供设计方案及智能控制器产品应用的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同时,拥有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家电控制器、LDO电源控制器等多款智能控制产品。特别是在高压、低功耗设计方面有相当技术实力和科研优势。
2017年,厦门自创片区策划、启动首批19个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类项目和20个龙头企业研发平台项目。两岸集成电路自贸区产业基地已进驻科技企业135家,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即将投入使用,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已形成40项可产业化成果,泰普生物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园正式开园。目前,已有40余个子平台(基地)启动建设或取得阶段性进展。
按照规划,到2020年,厦门片区要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率先形成创新社区和区域创新中心,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创新政策;到2025年,基本步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轨道,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70%等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招商引资是厦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厦门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发展平台,从自贸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工业园区、“双创”平台,联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创客等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
厦门市深入推进产业链科技招商,并将“补链强链”作为产业链招商的破题之举。截至2017年10月,厦门自创片区累计新落地产业科技项目191项,总投资209.7亿元,在谈项目71项,计划总投资736.34亿元;新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电科58所等在厦设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
厦门软件园三期
如今,厦门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创新创业引擎正在营造更加活跃的新产业生态,多家创新创业基地已经颇具规模。
与此同时,厦门市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1-10月实现营收111.49亿元,同比增长19.3%。年末全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将达31家,年总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技术先进型服务收入占比超过99%。基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研发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科创红包”、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网等共享品牌每年带动科技服务经费数亿元。
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盈趣科技为国际企业提供“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已形成国际品牌;艾德生物的“院外第三方分子检测服务”、力品药业的“研发外包服务”、“金旸WE WORK”的实体行业创业平台等新模式成为企业利润新增长点。
创新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有效推动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发展。2017年,厦门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8.68亿元,同比增长52.15%,创历史最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厦门)示范基地—“科易网”已受邀在全国70个省、市、区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已拥有技术成果26.9万项,服务科技企业126.9万家,实现在线签约技术交易项目5300多项,在线交易额超过22亿元。
目前,厦门全市已有各类研发机构540多家,布点建设了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5个,培育市级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25个,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加速器2个,建立了软件、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研发—成果交易—创业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厦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厦门市将积极探索多种模式融合发力,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全周期”培育体系,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狠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重点推进集成电路产品检测平台和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企业协同创业中心、厦大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等基地、平台建设,推动向千亿规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