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哪一个牛B的互联网公司在A轮的时候不是广受质疑,而是VC排着队给term的?!
不说腾迅差点50万人民币卖身,即使从2005年硅谷VC大举进入中国后,后来极其牛B的创业者们在早期依然经历了无数投资人的冷眼:
滴滴:大部分投资人都在疑问,Uber在美国从专车切入,为什么滴滴从出租车开始?Uber在美国也很难从出租车上赚钱,中国的出租车司机更苦B,能赚钱吗?确实滴滴迄今为止,不仅没从出租车司机身上赚钱,还倒贴进去十亿美金,但打造了本地出行的入口;
陌陌:唐岩出来融资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投资人(包括本人)还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亿用户后,被QQ在半年内灭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吗?当然唐老板话不投机,就双眼望向天花板的风格估计也很难让大部分VC接受。所以独角兽都是有个性的;
口袋购物:做“好望角”时候的王珂实在是看不出任何独角兽的迹象(被本人拒绝了两次),没想到转做口袋购物继而微店之后一飞冲天。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任何屡败屡战的创业者,尤其是那些从每次失败中都能吸取教训,迅速成长的创业者……
为什么早期VC追捧的项目反而不容易跑出来? 我们也在不断的复盘。VC追捧某个项目大多出于以下原因:
大家都看懂的商业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简单的把线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联网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颠覆传统产业。这样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模式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互联网的可怕之处是6个月就能彻底改变局面,而且几乎翻盘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互联网创业必须时刻如履薄冰,我们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对手从想象不到的角度打过来?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某个领域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巨头,错过的投资人怕错过整个产业链或赌存在被并购的机会,而在相近领域积极布子。其实中美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相差很大,美国互联网细分领域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创业公司活的很滋润,而中国的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小巨头,是因为他们能强有力的把附近土壤里的养分全部吸取过来。
例如即使在旅游这么大的行业里,现在也基本是去哪儿、携程双雄争霸。去哪儿抢占了用户入口,从前端往后打;携程占据了后端订单履约优势,从后端往前打。一般情况下,占据前端入口的会更具有战略优势(利益相关:去哪儿投资人)。如今两大高手决战紫金之巅,最终胜负让我们拭目以待。
优惠券也是一个经典案例。4年前,我们见布丁优惠融A轮的时候,就和团队明确说,我们觉得团队还不错,但优惠券这个方向是没有前途的,他和团购面向的是同样的商户和消费者人群,但团购从每笔交易中切的提成比例要远高于优惠券从每笔交易中提成的比例。这样团购可以养巨大的线下销售队伍,而优惠券模式则养不起线下队伍,最终肯定会被团购整合进去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3年后,布丁优惠团队转型做“微车”。但如果不浪费这3年时间,现在可能已经是违章查询领域的老大了(虽然我们也不是很看好这个方向)。
其实,创业者真正的黄金创业年龄是很有限的,30~40岁这十年,如果浪费3年时间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很愿意和创业者一起探讨来如何避免这样的创业陷阱。
成功的创业者二次创业,尤其是进入不同的领域时,其实是很危险的。创业目前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而成功的创业者一般认为成功是必然的,再次创业喜欢高举高打,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弹药了。梯子网只是最近的一个案例,但绝不是唯一的案例。所以我们一般要求创业者在单点证明商业模式前,尽量控制burn rate,这样即使发现问题,还有机会重来。年轻的创业者可能不知道当初百度也是在尝试第四个商业模式的时候才发现竞价排名;QQ也为怎么赚钱痛苦了很久。
我们也非常愿意和连续创业者一起探讨如何高效的实现再次创业的0到1的突破。我们合伙人都自己创过业,经历过0-1的过程,最近几年也帮助不少创业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验证商业模式,积累了不少心得和经验。
在喧嚣的市场中,我们必须能像阻击手那样保持冷静的头脑。远程!重装!阻击!沉默、坚毅地守候下一个百亿美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