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中期,有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家王蒙,写过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抛开作品的时代意义,它也侧面说明,生动的面孔和新鲜的血液总是一个团队有机生长的必要养分。
闪电孵化器资源中心基地最近就来了一拨年轻人。清一色小鲜肉,成群结队,项目上线前封闭开发的缘故,所以同吃同住,挤在中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的几近免费的集体宿舍里。
当然他们似乎也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灯火通明的资源中心一楼。加完班的初秋深夜,站在空旷的大院里,没有炫目的霓虹,只会有远离纷扰的宁静。
这有点像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描述的90后工作状态:不喜早起热爱黑夜,下午及晚上工作效率会更高。
这拨年轻人来自专注教育类APP的「class+」和红木类导购平台「万木家」,都是大学生创业项目。今天要出镜的是「class+」创始人康喻。「class+」是一款为中小学班级研发的辅助教学和互联班级的“互联网+”APP。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互联网+教育,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然而,「class+」并没有把触手伸向在线课程,康喻也再三强调它并不是家校即时通工具。它利用大数据把教学分析引入教学过程,不仅帮老师和家长解决即时沟通问题,也帮老师和家长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案。
康喻自称是连续创业者,90后,西安人,今年刚大学毕业,长着一张娃娃脸,开口却有股自带的沉稳。在做「class+」之前,因为喜欢街舞,不安分的康喻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从高中开始创业持续做到大二,一口气开了四家舞蹈培训班。大二下学期寻求转型,开始做互联网创业项目。
在寻找切入方向上着实下了番工夫,最终选择教育方向,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决定。
在他看来这是合适的人碰到合适的事。
上学期间常年担任班长并获得过市级优秀干部的他,由于做事特别负责,深受老师同学的信任。精准拿捏协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微妙关系的技能,为他开发「class+」奠定了用户体验基础。而当时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家校通等不合理的沟通形式被叫停,也提供了市场契机。
确定了大方向,为了寻找切入点,西科大毕业的康喻发挥地理优势,在兵马俑当导游接触国外游客,跟他们聊关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机缘巧合认识了波士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老师,由他们引导,站在中间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康喻发现数据在教育应用中发挥的比较少,从这点做也更符合教育政策。
项目从去年12月份开始做第一个版本,因技术原因推倒重来,虽然慢了一点,他也并没有太过急躁,「创业就是打井,要坚持看能打多深,能不能打到水」。
对于学生创业,其中的酸甜苦辣,康喻深有体会。因为都是在校生,所以团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不稳定性,很多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因为好奇心参与,身份并没有本质转变,后期又各种原因退出,在校园创业的进度没有卓越成效;而人脉资源的整合和资金也是创业的重要环节,这些也是学生创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虽然在创业的路上,康喻的父母给予他很多支持,但他并不提倡创业用父母的钱,他坦言家人最大的支持更多是不阻碍成长鼓励尝试的精神支撑。
目前「class+」正在紧张的第二版开发中,技术团队重新组建,整套体系内容资源来自首师范和清华大学。来自哈佛大学的调查评估体系将通过11个维度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站在大数据的角度帮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估。作为开办舞蹈培训班起家的康喻,深知辅导机构的痛点,未来也将计划「class+」的落地合作。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