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点租』 一台起租 随租随还 按月支付 全程保修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增长,C端消费级业务逐渐接近饱和,B 端企业级服务就开始成为新一轮厮杀的阵地。据统计,2015年企业服务领域共完成融资512次,总投资金额达到282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4年,投资金额直接翻倍。
如今资本进入、巨头布局、中小创业者也死死盯着这块效率至上的企业市场,但谁才能撬动这个万亿级市场,成为独占鳌头的新霸主?面对不断升温的企业服务领域,创业者又该如何切入?
潜力无限的企业级市场,沟通协同工具仍有诸多问题
2014 年 5 月,百度李彦宏一番 " 未来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大蛋糕在企业级软件市场 " 的言论惊醒了无数人,人们开始把眼光从消费级 2C 服务转向企业级 2B 服务。
据 IT 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 年国内企业级服务投资有 230 起,相比 2013 年的 67 起,增幅达到 243%,并在逐年增长。
我们再从中美的对比数据中也可以看出 To B 领域的巨大机会,比如中美风险投在 To B 和 To C 两个领域的投资比例,中国是 95%(To C):5%(To B),而美国是 40%(To B):60%(To C),如今美国的企业数在 2700 万家左右,在美国三家企业服务公司市值之和就在 3500 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有 2200 万左右的企业,创业团队超过 4300 万,却还没有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
2B 市场确实有待挖掘,尤其是人们在通讯、协作、营销、管理等多样化的企业应用场景中对沟通成本的降低和决策效率的提升越来越关注,但现实中企业市场的沟通协同仍有诸多问题:
1、因组织层级多,分子公司地域分布广泛、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异构系统分立管理等使得信息传递层次多,或因个别人为维护人情过滤部分信息或对信息进行修改,造成信息失真,形成沟通障碍。
2、受封建文化影响,企业等级观念较重,管理者家长制无处不在,上级居高临下,下级对上级多顺从迎合,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问,造成沟通单向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显示,企业职业活动中最关心 " 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 " 的员工占人数的 67.3%,而这种家长制、等级制沟通模式,降低了沟通质量。
3、日常沟通过程中,因使用各类 IM 如 QQ、微信、百度 HI、飞信等,再加上各类邮件工具,导致沟通工具凌乱,信息呈碎片化,协同难度大。
4、最常用的邮件 IM 因其产品功能问题易造成信息割裂,办事效率低,比如传统的 IM 消息只能投递到一个客户端。再比如消息不能检索或者只能检索本地数据。历史留存上看不到相关群组之前的沟通信息,容易导致信息丢失。另外传统 IM 在回复消息和话题讨论上也有缺陷,比如不能针对某一话题反复深入探讨,不能定时处理和回复消息等等。
这些行业痛点恰好成为创业者们的切入口,于是一大批为解决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协同工具,如阿里钉钉、叮当旺业通、益信、Grouk、Callin、华夏易联 e-Link、UcStar、RTX 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沟通协同工具还有可能成为企业场景下 O2O 线下服务的入口,让人浮想联翩。然而我们挑选其中微信企业号和阿里叮叮两款进行评述,就会发现企业服务市场上沟通协同工具类产品还未成定局:
2015 年 12 月,微信官方首次披露,微信企业号用户数达到 1000 多万,接入企业数超过 60 万。但受其自身定位和用户习惯影响,看似全能的微信企业号却一直没有引起市场较大关注:
第一、微信难以承担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任。有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员工对微信工作群开启了消息免打扰。所以即便你激情四射在微信里安排工作,对方很可能根本不关注。而且微信里还有亲朋好友的对话、公众号里的文章、朋友圈里的动态等各种 " 骚扰信息 ",必然占用员工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第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微信成不了企业级市场的霸主。多数人把微信看做是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所以微信天生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它在 C 端越强大,就离 B 端越远。未来腾讯依靠微信及其企业号攻占 B 端显然不太靠谱。
2015 下半年,阿里巴巴旗下软件钉钉独立成钉钉事业部,并宣称将投入 5 亿元作为品牌宣传费,如此大张旗鼓,可见马云希望从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打造另一个微信。截止到 11 月初,钉钉平台接入的企业已超过 85 万家,2015 年钉钉的企业数量一定可以突破 100 万。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钉钉已经成功,未来之路钉钉仍不太明朗。
一是钉钉用力过猛的产品功能并未 " 讨好 " 到所有用户。以它的 Ding 功能为例,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压式的沟通方式确实让老板很爽,却严重打击了员工的使用热情。再说通过 ding 消息发出的任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跟踪,也没法提高工作效率。殊不知沟通协同工具需完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自下而上解决一线执行员工的实际问题,强调工具属性;自上而下解决老板管理问题,强调管理属性。只有在上端有客户价值,让老板成为最终买单者;在下端有用户价值,让一线用户使用体验好,才能完成沟通协同工具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转换。
二是钉钉的 PC 版本和移动端并未完全融合,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三是钉钉的定位逐渐模糊。在去年 12 月初,钉钉推出红包功能。看似解决了中小企业主表扬员工发奖励时的麻烦问题,实则只是画蛇添足。
看来钉钉还是得继续摸索,尽管阿里熟悉做 B 端产品,但工作场景之下的用户需求和电商的用户使用习惯还是有巨大差别。
躲不过的未来大趋势
如此看来企业服务市场上沟通协同工具类产品还未成定局,巨头们虽有优势也并未拿到绝对话语权,创业者仍有机会。那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首先,企业级市场服务的创新极有可能产生于中小企业服务中,他们并非拥有强大的技术,却从从细小的应用 / 服务场景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注于某一特定市场。类似 Grouk 以 " 聊天 " 这样一种简单又高频的行为作为切入点,并打破当前 IM 和邮件割裂的状态,通过和邮件集成,让 IM 和邮件互通,从而实现像聊天一样的发邮件,高效管理在聊天中形成的任务和文件。
其次,随着应用场景多样化,沟通协同工具通用产品免费,行业深度服务付费,未来决胜的关键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产品体验和服务的强化。
再次,产品应用及功能趋向集成,人们不再需要多个 APP,更加希望一个应用就能解决工作场景中的所有问题。同时,双向集成将成为标配,也就是要从简单的通知中心升级成通知加处理中心,用户在查阅到相关通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基于 SaaS 的协同融合并向移动化深入是必然方向。巨头通过快速收购来完成布局,中小创业者可借助开放平台获得发展。随着企业自身的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协同沟通工具的移动化变得必不可少。
而沟通协同工作平台打造工作统一入口,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连接的使命是否完成的标志则是是否建立起企业社交生态链。
还有些挑战需要处理
1、大蛋糕下充分竞争带来的市场压力,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一方面需要处理因快速发展由几个人到上百号人团队扩大带来的管理问题和用户激增的运营问题,一方面还要面对行业的各类竞争状况。
2、企业市场表面上不温不火,实则暗流涌动。这考验着创业团队的全网整合能力,包括技术上移动 IM 通信的开发能力、企业市场的理解能力和资源的协调能力等。
3、协同沟通工具某种意义上仍是一类社交产品,而社交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何筛选用户、让用户永不厌倦、保持好的平台粘性也是协同沟通工具需要考虑的。虽说企业市场用户相对稳定,但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引起的平台问题却是不可忽视的。
解决上述问题是此领域的创业者的一个突破口,无论是管理运营问题还是资源协调问题,都需要创业者将精力和资金抽出,合理利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将成为从业者赢到最后的一大助推。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把握用户痛点优化体验,方是赢到最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