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三板分层步伐的加快,市场上对于这一将改变市场格局的制度表现出较大的分歧。主流声音认为分层以后,创新层公司的流动性、估值都会有显著的提升,会激励基础层企业加快发展力度步入创新层行列,但悲观者则认为分层后基础层将会被彻底抛弃,最终沦为僵尸股。
分层引期待
当前,新三板已完成了两轮仿真测试,市场各主体对分层后的全部业务功能进行试运行,测试包括分层信息发布、分层信息变更等场景,这为5月的市场分层机制正式出台做好了准备。
但与分层机制热火朝天的准备不同,近一段时间以来,新三板的市场表现有点“冷”。近期新挂牌公司家数每天仅在十个左右,比起4月中旬每天几十个的挂牌速度已经放缓了很多,而且成交股数和成交金额均拦腰减半,每天成交的股票只数不超过15%,而这15%里又有很多股票经常是每天只有一两笔成交。以10日的成交数据为例,整个市场挂牌公司股票成交仅为59731万元,其中做市方式转让的股票成交28996万元。
“分层制度迟迟未现庐山真容,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家券商的做市机构负责人指出,没有增量资金入市,下半年新三板尚无明确的政策红利支持,市场担忧分层这一唯一会落地的政策会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提高门槛,投资者和机构基本都持观望态度。
靴子还未落地,持观望态度的市场主体对新三板分层有着不同的认识。联讯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认为,分层后新三板流动性有望提升。他指出,分层后监管层有可能从三个方面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诸如增加合格机构投资者,引导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完善做市商制度,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如可以适当放开做市资金杠杆,将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而制定退市制度和限制挂牌制度将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
“创新层公司的流动性、估值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付立春指出,创新层将会以市场效率为核心持续推进制度的创新,进入创新层的企业会被优先安排在融资、交易方面进行一些试点,流动性相对基础层会有明显的改善,估值方面也会成为焦点,自然而然的会水涨船高。
而另一方面,对创新层和基础层的监管也将改变。在融资、交易制度方面,创新层的公司会优先试点,相当于一个制度红利,同时对于创新层监管也会更加严格。付立春表示,创新层对企业来说也是把双刃剑,在信息披露、限售管理和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比基础层公司要求要高得多,从而促进创新层更加健康的发展。
申万宏源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蒋曙云对此表示认同,他提到,拥有新经济业态、并可能进入创新层的新三板企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创新层的优秀企业得到更高的估值认可,摘牌排队到A股再上市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基础层将会被抛弃?
当市场都在探讨创新层可能存在的投资机遇时,也有人担忧基础层未来的发展空间。有一种悲观声音认为,那些更多被划分到基础层的挂牌企业将会沦为僵尸股,再无成交量、无融资可能。
华龙证券新三板管理总部总经理吕红贞则认为需一分为二地看待。未进入创新层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质地不错,但暂时还不符合创新层标准,这些企业通过努力持续经营,自然会符合创新层标准的;另一类是本身质地不佳,这类企业需要努力改善自身状况,否则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被市场淘汰。
“不可否认的是,分层后基础层企业的定向增发将变得困难。”蒋曙云认为,市场会进一步分化,产生“马太效应”,优秀的企业融资顺利业务发展更快,落后的企业融资困难业务发展缓慢,基础层与创新层的企业将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上述券商做市机构负责人指出,这真是分层的目的所在,若基础层企业没有上进动力,自身都不往创新层方向努力,被资本市场淘汰是早晚的事,没有成交量和流动性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把“精品”和“僵尸公司”区分开来才能真正体现新三板发掘优质企业的价值。
不过,分层后的新政需要半年左右的“测试期”才能趋于明朗,流动性会否改善静待观察。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指出,分层只是新三板政策红利的基础部分,未来新三板走向以及流动性表现取决于分层之后配套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出台速度,当前,政策红利向上“托”与“靴子”落地向下“拉”的博弈仍在继续,因此,新三板真正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在今年四季度开启,而二、三季度以“平衡市场”为主,温和回暖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责任编辑:于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