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的春风吹满地,举国上下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不管是老牌的孵化器,还是政府、学校扶持的精装修“花瓶”,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房地产商……纷纷冒了出来,就像一杯刚倒出来的汽水总要褪去厚厚的泡沫,谁会应运消失,谁能真正的留存,创新公园见证着孵化器这段从不被看好、简单粗暴的低谷到总理都出来支持,瞬间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历程,我们尊重这个时代的看法,我们努力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空有虚名或者服务项目单一的孵化器已经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要,而真正能服务好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平台该是什么样子?传统的孵化器该如何转型?
“这段’孵化别人’,也’自我孵化’升级的历程感觉过了很久很久,因为是自己把自己逼到这个转型的漩涡中,深刻体会到这个过程如同破蛹成蝶,太艰难了。硬着头皮打出来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看起来完美的‘投资+孵化’搭配,却是那么难“撮合”的一对,况且未来创业者需要的服务远不止这样,我觉得作为一个老牌孵化器,我们这个转身必须惊艳。”创新公园创始人奚军回忆说。”我从2009年开始做孵化器,那时候的孵化器大部分是1.0版本,也就是政府提供的免税、免房租的创业服务政策。我们开始时从2.0版本切入,做除了出租办公楼之外还加一些简单的创业早期的服务,包括项目申报、资源对接、招聘、对接投资机构等。2009年创新工场的创办给我很大的触动,它的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是为孵化器找到了未来的出路,我们也开始了转型之路,我想跟大家分享下这个过程。”
2011年我带领创新公园开始转型,考虑到必须往孵化器这个行业的上游发展,所有商业的终极模式一定是金融,而投资这个事情肯定是最有价值、回报率最高的。但是孵化器本身并不涉及金融业,和投资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圈子,中间无形的行业沟壑很深。我开始慢慢在投资圈试水。没有募基金的时候,我们花的是个人的钱,都是个人天使,但是不得不说这些钱用来“交学费”了,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投资公司的“师傅”带过,两年的“学费”投了几十个项目,实话实说大部分都亏掉了。那时候我刚做天使走了很多弯路,找不到好的案源,即使有BP,你怎么去看产品、项目、团队?怎么去判断别人的创业方法论是不是扯淡?刚开始不得不承认自己眼瘸看不准,全靠自己曾经创业过程中的那套经验去摸爬滚打,因为我们投的是互联网项目,而互联网创业的那套方法论跟传统行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对互联网领域的项目吃得不太透,还没有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投资方法论。作为个人天使,该打的子弹都快打完了,很实在的问题,钱是有限的呀,问问自己后续还有没有钱把案子投出去?自己看案子的方法是不是可行?和真正的投资机构的方法是不一样?你投的案子未来他们怎么退出?什么机构来接盘,未来几年的方向和趋势在哪里?这注定是一个迷茫和摸索的艰难过程,对于原本从事孵化器服务工作突然要当起投资人,自己都想呵呵了。
我们都知道孵化器的从业人员以服务为主,我认为这些服务还是比较“虚幻”,做的是面上的服务,并不能去关注到创业者真正的需求,也因此对创业项目本身看不深,看不透,对行业的方向和趋势理解有限,很难投出好的项目,不是吃投资这碗饭的人很难一步到位,而投资圈又小又封闭,我从做孵化器起家的“门外汉”很难进去,大家的基因不一样,孵化器和投资不是一家人,投资这个行业有传承、讲派系,好的孵化器从业者未必能成为好的投资人,很多孵化器号称也做投资,会看项目、也有基金,但这是唬人的居多,他们看不懂项目更别说投了,这就是目前市场的现状。
从2011年到13年两年时间,我们投了几十个案子,这个过程我一直在熬在撑。而这段过程中我一直觉得不能忽略孵化器服务本身,把服务做重、做深、做专业肯定是有价值的。因为我原来在互联网领域创过业,我很乐意和投出去的案子聊互联网,聊未来互联网领域的方向,也帮他们一起去跑产品,组团队,打磨团队,分析市场。当想帮这些项目去融下一轮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走近投资这个圈子,我们只知道IDG,真格,红杉这几个知名的机构,怎么办?不怕大家笑话,很土的只能问度娘了,找几家机构然后把BP发给对方。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找那群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FA、创业平台,这个过程很苦很累,我一直傻傻地坚持做,花了两年时间在沉淀。接踵而至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资本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未来“投资+孵化”一定是对的,创新工场给我们指了一条出路,这个事情肯定是有机会的。我曾在国家级开发区工作过,政府、国际公司的高管也接触过,另外创业者也接触很多,自己创过业,如果问我为什么愿意做这些苦活累活,这么辛苦转型,折腾了这么久,我想说是带着对创业、对投资的兴趣,以及跟创业者一起成长的那种成就感,现在并不太考虑挣多少钱,而是觉得能把那些创业团队从2、3个人培养到几百个人,从一文不名变成能有几亿美金估值的这事好玩、有成就感,也因为我做投资,喜欢跟年轻人聊他们的想法,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因此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们的转机出现是在投出的几个案子有人接着投了,当初投出去的几个案子开始拿A轮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在沉淀,和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有了合作。在走进这个圈子的过程中,意味着我们被专业的机构所认可,逐渐被别人认识和了解,踏入了投资这个小而封闭的圈子里。这种被肯定、认可的归属感就像FaceBook给你的头像旁边亮起了蓝勾勾,你被定为名人或者公众人物中的一员了,你属于这个集体。很快我们孵化的项目被公众知道,我们的朋友们—一些土豪小伙伴,以前一起投的一些项目开始有了回报,对我们产生认可,于是一起募起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这样下来,到2013年我们的成功转型显得水到渠成了。所以在13年下半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入快速通道,我们接连在北京、南京、苏州、南通、天津、青岛快速拓点,这在我考虑的布局之内,也意识到了这种来势汹汹。
但是这个拓点的过程依然比较辛苦,出去谈合作的时候,还是很多人认为我不是是骗子?又要风险投资,又要拿办公场地,你在骗地骗资源吧?原来我们的孵化器只有2~3千方,跟政府的5~6万方没法比,我们基金规模又小,投的互联网行业的项目又没能给政府带来税收。当时我觉得和开发区谈钱很敏感很累,各地政府也搞不明白天使投资这个事情,他们认为跟九鼎跟那些做PE的没区别,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直到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我们开始变得吃香,总理总算出来说话了,我们一下子变成风口上的猪,众创空间这个名词的格调很高,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合作接踵而至,我们一直专注在二线城市的拓点,把一线城市的模式复制过来,每到一个城市募一支基金,为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这个模式得到官方和创业者很大的认可和支持。
有人问我现在做孵化器的竞争是不是大?是的,现在市场上有了泡沫,房地产商要做,不是房地产商的也要做,现在他们主要靠政府补贴,看得到的就业率提高了,创业氛围火了,但是众创空间也因此泛滥了,装不满了,现在可以靠政府补贴存活,但是未来两三年后,补贴拿完,泡沫挤完,他们也只能消失殆尽。谁能真正活下来?只会是有品牌的,有投资功能的,真的把服务做重的,在创业者心目当中形成品牌效应的才能活下来。
所以13年我们做了品牌升级,叫创新公园。因为我们要不断把服务这个事情做重,一般投资机构不太愿意去做投后、做服务,因为资本还是赤裸裸的、血腥的,这种不挣钱的事情他们犯不着,我们本身对做创业服务和辅导培训感兴趣,除了因为它有社会价值,另外还是兴趣所在,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做深、做重的话,也会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做投资加孵化不是挣快钱的事情,但是”好玩“,未来会有很多理所应当或者始料未及的价值”反哺“给我们。
现在这些泡沫中的孵化器要往投资上靠很难,就像之前我说到的要进这个封闭而专业要求很高的圈子很难,跟孵化器的创始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投资机构不屑做孵化器,而孵化器又要具备投资的功能,走上这条只可前进的创业服务之单行道你必须要谨慎。我们在做创业服务平台这个长链的布局,投资+创业服务+培训,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找到了这个行业的规律,我们有能力也必须去做这个长远的打算。我们专注在全国的二线城市拓点,未来为创业者服务肯定是要做深、做重、做专业,并根据一个城市的特性去量身定制符合这个城市气质和需求的创业服务,有温度、有质感的服务才有价值。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