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决定写《自媒体的上限和下限》之前,自媒体行业正处在最混乱的状态:李叫兽辞职百度、猫眼等企业状告“造谣媒体”、一篇质疑“梦想”的推文单挑腾讯……这让整个行业的公共形象迅速滑向了“真·键盘侠”。
所以我决定写一篇“自我定位式的文章”,通过梳理自媒体人成长路径、内容策略的方式,帮自媒体行业找到自己最核心的价值,或者说至少帮广告主们想明白,自己花钱购买的渠道最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流量。
但当我看到“腾讯3000万投资差评君”的消息时,我发现自己可能“自作聪明了”。因为“差评君”、“3000万”、“腾讯”这三个元素的特殊性,让我又发现了太多没想明白的问题:
1. 腾讯是在投资自媒体吗?
如果把腾讯的这次投资看做“对自媒体的培养”,那么“差评君”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对象——毕竟按照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自媒体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充当传播信息的媒体,还需要通过生产的内容,创造“解决问题”的实际价值。
所以当一个自媒体曾经使用“洗稿”的方法来填充内容时,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要么他没有能力生产能够创造价值的内容,要么他不愿意去生产能够创造价值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腾讯是否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丰富核心内容”、“完整电商体系的搭建以及众测社区的打造”,显然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2. 腾讯是在投资流量吗?
我相信,即使天生有社交基因让腾讯并不缺乏流量,他们还是有可能为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流量买单——比如“差评君”通过内容选材,聚集这些高活跃度、高参与度、高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他们显然更靠近、更能掌握互联网中心话语权。
然而当初的“洗稿风波”、以及“洗稿风波”中和霍炬等自媒体人发生过的激烈争论,在这个不大的圈子留下“负面印记”的同时,本质上也帮“差评君”被动地洗了一次粉。
在这种已经被“用脚投票”的前提下,“600万用户,40万~50万日活”真的是腾讯买单的理想流量吗?或者说,拥有这种流量的,难道就只有“差评君”一家吗?
3. 腾讯是在投资“差评君”这个人吗?
和李叫兽相同,差评君从创建到后期的稳定运营,其实有着创始人陶伟华的鲜明个人特征,所以我们也不能排除腾讯以同样的方式,即以投资个人自媒体为条件,邀请陶伟华进入实际生产线来解决问题。
然而与李叫兽不同的是,以产品评测等内容为主的差评君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似乎对腾讯的主要业务线很难起到直观的推动作用;而其他分支业务线,似乎又不值得腾讯花3000万的人力成本去推动解决。
或者说在李叫兽之后,陶伟华已经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拔尖的自媒体人吗?或许只能等待这次投资的决策方来解答了。
4. 腾讯怎么理解“自媒体”?
我相信3000万对于腾讯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差评君的体量也只能充当腾讯生态里的“小角色”,但腾讯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其存在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家企业。
所以当一家代表着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投资了“差评君”,是否就意味着行业认可了“差评君”的运营策略?或者这意味着“是否洗稿”、“是否能够独立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已经不是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许原创作者们只能向差评君们说一句:
“谢谢你来洗我们的稿。”
5. 腾讯能给差评君带来什么?
按通稿中的说法,差评君其实在完成融资之前就已经成功的商业化了,例如“月平均流水600多万,其中新媒体广告占200多万、电商占400多万、电商部分毛利30%”。这些数字除了能够解决他们团队的生活问题之外,其实有空间让他们去奢侈地谈谈“理想”。
因此我很好奇并不差钱的差评君,在这次融资中的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是希望用腾讯的品牌背书来向质疑者们示威?还是通过腾讯的平台让自己成为行业的标杆?
6. 差评君会怎么用这笔投资?
有人说商业行为与道德无关,但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自媒体。因为从这个行业最终产生的结果来看,所谓“有价值的内容”显然需要“个人意志的高度参与”,而用以“自律”的道德,则是个人意志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所以我很好奇,差评君会怎么使用这笔数额不小的融资?尤其是在看到陶伟华在通稿中表示,“(拿到融资后)如果一天全网出2000篇优秀稿件,至少20%出在我们这里”,我很难想象曾经出现过失控的差评君,会用什么办法去处理“智力”和“体力”的双重高要求。
7. 差评君到底打动了谁?
有一个必须要客观承认的事实是:能够获得腾讯的投资,差评君的影响力确实已臻行业头部,而影响力则是驱动自媒体向上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客观事实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完成融资的另一部分,我对差评君的用户群体画像感到非常好奇。毕竟当差评君用漂亮的数据完成融资的同时,也有不少自媒体正在为之前运营中的“不讲究”和“没边界”买单;而推动后者发生的主力群体,似乎与差评君描述的精准用户有着高度的重合。
总不会有多达600万+、实现了“情绪对立统一”的受众,刚好被差评君找到吧?
8. “会写文章”对于自媒体来说还重要吗?
过去我们总惯性的认为,文笔、视野和知识量是成为一名合格自媒体人的充要条件。哪怕有一部分自媒体人会采用洗稿的方式来填充内容,逻辑上也是在寻找足够优质的内容,来让广告主和用户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但差评君成功完成融资的事实似乎在提示行业:外界对于自媒体人的技能要求似乎判断错了,因为内容可以通过运营获得、品牌可以通过运营来塑造、影响力也可以通过运营来积累。
可能战斗在word前线的自媒体人,真的只能成为基层工作者吧。
9. “创造价值”对于自媒体来说还重要吗?
虽然“传递信息”也能够带来一定的价值,但在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中,“传递”未免显得有些太过“工具化”了,比如通稿中说腾讯为差评君规划的“电商带货”等功能,其实是可以在摆脱“自媒体”的影响下独立完成的。
所以在“独立创造价值”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明显高于“传递信息”的情况下,在差评得到了资本大手笔的认可时,“创造价值”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还重要吗?
10. “自媒体人”这个身份还有意义吗?
正如我在《自媒体的上限和下限》里说过的那样:
自媒体在社会分工中的侧重点虽然依旧是“媒体职能”,即作为媒介去传播信息,但更多和“自”相关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自媒体人不会局限于“键盘和屏幕”,而是将“自媒体”本身作为个人能力的延伸。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李叫兽们示范了“自媒体人”只会是一个暂时性的阶段,另一方面差评君又示范了“传播媒体”在市场中的价值认可,要大于“自媒体人”。
双重否定下来,我们保留着“自媒体人”的标签意义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