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6月28日第03版)记者 张盼
9年前,剑桥大学毕业归港的曹肇棆,在凌晨结束美林证券的工作,回到家打开电视,满眼都是迷你仓的广告。持续数小时的“霸屏”播放,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今,记者面前的曹肇棆,已是“CBD迷你仓”的创始人。自称“新北京人”的他,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告别金融人身份,历经数年实现创业梦想的故事。
像曹肇棆一样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仅以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创新工商委员会为例,便已有100名在京创业的港青委员。创新委主席何善恒向记者介绍,创业不仅限于“高大上”的科技和金融领域,在京创业的港青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站在风口上”的领域,还有主打港式特色的创业选择,比如卖奶茶的“香港冰室”,卖广东汤的“一碗靓汤”等。
每周在全国打“飞的”
高中起便在美国硅谷读书的港青何善恒,如今是“WE+”联合办公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其创业首站是位于北京酒仙桥798艺术区的联合办公空间。它在一座办公楼的2层,约3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共有18家中小型企业入驻。在带领记者参观时,他指点空间内随处可见的油画、雕塑、装置艺术,言谈间难掩兴奋,“有些是从798回收来的展品,有些是我自己的收藏品,还会邀请美术学院的学生展示作品。”
“以画廊的形式打造联合办公空间,不是复制外国的模式,是我拍脑门想出来的,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家。基于文化艺术的联合办公,我们也是全国覆盖率最大的。”何善恒说。
“联合办公,这也是最近才有的概念。”何善恒调侃道,“以前别人问起,我就说自己开画廊,要么说是‘二房东’。”3年前他推出自己的首个联合办公空间时,毛大庆还没创办优客工场,潘石屹的SOHO众创空间也未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人关注到服务型办公空间,地产大佬在做相关工作,也带动了市场气氛。”
“香港的自助仓储行业多年前已经起步,如今市场相对饱和。反观内地,大量市场还处在空白阶段。”在曹肇棆看来,北京等一线城市与香港的市场情况极为相似,具备土地价格高、小户型住房走俏、人口流动性大等发展迷你仓的条件,便在北京的核心商务区及大型居民社区等处,盘活闲置的地下空间,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玩在未来”是国内知名舞台剧公司“至乐汇”旗下的品牌,其联合创始人、香港导演叶逊谦已在戏剧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据他介绍,香港戏剧教育上世纪70年代便已萌芽,如今比较成熟,单是自己组建的剧团便已与当地200所中小学合作过。“来内地后发现需要从零开始,每周在全国打‘飞的’,足迹基本遍及各大省份,有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人很是感动。”
内地已具备创业生态圈
“很多人渴望成为北京的一分子,因为这里是首都,近似于梦想之都。总觉得在北京能成功,在内地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机会成功。”何善恒说。
“内地已经具备了创业生态圈,像亚马逊森林一样,什么都有。生态圈成立才能产生很多机会,这里已经比较成熟。不管在创业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导师或朋友。而香港还处在垦荒阶段。”移动支付公司“钱方·好近”创始人兼CEO李英豪,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居港工作3年后,选择北上创业。
李英豪对记者说,香港的创业环境近两年虽比以前好,但依旧不够理想。“创业需要足够大的市场,但香港的市场不够大,而且各类成本较高。以前创业被港人视作冒险,不是常人会做的事情。现在大家开始认可创业,愿意去尝试,但眼界还是有局限。香港的创业公司,有些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
前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香港科学园也为当地创业者提供帮助。但李英豪认为,特区政府的各项扶持措施,虽有帮助,却难起到实质作用。“问题核心是港人创业创新意识不够,年轻人冲劲不足。”若想开辟内地或国外市场,绝大部分港青又缺少长期在那里生活体验的机会,怎么能做出“接地气”的产品呢?
“香港社会有很多限制,发展传统产业成本较高,很难搞起来;做创新型企业又面临市场小的问题,而且当地人才按回报率流动,大多往金融行业走。”曹肇棆说,近两年人才流动的趋势在美国和中国内地有所改变,美国名校人才由选择投行,转为部分首选去硅谷创立科技公司。内地创业环境日渐完善,选择创业的也大有人在。“近来香港社会不太和谐,流动性机会欠缺,年轻人难以通过改变突出重围,无论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如此。”
要够专业,也要够融入
何善恒最近参加某内地创业营,遇见一名内地营员。其前往香港创业,成功打造天猫上首屈一指的美妆品牌,一年的化妆品销售额达上亿元。对方称赞所在团队中的香港青年是公司几百号员工中最优秀的,吃苦耐劳,专业过硬。这让何善恒大为感慨。
何善恒说,香港重视专业性培训,致力于打造各行业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和态度上没问题,但有些人可能缺乏对内地的了解。”内地尤其是北京竞争很激烈,想要立足并不容易。香港青年的视野相对局限在当地,感觉来内地工作的不确定性大。“其实水平较高的人都会觉悟到,要借助香港这座城市的优势,放眼国内、寻求发展。”
回望香港,何善恒认为,那里处在世代交替之际,企业中正经历新老的换代。如果父辈来过内地发展,后辈受其影响,选择北上的几率也较高。如果未曾涉足内地,眼光就会局限在香港。“我相信未来能在香港立足的企业,肯定跟内地有连接。当这种企业发展起来时,香港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但需要了解如何跟内地融合。”何善恒说。
据何善恒介绍,很多港人有家乡情结,100名创新委成员里,已婚者约有一半,其孩子大多在香港。很多时候在内地创业,很少考虑回去,对香港的发展变化未必了解,想要回香港发展或拓展市场,都可能需要帮助。“创新委也希望帮助在京成员了解香港创业的情况,介绍香港科学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是北京人,怎么能融入?你不爱这块土地,它也不会爱你。而爱的表现就是融入。”何善恒说。而他的好友曹肇棆,如今除了谈起内地知名企业家来头头是道,还不时引用曾国藩处世名言和内地网络段子,京腔更是在“港式普通话”中依稀可辨。
原文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6/28/content_1690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