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成都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

5415
成都发改委 2018-07-11 10:23 抢发第一评

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

  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推动高质量发展,10日,市委外宣办召开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点击查看新闻发布会直播实录)。据市发改委主任杨羽介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为此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文简称《攻坚计划》)。   记者了解到,《攻坚计划》提出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谋划了 “5+5+1”的产业细分领域,提出“七大重点举措”,全力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A产业   谋划“5+5+1”产业细分领域   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   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攻坚计划》明确了下一阶段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进一步谋划了 “5+5+1”的产业细分领域,具体而言:   聚焦高端绿色智能,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在产能规模、研发创新、标准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聚焦高价值高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兴服务业质量。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服务业质量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培育形成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   聚焦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深刻围绕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六大经济形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七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着力将成都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B举措   实施“七大重点举措”   推动重点产业领域攻坚   “为加快推动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攻坚,我市以改革为核心提出‘七大重点举措’,并进一步将各项措施项目化、具体化、动作化,力求攻坚行动早日出成果见成效。”杨羽说。   加快建立“多规合一”   空间信息数据平台   围绕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根据《攻坚计划》,将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着力实施“多规合一”,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数据平台,对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实施城市综合精细运营,做深做细做优城市设计和配套政策设计,创新城市建设运营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价值。实施重点功能载体攻坚,将围绕城市空间具体功能,打造一批重要载体,推动重点攻坚产业差异化布局。实施重点项目攻坚,以全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挂图作战为主要抓手,推进天府中心、天府奥体城、云锦天府、独角兽岛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重大项目招引考核激励机制。   打造28个产业生态圈   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一方面进一步明晰细分产业发展路径,加快绘制重点产业全景图、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另一方面以重点产业为核心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建立产业生态云平台提高产业聚合力,以更开放的视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力争到2020年   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   围绕培育创新生态链,《攻坚计划》提出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生态链促进要素资源联动,着力实施新经济应用场景供给计划,前瞻性布局无人驾驶等场景空间和新经济展厅、人工智能测试场等应用场所,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云平台等生产场景和实时定制消费、个性化旅游等生活场景。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实施“双百工程”,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准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50家,种子企业累计超过500家。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蓉布局,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企业研发后补助。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加快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校院企地合作项目正式签约500个以上,落地实施300个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实施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实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0亿元,培育百亿以上企业5家以上。   重点打造20个   具有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   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攻坚计划》明确,以促进产业落地落实、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实施高品质生活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建成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83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个性化生活配套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个具有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2—3所国际学校、12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加快实施高质量生产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盘活存量低效厂房、新建标准厂房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专业楼宇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危废物处理等先行建设示范项目以及专业化生产性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构建政府、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联动的24小时便民服务体系,切实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建设“同享共治”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确保2018年底前   审批时间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攻坚计划》提出,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到2020年,实现国企资产总额达150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4.5%左右,资产证券化率30%以上。深入推进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建立战略性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的激励扶持体系,实施民营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承诺制改革,推进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确保2018年底前,审批时间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一门式全方位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坚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市场环境。   推广首席技师制度   围绕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不断优化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协同,加快建设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机制,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技能成都”品牌培育计划,大力推广首席技师制度、高端人才“双聘制”。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以“一图一表”为核心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和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弹性供地机制,精准匹配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入重点产业300亿元以上,策划包装重点产业相关PPP示范项目50个以上,项目投资总计1000亿元以上。推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大做强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实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力争2020年全市直接融资比例达60%以上。   力争到2020年   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   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攻坚计划》提出,加快以全球视野建设国际战略通道,统筹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全面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创新“蓉桂新”“蓉桂港”陆海联运模式,建设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构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大平台”经济。加快以国际标准打造国别合作园区,聚焦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生态系统,力争到2020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   访谈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   构建“线上+线下”服务青年人才闭环体系   如何更好地激发各行业领域人才的作用?“人才作用的发挥,一靠机制、二靠平台、三靠环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表示。   彭崇实介绍,市人才办将修订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各职能部门和区(市)县职能职责,统筹好人才政策、人才计划,理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以‘蓉漂计划’为统揽,加大顶尖人才、顶尖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将围绕本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发展的效能和效率。”   同时,将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研究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载体,紧贴人才需求,提供平台支撑;紧贴项目需求,加快人才聚集,以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协同支持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此外,还将优化“蓉城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围绕“蓉漂”人才实际需求,构建“线上+线下”精准服务青年人才的闭环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富有成都特色、体现成都优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市经信委主任陈志勇: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经过长期积累,成都先进制造业整体能力持续提升,新型显示、信息安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市经信委主任陈志勇表示,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构建为核心,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   “目前,全市先进制造业聚焦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20个的重点行业领域,正按照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和专业化要求,统筹全市资源配置,制定精准的政策体系,引导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陈志勇介绍,全市各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作为生态圈建设的主要载体,正围绕产业个性需求,完善生产功能,创新要素供给;聚焦人本需求,重构生活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行业显示度的城市新区。   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   培育“三支队伍” 促进科技型企业梯度成长   科技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介绍,将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在成都布局建设。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来蓉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产业基地,支持我市产业功能区、科技领军企业“走出去”。设立国际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等,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利用能力。   同时,将深化开展“蓉漂”计划,协同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才,以及产业功能区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制定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同时,将加快复制推广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加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深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此外,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组织开展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着力培育“成都创造”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支队伍”,促进科技型企业梯度成长。   市口岸物流办主任杜进有:   依托“双枢纽”提升通道利用效率和通道转化力   如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地谋划和推进国际战略通道建设,进一步满足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市口岸物流办主任杜进有介绍,将依托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走廊”和“国际陆海联运走廊”战略通道,全面提升通道利用效率和通道转化力。   其中,在国际航空通道建设方面,加快布局48条精品商务航线、14条全货运航线和30条优质文旅航线,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能力,提高到全球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实现至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大力发展国际通程中转联运航线。今年已开通到圣彼得堡、法兰克福、苏黎世、伦敦、万象的国际航线,下一步将开通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哥本哈根等客运及美国芝加哥的货运航线,年底前国际(地区)航线突破110条。   在国际铁路通道方面,构建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四向铁路大通道,形成以7条国际铁路货运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为支撑的“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边达海”的陆上物流体系。“今年6月28日,率先实现了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2000列,连接泛欧泛亚19个海外城市、国内14个城市。”   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梁其洲:   设立规模10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和20亿元川西林盘基金   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都都有哪些新思路和亮点?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梁其洲介绍,将以科技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完善金融科技政策体系,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成果运用。   同时,将依托“农贷通”平台形成立足成都、覆盖全川、辐射西部的“互联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紧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基金和20亿元的川西林盘基金;探索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商业保理等方式,推动企业从负债融资转向盘活资产融资,促进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协同;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开发绿色信贷产品。   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洪:   制定出台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   “市新经济委牵头制定的《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发布,主要包括通用政策和专项政策两部分。”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洪介绍,通用政策适用于所有经认定的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将通过实施新经济企业“双百工程”、加强新经济企业精准服务、建立新经济企业交流圈、加强新经济人才保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新经济企业平台化发展和总部建设、强化新经济企业品牌宣传等七项政策措施完善产业要素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周洪还介绍,专项政策分别适用于种子、准独角兽、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三个梯度。通过对企业研发补贴和贷款损失补贴的方式缓解种子企业面临的高成本和融资难等问题,支持种子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奖励和参展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拓展市外市场,支持国有投资公司或政府投资基金与准独角兽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基金,提升准独角兽企业行业内知名度和话语权;通过上市辅导、城市机会清单、提供应用场景、“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协同制定城市政策规划等途径,凸显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城市合作伙伴”地位。(记者 宋妍妍 杨彩华)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