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曹劲松
未来将在教育、健康、养老、生态等方面努力补齐短板,通过新建、统筹共享、整合改造等办法,打造民生社会事业“15分钟公共服务圈”,促进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提高市民幸福;计划实施17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总投资15072亿元……积极创造高品质生活,11日,市委外宣办召开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积极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新闻发布会(点击查看新闻发布会直播实录)。市发改委主任杨羽介绍,为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任务部署,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攻坚计划》),对“积极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记者了解到,《攻坚计划》提出,将以六大重点攻坚任务为抓手,推动实现城市发展六个“新”、市民生活六个“更”,到2020年,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宜人宜居宜业品质全面彰显,国家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三年攻坚怎么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城市担当 《攻坚计划》是“三大改革攻坚计划”之一,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应对主要矛盾变化、更好肩负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主干”历史重任的重大举措。 据介绍,制定《攻坚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方向,对标一线城市、着力补短板强保障,对标国家中心城市、着力优布局强功能,对标世界城市、着力提品质强质量,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和市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大特点 打造民生社会事业“15分钟公共服务圈” 提高市民幸福感 按照总体思路,为强化对标赶超,着力体现成都的责任担当,《攻坚计划》有以下特点,具体而言: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对标国内一线城市补短板强保障,充分彰显对市民的幸福担当。《攻坚计划》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来将在教育、健康、养老、生态等方面努力补齐短板,通过新建、统筹共享、整合改造等办法,打造民生社会事业“15分钟公共服务圈”,促进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为市民提供便利,提高市民幸福感。 二是城市功能对标国家中心城市优布局强功能,充分彰显对区域的服务担当。《攻坚计划》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成都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嘱托、贯彻省委“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立足更好参与国际城市竞争与合作、更好聚集国际高端资源、服务区域发展,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水平,为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功能保障。 三是文体旅商对标世界城市提品质强质量,努力构建世界城市的独有文化特质。《攻坚计划》根据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建设“三城三都”为路径,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质作为成都建设世界城市的独特品牌,充分彰显天府文化魅力,有效提高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显示度。 总体目标 预计到2020年 城市宜人宜居宜业品质全面彰显 我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攻坚计划》显示,预计到2020年,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宜人宜居宜业品质全面彰显,国家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市计划实施17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总投资15072亿元。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层层压实主体责任,预计2018年、2019年、2020年将分别完成投资2169亿元、3223亿元、2722亿元。 三年攻坚怎么干 以六大重点攻坚任务为抓手提高市民获得感 未来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公共服务的竞争,没有高品质公共服务依托的城市注定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以六大重点攻坚任务为抓手,并进一步将各项攻坚任务项目化、具体化,确保《攻坚计划》早出成果早见成效,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六个“新”、市民生活实现六个“更”,积极创造高品质生活。 实施枢纽功能提升攻坚 到2020年 轨道交通投入运营里程逾500公里 《攻坚计划》提出,我市将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四向开放铁路通道建设、内畅外联交通网络建设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蓉昆高铁(成自宜高铁)、成达万高铁、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轨道交通18号线等项目建设,2020年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到1亿人次,商务航线、货运航线、文化旅游航线分别达到34条、8条、26条,轨道交通投入运营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推动形成立体开放新格局,让市民生活更加便捷。 实施市政设施建设攻坚 加快实施城市智慧交通建设 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从聚力完善优质高效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东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骨架、智慧城市服务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加快实施李家岩水库、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项目、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智慧交通及城市管理云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形成“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城市发展新骨架,让市民生活更有保障。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攻坚 三年内实施3.1万户棚户区改造 如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计划》提出,我市将从营造多元化舒适美丽宜居环境、打造多样化独具魅力体验丰富特色街区、完善多层次特色化慢行交通网络三个方面,三年内,通过实施3.1万户棚户区改造、900个老旧院落改造等项目建设,激发城市再生新活力,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实施民生服务提能攻坚 到2020年 新建幼儿园和中小学540所 提升民生服务效能,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围绕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积极回应市民期盼,认真实施“三城三都”基础设施建设、“优教成都”“健康成都”“菜篮子”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天府锦城、天府奥体城、成都大剧院等重大标识性项目,完善医疗、养老、健康、安全等设施体系,到2020年,新建幼儿园和中小学540所,新增学位28万个,三级医疗机构达到70家以上,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5张以上,构建高标准全覆盖的民生服务设施体系,彰显城市宜居新价值,让市民生活更有温度。 实施生态本底打造攻坚 高标准建设 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熊猫之都” 夯实城市生态本底,《攻坚计划》明确,将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公园城市形态打造、碧水蓝天优美环境营造等重点工程,高标准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熊猫之都”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到2020年,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岷江、沱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达7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建成绿道3240公里,塑造公园城市大美新形态,让市民生活更加美丽。 实施乡村振兴攻坚 三年内深入推进 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根据《攻坚计划》,我市将通过加强乡村文化挖掘、塑造新型乡村形态、优化乡村环境治理、推动城乡功能深度融合等重大行动,加快建设沿龙门山及环龙泉山乡村旅游带、都江堰精华灌区旅游群、龙门山旅游区,三年内深入推进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新(改)建2000公里“四好农村路”、2000个村综合服务社,6万户农村土坯房改造,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让市民生活更加精彩。 访谈 市人社局局长苏鹏: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市人社局局长苏鹏介绍,目前我市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为基础,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大病医疗互助补助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保。 下一步,我市还将通过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有所保、人有普保。苏鹏说,一是推进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实现人有所保。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市民参保途径,强化多缴多得意识,促进多缴长缴。督促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参保缴费义务,保障员工权利。二是提升社会保险保障的效能,实现人有普保。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大病医疗互助补助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进一步突出大病保障功能,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吩咐社会保险层次,实现多元保障。支持金融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具有成都元素的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江: 绘制“关爱地图” 按照老年人需求精准设置服务项目 “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当前养老方式的主流,也是下一步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方向。”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江介绍。如何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呢? 他谈道,首先是持续推进社区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点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到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覆盖率达80%。其次要优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利用社区底商和闲置空间为社区老人提供养生看护、康复理疗、日常照顾、文化休闲等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100米”,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颐养天年。同时,还要通过大数据平台绘制“关爱地图”,掌握老年人分布情况,以及每个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养老服务需求,做到按照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精准设置服务项目。此外,还要开展老年人精准需求调查,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同时鼓励打造养老服务连锁“成都品牌”,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 市房管局副局长赵江明: 未来三年我市计划 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05万套 “我们将统筹考虑住房和人口城市、产业的关系,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市房管局副局长赵江明介绍道,未来三年我市计划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05万套,未来五年计划筹集建设184万套,确保不同群体的居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赵江明说,此外市房管局还将稳步推进棚户区和老旧院落改造,探索在城市更新中实施“留改建”模式,多留少拆、多改少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未来三年,全市实施棚户区改造3.1万户、老旧院落改造900个。同时,全面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建立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诚信体系和“三联三共”管理机制,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到2020年,全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72%。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健: 建“城市阅读空间”推“馆长讲解日” 增加城市优质文化供给 “如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旺盛,如何增加优质文化供给,也考验着我们管理者的智慧。”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健介绍说,成都街头艺术表演自今年4月16日正式启动,至6月底两个月时间,两批街头艺人已开展了近400场优质的街头艺术表演,吸引了现场30余万人次的观众驻足。 “成都人不仅在街头遇见艺术,如今还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王健说,由成都图书馆和成都民营实体书店整合资源建设的“城市阅读空间”正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在今年5月18日,成都各大博物馆集体推出‘馆长讲解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更好地发挥出了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职能,是创新博物馆发展理念、升级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通的重要举措。”王健说,这些盘活城市原有文化资源、从细微处打造城市文化风貌的实践,是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的鲜活创新,是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所做的积极努力,我们希望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样的体验,让城市在文化的沟通连接之下变得更加美好。 市卫计委副主任贾勇: 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我们将强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再提升工程,同时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能力,并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卫计委副主任贾勇谈道。 贾勇说,“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完成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诊疗设备提档升级,计划到2020年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339个,诊疗设备提档升级384个,2890个村卫生室实现公有化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全市已组建82个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实现了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下一步将强化医联体内涵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贾勇说,未来还将通过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乡村医生县管乡用等多项举措,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能力。 “今年,我委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首次发布了家庭医生服务包‘标准菜单’,居民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签约服务包。”贾勇说,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000余支,签约600余万人,通过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管理等措施,优先覆盖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记者 赵子君 缪梦羽 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