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的冲击往往使信息原本闭塞的区域发展变得更加畸形。
一方面,“创业”的外衣掩护着陈旧的骗局在新兴的商业模式中泥沙俱下,一方面,笨拙的模仿和宽容的接纳使得新思维冲击着这个城市的愚昧和懵懂。
如同大多数新兴工业城市一样,这是一个被农业城镇所包围的年轻城市,偏安一隅,交通闭塞。曾经周围绵延的山脉里的各种有色金属元素曾撑起着这个城市的腾飞和梦想,有色冶金产业也曾经让它是西北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担当。
曾经的这座城市,企业职工待遇丰厚,消费能力显著。继而传统的餐饮和娱乐行业拥有这巨大的增量空间,这促使着周边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涌入。随着工业产能日益过剩,居高不下的CPI和疲软无力的PPI,让这城市之中生活的人们严重不适,无所适从。
这是一个移民城市,建市之初涌入大量的工业城市移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短短的二三十年并没有使得他们形成稳定的地域文化,于是诡谲和戾气在经济不景气之时变得尤为突出。
这个时候,微商成为这个城市里最繁荣的灰色地带。这种随着微信先于互联网思维在小城市开枝散叶而形成的商业模式,填满了大批当地女性的闲余时间,撑起了这个衰落的小城的一部分“创业”梦想。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微商在这个城市里尤为收到欢迎,这种欢迎是很公开的。大多数以半欺诈的形式进行着传销式的增长。在亲戚朋友圈子内一步一步的扩散,源源不断的把利益输送到微信直销的金字塔顶端。这在她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带她们见识了好的产品,学习了好的销售模式,最重要的是还赚了钱。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带着欺诈性质的直销,甚至是传销在这个时候泥沙俱下。让财富几何倍数增长的谎言以及较传统传销更加低廉的成本和隐蔽的模式,让这些曾经赚钱很“轻松”的中下层劳动者、不景气的个体户趋之若鹜。
再加上来到此地经商的外地商人以原居浙广两地者居多,被当地人统称为“南方人”。当地人自认为商者多奸,而以没商业头脑为荣。然而内心深处实在艳羡经商所带来的丰厚报偿。在此思维模式之下,则更无契约精神,凡事更讲人情世故尔虞我诈。
于是,在商业逻辑缺乏和披着“创业”外衣骗局之下,创业本身,在这个城市被逼到了“死地。
然而,这座工业城市的“年轻”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常住人口毕竟为它带来了活力支撑。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守旧的环境之中还保存着容纳与开明。
企业职工中有很多是老工业区移民的家庭,尚未泯灭的求知欲和不甘被蒙蔽的眼界,使得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不同于偏远农村的是,他们更希望孩子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想法回到这里,哪怕父母们还是遵循着保守的生活态度。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返乡“大学生”,不安于日渐衰落的国有冶金企业,又不甘堕入体制,则带着阉割过的低配版互联网思维在此地“因地制宜”。
一个由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建立起的本地生活信息平台成了这个城市与“互联网”接轨的第一站,通过公众号和微信群发布的本地生活信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被人们所接纳和熟知。尤其在出行方面,甚至有点“共享经济”的味道。出租车和“黑车”在这个平台建立起的微信群里瓜分着公共交通不能消化的剩余市场,拼车出行甚至成为很多人城际交通的首选方案。一位同在北京的老乡在拼车时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滴滴啊。”
另外让我感到错愕的,就是这个末线城市里联合办公的出现。这次回去,偶然间发现一家创业咖啡厅在城市的一角风生水起。装修科技感满满,承载的项目却大都是外地回来的年轻人搞的一些“新”餐饮娱乐项目。不过在我走访中却惊讶的发现,这家创业咖啡厅联合了当地的一些富商,干起了“天使”。虽然其盈利点更多的还在于办公地址虚拟注册,但是却让我对这座城市在衰落中的未来凭添了几分信心。也许滞后的经济发展使它被遗忘了,也许它的学习和进步仍然笨拙,但是我看到了这里还有人“活着”。
曾经号称“镍都”的城市,在工业的衰落和资源枯竭的阴影之下,仿佛在新的时代中陷入垂死挣扎,然而“活着”的人们总要为这座城市挣扎,为“活着”而挣扎,谁又能说它不会向死而生呢?
本文作者:Eyan 专注于创业投资领域。
联系邮箱:zhouruzihi@ctoutiao.com 欢迎与我探讨相关问题。
末日前夕↘ 不放手: 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