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E洗车被曝出已关闭上门洗车和上门保养两项业务,近百名员工被裁,CEO也早在今年5月离职。9月底,《天下网商》报道了“社区001”破产倒闭的消息,如今,挂着“全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洗车”名号的E洗车砍掉了核心业务,一家又一家的O2O创业公司接连倒下,这是否意味着下一轮泡沫破裂的开始?
那些扎堆洗车的创业公司们
无补贴不O2O,从打车到搭车,从代驾到洗车,围绕着车,相关服务的补贴大战一直在持续,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网易汽车在今年3月做了一项评测,截至当时,App Store上面的洗车App有58个,半年后的现在,这一数字只增不减。从传统的到店洗车出发,衍生出上门洗车、代驾洗车等新模式。
其中,到店洗车一般能覆盖全国大多数城市,为车主方便地指示出附近的洗车位置,每两周到一个月左右会提供一次补贴。除了洗车外,还会提供一下其他诸如保养、救援、用品购买等养车类服务,代表有养车点点、途虎养车、车陛下等。
上门洗车则只需要预约下单,就可以为车主提供洗车服务,其服务范围一般不会覆盖太广,有些还仅限室内,代表有E洗车、爱洗车、赶集易洗车等。
代驾洗车较为特殊,是让代驾司机开走车,到店内去洗车,然后再把车送还,代表是E代驾洗车,仅在北京地区提供服务。
另外有一些洗车App,仅仅是为车主罗列出附近的洗车店,并不参与提供服务,功能更像导航软件,这些可能就算不上O2O服务了。
看起来很美好的洗车入口
这么多创业公司扎堆洗车,显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E洗车一度是上门洗车App的领头羊,主要为用户提供互联网预约到店洗车、上门洗车服务。借助该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预约到店、上门洗车,未来还可以提供预约到店、上门汽车美容、保养、维修、二手车评估等系列汽车后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E洗车上线于2014年11月,其母公司微积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1月曾获得博洛尼家居创始人蔡明等15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3月10日,E洗车宣布完成A轮2000万美金融资,主投方为平安创投。
据i黑马报道,2014年底,曾任滴滴COO和凡客高管的张晶加入E洗车,担任CEO,他在2015年5月离职,CEO职务由董事长段东仁接手。
张晶曾把洗车看成是汽车后服务的入口:高频、低价和基本的标准化服务。他在产品上线3个月后公布了一组数据:用户上百万,合作商家3000家,日均订单突破1.5万,峰值达到3万,移动端下单占比达到7成。高速增长时有40%的订单原自于二次以上消费。
上门洗车的逻辑是通过低价抢占市场,然后将这部分用户转化为美容、保养、维修、二手车评估。张晶曾希望将洗车店的主要收入来源转向其它的后续服务,比如打蜡、美容等。
如此看来,洗车O2O的预期盈利模式并不新鲜:靠补贴圈用户,然后向其它业务转化。
然而,这一套逻辑真的成立么?携车网副总裁徐伟对i黑马表示,很多补贴烧出来的用户不是真用户,需求也是在补贴下的伪需求。实际上,洗车服务转化为其它业务的比例非常低,很多用户只是为了占便宜,不洗白不洗。
E洗车产品总监张宽曾透露,E洗车的洗车用户选择保养行为的转化率在5%-6%之间,从线上到线下保养汽车的消费习惯还远未养成。
网商君身边也有一些有车的朋友,他们大多把上述的洗车App挨个注册一遍,在享受完“1分钱洗车”甚至“免费洗车”等服务之后,迅速“叛逃”到下一个有补贴的平台,并不会多花一分钱。而为了圈住这些用户,洗车服务又不得不进行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否则会更快地被市场淘汰,这样的矛盾在上门洗车业务中表现得尤为尖锐。
数据恐怕是汽车后市场从业者们最喜欢提的东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万辆,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2014年,国内汽车后市场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
洗车O2O大多通过一元洗车,零元洗车的价格战抢占市场,一旦转化无望,这里面大部分将走向合并或者死亡。
不过,导致E洗车迅速衰落的并不全是上门洗车业务的问题。除了业务不明确外,E洗车还存在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混乱,人际关系复杂等弊病,E洗车员工人数最多时达到160人,如今仅剩下20余人,维护到店业务。
上门洗车业务“车8”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刘强在36kr谈过自己对这块业务的理解,在他看来,上门洗车会形成有别于传统洗车的全新业务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洗车商家将从极度分散到极度集中,一定会形成一家或者多家超级上门洗车服务平台垄断市场的情况。
由于用户洗车频率的大幅提高以及超级上门洗车服务平台的出现,积累了巨量用户信息(车牌、车型、手机、地址等等)的服务平台一定会向汽车后市场其他低频服务拓展,并最终形成事实上的汽车后市场的入口。
雇佣形态发生变化,会形成洗车技师、美容技师、维修技师等汽车后市场有技术能力的个体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