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需求与院士专家对接、科技成果与转化基地对接、科技社团与当地企业对接、国际资源与区域产业对接,上海市科协为3月初挂牌的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量身定制一整套“组合拳”,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承载区——临港的腾飞。
政策“直通”科技工作者
上海市科协的“第1拳”瞄准了政策。旨在锻造“国之重器、利器”的临港地区目前拥有一项为期3年的“双特”政策。“双特”政策是市政府提出的,即要在临港建立“特别机制”,实施“特别政策”。
2016年发布的2.0版临港“双特”政策,在硬实力方面拿出了8条干货,包括由100亿元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成的18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以及临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给予最高1亿元的支持。在软实力方面共有15条政策,一方面大力完善地区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城市文化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居住证专项加分、推进特定人才落户、海外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服务等手段,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
上海市科协参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熟模式,首先为临港政策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直通车”,邀请临港和市科协相关专家对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进行集中宣讲,从而提升临港和转化基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在此基础之上,上海市科协认真梳理临港和科协的各类政策、服务资源并编辑成手册;再借助科协组织的渠道,把该手册直接送达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工作者。
成果落地前先来“预转化”
将临港政策与科协资源打包送到科技工作者手中,只是成果转化基地工作的第一步。上海市科协紧接着就会打出“第2拳”。23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里的1057名进站院士专家和2万多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是孕育成果转化需求的“大宝库”。市科协从中精心收集、甄别符合临港区域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与基地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打磨出熠熠生辉的“钻石”。
上海市科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营造宽松的氛围。在落地临港之前,项目将在基地内呆上一段时间,先享受一把“预转化”服务。院士专家可以试一试自己的成果是不是真正适合在临港转化。对于这些如同苗圃中幼苗的“预转化”项目,市科协将与临港合作,为它们提供最好的“阳光雨露”,通过专业机构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生态型服务。
与此同时,市科协还将重点做好院士专家的科技成果在成果转化基地展示和发布工作,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目光。
学会服务聚焦企业创新
中国科协实施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采用科协搭台、学会唱戏的模式,引导学会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上海市科协的“第3拳”将集中学会的优势资源,借鉴助力工程模式,聚焦成果转化基地。
目前,上海市科协主管及所属科技社团共有196个,其中个人会员24.2万人、团体会员单位1.6万个。市科协目前正在进行群团改革,激发学会的潜力,是主要任务之一。面向企业和产业,上海的学会可以提供决策咨询、科技评价等服务。
借助成果转化基地的平台,市科协计划组织学会及专家对接临港园区,为区域发展提供产业咨询报告。在“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学会将为成果转化基地的企业提供专业科技评价服务。
国际平台对接世界资源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人才始终是一个核心要素。上海市科协“第4拳”将整合国际渠道,为临港搭建对接世界顶尖科技资源的一条新通道。
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上海作报告,是上海市科协过去一直坚持的高端科普活动。如今,除了科普之外,市科协还希望诺奖“大咖”们为临港提供智力支持和产业建议,通过与国外科技社团合作,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相同级别的科技“大咖”引入上海,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事实上,市科协早就尝试将国际科技资源引入上海。在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内,市科协已联手自贸区管委会、浦东新区等,与13个海外社团结成合作伙伴。2016年举办的“首届海外人才上海自贸区创业汇活动”,征集了全球创新创业项目350个。
此外,上海市科协还将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供中国科协采集的国际专利数据库。借助专利数据库,企业可以便捷而准确地寻找到创新方向。上海市科协的这套“组合拳”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基地内,今后还将覆盖整个临港地区。(耿挺 编辑:金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