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示范引领作用。”
只有顶尖人才密集的北京撑得起这行业
讲述人:驭势科技有限公司CEO吴甘沙
最近一个月,如果你到杭州来福士,出商场,用手机点击约车、输入停车号,就会有一辆无人车来到面前,把你和手中的大包小包送到停车的位置。
还真不是自夸,无人车商业化落地进程,我们是全球最快的。
2016年2月,经历了16年的“英特尔岁月”,我辞职自己去创业了。不少同事觉得匪夷所思。有人说,你在英特尔公司如鱼得水,大学就拿了英特尔奖学金,一路“噌噌噌”地做上去,做到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第一位中国籍院长,你干嘛离开?
每天按时按点,沿着固定的线路上下班,我发现,自己未来10年的道路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一切都是可预测的。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当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姜岩教授的工作室第一次接触无人驾驶车时,看着方向盘在无人操控的状态下自己转动,那种感觉,科幻而充满灵性,太奇妙了。
跟我一样,被人工智能深深吸引而创业的,还有我的另外一位合伙人:谷歌前工程师、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
人工智能不能只悬在天上,我们要让它尽快落地应用。最初,我们连固定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小旅馆套间里办公,这跟在英特尔的生活有巨大落差。但每天都有新挑战和新收获,澎湃的创业热情让团队成员不知疲倦。除了亏欠家人,真没觉得苦。
在我身边,顶尖人才来北京创业的还真不少。二十年前,他们流向外企;前些年,他们流向BAT等中国本土科技巨头;这几年,则纷纷投身创业大潮。
2014年底,我还跟雅虎、IBM等四五家外企研究院的院长同台参加活动。到今年年初,这些同台者几乎全都离开了外企,有去科技公司做首席技术官的,有去创投基金的,我则创立了驭势科技——大家都走上了不同形式的创业之路。
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是有史以来知识密集度最高的行业。而这样一个行业,国内还只有顶尖人才密集的北京撑得起来。
去年,我们在北京总部之外设立了上海办公室,因为汽车产业供应链在那里高度聚集。不过,我们整个人工智能团队可都在北京。前几天,有上海同行邀请我参加行业会议,并推荐一个人工智能团队给他们。想来想去,我能推荐的优秀同行,竟然全部都在北京。
从草根创业到“大咖”创业,从模式创新到前沿技术创新,跟十年前相比,北京创新创业已经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机制,让北京的创新能力在全球都开始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政府“创新券”给了小微企业敲门砖
讲述人:盲人创业者曹军
原本我是盲人按摩店的老板。自己的生活好了,就想帮帮其他的盲人朋友。生活中,盲人有很多被忽视的需求,比如聊天、交友,甚至出去旅游。
我渐渐认识到,唯有科技才能真正给予盲人另一双“眼睛”。早在2008年,我关闭了生意不错的8家盲人按摩店,创建了一家小微公司——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我的初心,是用科技的力量让盲人重获“光明”,让盲人能够平等、便捷地融入这个社会。
都说创业难,盲人创业更难。最初,我们做读屏软件,因为缺技术、缺人才,仅仅半年时间,公司的钱就一分不剩了。我一咬牙卖了房子。但是由于公司产品单一,要想维持下去,必须创新,必须寻找新的盈利点——但我已经没有房子可卖了。
有一天我从媒体上获得一个消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家刘军发正在研发“手机WiFi室内定位”课题。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关注,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应用于盲人手机,将会成为盲人的眼睛。
盲人过马路的时候,很多热心人都会帮忙。其实我们最渴望的,是能够独立过马路。
虽然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我们是小微企业,没有敲门砖,又根本拿不出开发费用,只能等待时机。
2014年,机会来了。市里出台了《首都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由政府出面向企业发放“创新券”,企业用券购买研发服务机构的科研服务。合作完成后,研发服务机构可以拿着券到政府财政部门兑现资金。借助这项政策,我们如愿同中科院计算所刘军发团队在WiFi室内定位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一开始,研究所对创新券的使用存在顾虑,中科院授权专业服务机构迅速组织我们双方进行了对接。专业机构出面给我们这家小微企业提供了“风险担保”,打消了研究所的顾虑。
很快,我们公司与研究所达成了合作,合同金额10万元。还不到4个月,产品就开发出来了,盲人进入室内公共场所后,可以借助智能手机,随时了解所处的楼层、所在的房间以及各房间的功能等信息。
去年,朝阳区残联以政府购买方式采购了我们的产品,第一笔收入47万元进账。
真的很感谢北京的“创新券”政策。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资金帮助,还增强了小微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的政策出台!
挖掘好项目,评选变路演
讲述人: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副处长徐剑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没有原始创新成果,一切都是空谈。
40多个项目,不到一年时间里融资1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估值近20亿元,其中还有项目成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这就是首批入选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的项目交出的成绩单。在抢占原始创新、前沿科技高地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称得上独特的前沿项目挖掘与服务模式。
多年来,中关村不乏前沿科技企业。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好项目挖掘出来,更好地支持其发展,是中关村管委会服务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过去,这前沿项目挖掘主要靠评选。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能不能把“评选会”变成“路演会”,让市场力量也进来帮我们一起挖掘好项目?
从封闭式评选,到开门办路演,这个转变要迎接的挑战可不少。比方说吧,专家怎么选?够不够权威?一些企业还担心,自己的商业机密泄露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得解决。
恰逢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了“三个面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这“三个面向”成了我们前沿项目挖掘工作的目标和指导。评审不再是技术专家说了算,新的路演评选专家里,技术专家占三分之一,判断项目是否“面向科技前沿”;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行业主管为代表的行业专家占三分之一,判断项目是否“面向重大需求”;投资人、投资机构,对项目经济价值尤为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面向经济主战场”。
公开路演,好不好大家都看得见,干嘛不去试试?对创新创业者来说,选拔过程本身也成了前沿项目在众多顶尖投资机构、潜在合作对象面前亮相的绝佳机会。所以很多创新企业向我们积极自荐。
几个月前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项目路演会,我们开放了100来个投资机构席位,报名的却有400多家,足足超了好几倍。
除了“选项目”,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送服务”。成功入选的前沿项目,除了获得一定资金支持,更会获得中关村管委会帮助对接投融资和上下游企业的一系列服务。对于入选的企业,我们都会调研列出一份细致的服务需求表来,挨个落实。
在第一场中关村前沿项目路演活动中,一家企业在活动当场就收到了17个投资意向书,还有一家企业在路演一周内就正式签署了投资意向。这速度,谁能想象得到?